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交易费用是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交易费用对于区域经济的作用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就区域内部,交易费用是市场分工的结果,分工越细,效率也高,交易费用越高;市场选定的交易费用增加,区域GDP也相应增加;交易费用使区域内的产业联系紧密,企业不从区域内溢出,巩固已有发展结果并吸引区外企业加入。对外,在与其他区域交易时,交易费用与企业成本有相似作用,不同区域的商品交换,区域发生交易费用必须收回本区域;一个更能增加交易费用的区域,有交易优势。而落后的经济区域,是因为内、外两个劣势:过高的单位交易费用阻碍了商品率形成,遏制了市场发展,限制分工细化;区域的交易费用总量低,与外界交易不利,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制度创新增加区域交易费用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小城镇: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农村城市化的现实选择巨宪华张跃建陈友福小城镇是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雏型城市,包括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工矿区、县城镇、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小城镇是我国城市体系中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认真总结和分析我国小城镇建设中...  相似文献   

3.
李皓 《生产力研究》2005,(3):19-20,59
本文综合分工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分工(社会分工和经济组织的内部分工)的演进为主线,试图在理清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探寻其变迁的内在规律。并认为经济组织演变体现了成本———收益的效率逻辑。社会分工的发展为经济组织的演变提供外部动力,由组织内部分工而导致的规模报酬递增是经济组织变迁内在动因。交易费用决定着社会分工的均衡水平,并进而制约经济组织对分工和协作的利用,影响经济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逻辑概括为:交易费用是企业产生与扩张的基本动因,资产专用性是交易费用形成的基本理由,产权是企业内部结构形成的基本依据。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分工、协作与古典企业理论再造》一文对“分工与协作经济”的误读导致了其对企业性质的错误解释。  相似文献   

5.
交易成本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分工与交易成本。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分工和专业化紧密相联的是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交易是不同专业之间联系的纽带,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网络。  相似文献   

6.
交易效率是影响分工演进的决定性因素.交易效率的提升推动了分工的演进和城市的兴起.由于城市集聚经济和农村分散经济的不同特性,城乡经济之间交易效率和分工水平的不平衡是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论分析和对来自中国各地区(1985-2008)的省级面板数据所进行的实证分析都表明,交易效率的提升对于促进城市化发展,推进城乡二元经济转化具有积极意义.交易效率的提升会使二元经济对立程度呈现出"倒U型"的发展趋势.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呈现出缓和态势.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90—2008年的城市人口数据,首先对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级别结构演变概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城市首位指数、位序—规模法则、城市基尼系数对地区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展开计量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区域城市规模成长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呈阶段性、层级递进式演变;由于缺乏龙头带动城市,各城市首位指数较低且不断下降;1996—2008年,城市体系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城市规模分布总体趋于合理;1990—2005年,经济基尼系数与人口基尼系数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地区大城市、特大城市仍有较大的人口发展空间;区域城市规模成长表现出空间极化、轴线指向、群带集聚、区域差异等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城镇职能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国华  朱翔  肖卓 《经济地理》2001,21(3):324-327
长株潭地区城镇职能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职能同构、第三产业落后、工业主导行业层次低、高新技术行业和高附加值行业少是该区域镇职能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应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作为城镇职能升级的突破口;应合理分工,科学选择设市城市的优势社会经济职能;应突出特色,科学定位小城镇发展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之初,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愈演愈裂,改革开放的思潮在中国的土地上席卷秋风,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城市的概念也在这股巨大的浪潮中发生着裂变、分化与复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更加密切,运行速度更快,运行效率更高,高速公路网一方面抑制了部分村屯的发展扩张,一方面激活了位于交通结点部位的小城镇的复苏,更多的农民进城生活,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某些行业如建筑业、餐饮业、粗加工手工业的繁荣为他们的就业与生存提供了保障和空间。作为市  相似文献   

