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丽珍  梁菲 《特区经济》2010,(5):296-297
由于风险投资公司和申报项目的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本文提出运用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即以商业计划书作为一种可靠的市场信号,将好项目和差项目区分开来。同时对避免逆向选择问题的发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胡宗峰 《北方经济》2010,(22):21-22
在供应链企业进行合作伙伴选择的过程中,双方对于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采购商总是处在信息不利的位置.本文结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相关理论,建立了一个能显示出供应商真实质量的信号模型,以降低供应商选择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3.
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晓柳 《改革与战略》2010,26(1):121-122,128
文章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的非均匀性特征入手,分析了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从技术领袖、知识守门人、知识链及新企业衍生四个方面研究了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们也注意到浙江企业集群发展的特殊条件和其中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集群内部知识创新机制并未真正形成,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近年已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企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所特有的优势,而协同是集群系统创新能力升华的前提。但目前对集群内部不同主体间的创新集成问题的关注文献较少。本文立足集群整体视角,提出构建知识共同体的创新思路,旨在推动集群的开放式协同创新。具体阐述了知识共同体提出的理论背景,通过引入知识粒度概念,对知识共同体进行了结构化设计,并剖析了共同体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信号传递理论探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企业决策者和分析师的动态博弈,并通过实证检验揭示分析师预测是否会促进企业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预测覆盖率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能为企业带来信息效应,从而缓解融资约束并促进企业创新;但分析师预测对每股收益的关注会对企业形成压力效应,引起企业管理层短视,从而抑制企业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实地调研频率增加会增强分析师预测报告的信息效应并削弱压力效应。本文的结论为分析师改进预测报告、消弭资本市场动态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信息不对称、信号传递方式与供应商甄选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洁  陈功玉 《南方经济》2007,(12):73-80
论文从供应商传递信息方式的角度来研究信息不对称情形下供应商的甄选问题。研究首先将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情况下供应商甄选结果及供需双方的收益进行比较.得出信息不对称导致供应链上供应商的逆向选择问题。然后运用信号传递成本无差异与信号传递成本有差异这两种类型信号博弈模型来解决不对称信息下的供应商选择问题,并得出结论只有信号传递成本在不同类型的供应商之间存在差异,信号才能起到类型显示的作用,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情形下供应商的甄选问题。  相似文献   

8.
知识资产信息不对称性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知识资产信息不对称性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即企业资产价值被系统低估、知识资产投入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内幕交易利润持续存在、财务报表作用日益弱化和企业资本成本增加 ;然后 ,分别从传统会计体系固有的缺陷、知识资产信息披露市场失灵和知识资产的经济特征等三方面出发 ,探讨了造成知识资产信息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该文界定了创新集群知识网络的概念和内涵,构建了由纵向产业链知识转移和扩散链与横向知识支撑链构成的结构模型,基于系统观视角提出了双重嵌入性、动态性和协同性、创新经济性等特征,并从知识网络运行的过程机制、以产学研为核心的知识协同创新机制、知识网络运行服务保障机制、知识网络环境支持机制4个方面研究了创新集群知识网络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政府主导模式下产业集群的企业网络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邝国良  阳水长 《改革与战略》2008,24(11):171-172
文章基于企业网络,对政府主导模式下的产业集群,企业网络方面的特征,网络主体的角色进行阐述,就我国现阶段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我国集群网络发展的若干建议,使产业集群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创新是产业集群企业知识联盟的核心功能,对于企业与产业集群均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群企业知识联盟的知识创新具有其自身特点,在对产业集群企业知识联盟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产业集群企业知识联盟知识创新的内涵与特征,建立产业集群企业知识联盟知识创新过程模型,并提出模型应用的指导原则,对于产业集群企业知识联盟的知识创新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企业集群的成功发展为浙江经济的高速前进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借鉴浙江的成功经验,发展本地特色的企业集群,对于中部地区的崛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集群是当今经济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相关的实证研究较为少见,尤其以中部省份企业集群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该文以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姚家湖石灰窑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周边地区石灰窑集群的发展对比,探讨了姚家湖石灰窑集群走向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为中部地区发展集群经济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赵鹏  罗福周 《改革与战略》2013,(12):117-119
文章基于产业集群、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等基本理论,从网络结构的视角,在剖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主体、基础机制,并在知识创新动态性特点的前提下,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包括知识找寻与获取、知识传递与扩散、知识引进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的四阶段路径模型。以知识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动态过程,以期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集群成长提供有意义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生帆  葛宝山 《南方经济》2017,36(8):122-140
文章以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基础观,探索企业双元创新的形成机制。高层管理团队(TMT)网络特征(中心性、稀疏性)代表获取企业外部资源与信息的能力,通过组织知识创造过程(知识交流、知识组合),促进企业双元创新。依据241份样本,对TMT网络特征与双元创新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且探讨了知识交流与知识组合两类知识创造过程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TMT网络特征对双元创新具有积极影响;知识交流与知识组合对上述关系均具有中介作用。实证研究结果在理论上指出TMT社会网络嵌入性的重要性,有助于深化TMT网络特征对企业双元创新的相关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其中创新是关键。产业集群要实现转型升级,集群进行企业科技创新合作是关键。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合作博弈已经具备了条件。从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合作博弈的参与方、动力分析,合作博弈均衡可以实现。要维护该合作博弈均衡,必须有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政府也应将产业政策转变为科技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自组织理论探析浙江企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组织理论是近几年来兴起的的研究开放性复杂系统形成与演化机制的综合学科,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企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它的静态结构特征和形成条件,以及动态形成过程和演化机制都表现出显著的自组织特性.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之所以能够产生,能够经历危机后继续保持活力,正是因为块状经济是在市场开放条件下,系统自我创生、自我增强、自我演进的结果.针对浙江经济目前面临的问题可用自组织理论进行解释,并从中寻求一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张慧  周丹 《华东经济管理》2013,27(12):59-64
根据集群企业参与协同创新所达到的目标,将集群企业协同创新划分为了成本降低型、品质改善型、价值提升型和价值创造型四种模式,并构建了集群企业网络嵌入与协同创新模式关系的概念模型。文章通过对浙江省183家集群企业的问替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的四模式结构成立,集群企业的关系嵌八、结构嵌入和位置嵌入对协同创新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集群企业的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位置嵌入对四种协同创新模式具有差异化的影响.揭示了集群企业协同创新管理的网络构建机制。  相似文献   

18.
企业集群中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红星 《改革与战略》2009,25(3):156-158
近几年,企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一度成为研究的热点。企业作为集群中理性经济主体,必然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自身目标。因此,集群企业在竞争与合作博弈中必须走出“囚徒困境”,进行有效合作,以充分发挥企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实现集群企业的共赢。  相似文献   

19.
叶丽娟  邝国良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37-140
一个成功的产业集群往往是带领当地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力量,甚至对整个国家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也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企业网络分析是集群理论发展的一个创新点。文章在企业网络结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网络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集群网络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