10.
分工深化促使产业集群成长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惠宁 《经济学家》2006,(1):108-114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等经济学流派的以专业化分工理论为源泉的报酬递增思想对产业集群成长具有解释力。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增加报酬递增,就越来越多地集聚在一个地区,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产业集群以其企业规模、降低成本、协作创新的功能,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促进了分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群落学:城市群现象的生态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代城市是具有生态智慧的特殊生命体为理论前提,认为应当用生态学的方法和理论对城市群现象进行重新解读。首先,阐述不同历史时期城市之间的作用形式,指出新经济时期城市群的生物群落特性,并对城市群落和城市群落学进行概念界定。进而,解析城市群落的组成和空间结构,将城市群落的成员划分为优势城市和从属城市以及关键城市和冗余城市,将城市群落空间结构划分为“城市生态金字塔”垂直结构和“缀块、廊道、基底”水平结构。最后,阐述城市个体间的竞争、捕食、寄生和共生等生态行为以及城市群落的自然选择、协同进化和演替等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2.
制订合理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指导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方向有重要作用。根据低碳城市含义,建立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南京、上海近十年的城市低碳水平动态发展状况作对比,针对各自特征给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我国节约型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有关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以及节约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设计能够综合反映节约型城市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指标体系,其中重点测度节约型城市的资源节约水平、要素产出水平和环境友好水平。在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规范研究基础上,还进一步分析比较了长沙市与湖南省重要地市及全国其他省份城市的节约型城市建设情况。  相似文献   

14.
杨钒  关伟  王利  杜鹏 《海洋经济》2020,10(6):50-61
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完善海洋中心城市概念内涵,从海洋经济、海洋航运、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海洋科研等角度总结相关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和建设经验。结果表明,虽然部分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已经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对海洋中心城市进行案例分析和规划研究,但目前对海洋中心城市尚无准确概念和定义,多为定性的社科类研究,缺乏相关定量指标体系,整体性、综合性、交叉性学术研究较少。未来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应结合国内外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情况,根据当地实际发展需要开展实证研究,逐步完善海洋中心城市基本概念和指标体系,进而为其他地区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既有的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成果,构建了体现我国区域经济、政治体制、人文环境、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我国中、西部地区18个主要城市为样本,利用2006—2010年样本的指标数据,运用GM(1,1)模型对2011—2015年样本的指标数据进行预测,并利用该预测值进行实证分析,即根据模糊聚类原理划分被评价对象的灰类、确定其白化权函数。最后得出我国中、西地区18个主要城市所属的灰类及未来竞争力的排名,并针对现阶段各城市的情况提出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群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城市规模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城市群内部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应从建立协调沟通的政策体系和政府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的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布局、促进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等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副省级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综合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娟文  王启仿 《经济地理》2001,21(6):665-668
简述了副省级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出了由36个指标组成的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副省级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能力分级,并提出了各级城市提高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建设低碳城市确定为未来发展的方向,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也日渐丰富。但总体看来,大多数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关注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缺少对特定城市特色功能定位的关注。而客观上,低碳经济却要求各区域按照特色条件探索特色发展道路,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主要结合对临港新城特色功能定位的分析,初步探索既反映低碳经济发展共性要求,又体现临港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独特定位的低碳城市实践区指标体系构建框架,从而为更好地发挥指标体系在引领、规范和调控低碳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认为,适应临港以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为主要功能定位的特色要求,从低碳能源、低碳研发、低碳制造、低碳物流和低碳社区等五个领域,构建低碳城市实践区评价体系是合适的,这也表明,适应城市特色功能定位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然而究竟应该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始终存在争论。本文基于城市成本收益最优规模的罗伯特研究框架,利用中国143个城市数据采取分组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并不存在单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齐普夫(ZIPF)法则和城市就业提供能力指数对中国现有城市规模体系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中国城市体系总体规模偏小且缺乏足够的就业提供能力。最后,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以郑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蕾 《经济经纬》2007,(2):72-74
相对一般型城市,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聚集、辐射功能和指挥、调节和综合服务的作用,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这可以带动区域实现跨越式增长.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辐射能力不强,在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以"郑汴一体化"为切入点建设大郑州都市圈,对于提升郑州中心城市的地位及带动整个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