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我国经济史研究的黄金时期,仁人志士为中国未来发展道路在进行着艰难探索,其中对农户经济的调查与研究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农户农村调研中,“无保农户经济调查”与“卜凯农户调查”尽管调查者的背景不同,但其成果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深远,同时也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种关注方兴未艾。正因为如此,当年农户经济调研者所在的单位即今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成为研究中国农户经济的重镇,当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2.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对如何认识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形势和中国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反思,从而弄清楚革命发展的前途问题,思想理论界对中国社会性质进行了长达10年之久的大论战。通过这场论战基本得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对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农家收支状况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谦  王克霞 《山东经济》2006,22(6):142-146
家庭收支是衡量一地经济荣枯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山东农家收入低,盈余甚少乃至入不敷出,这迫使农民减少支出,极力降低生活水平。收支的不平衡还迫使农民求助于高利贷,使生活陷入恶性循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部分农民背井离乡,投军入匪,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民困苦不堪的生活以及动荡的社会环境难以使农村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广大农村迫切需要一场根本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刘强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1):F0002-F0002
徐畅著《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中地区农村金融研究》(以下简称“徐著”)于2005年8月出版,徐著探析了该时期农村金融的载体形式、制度模式、政策措施及其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是近年来经济史研究挖掘“经邦济世”内涵的闪光之作。该书分两大部分:农户融资渠道及其评价、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互动。第一部分研究了高利贷、典当、合会、现代农业金融的兴起及其评价。第二部分研究了物价变迁与农村金融、地主城居与农村金融、农家负债与地权异动、耕畜借贷与农业经营。土地是农村经济的命脉,是重要的财产形式,金融活动中必然有土地的身影。而农作…  相似文献   

5.
张红日 《宁波经济》2009,(11):44-47,4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近代宁波市政建设史上一个标志性时期,是宁波城市真正走向近代化的重要阶段,此阶段无论是水利工程建设、交通工程建设还是公共工程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这些成就的背后,工程经费问题无疑是影响建设进程重大因素。市政工程建设本应是政府主导的任务,但由于这一时期宁波政府财政的贫弱,使其在工程建设方面捉襟见肘、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6.
“三农”是当代中国重中之重的难解问题,宜从源头上加以剖析,顺乎规律才能解决。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实是农村人口进而城市人口问题;农村是承栽农业的地区,主要是农村土地问题;农业是“三农”中的根本,实是农民与农地的结合方式问题。“三农”问题根本在于解决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转折点,而“三农”问题是贯穿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在改革开放后亦有了新的诠释。“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收入相对城镇居民收入的下降,这主要是由城乡资源的不对称流通造成的。“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而且对于全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思想和政策的创新与发展集中体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六个“一号文件”中。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指出“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为了加深理解、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讲话的基本精神,推进建设礼会主义新农村,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从理沧与实践的结合上,回顾思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不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无法成功地进行新民主义革命;建国以后,实际上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解决“三农”问题,也无法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确认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本国情和建国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才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实践的经验教训。马克思恩格斯对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从一般规律出发有过不少论述,对未来社会农业、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所以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更是成为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目前“三农”问题的现状和对策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0.
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家负债问题是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变迁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期,随着整个农村经济的不景气,这一问题显得愈发突出,事实上已严重地阻碍了大多数农村家庭生产与生活的正常动转以及社会的进步。但在以往关于农村经济史的研究中,对此问题似乎重视不够,亦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仅就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方面的情况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资料表明,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第一,负债户众多。据国民政府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编的(农情报告)载,1933年全国各地农村借款和借粮…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都密切关注的大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鹤山市的具体做法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坚持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三化”并举来解决“三农”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已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也是一个沉重的理论和社会话题。时至今日的“三农”问题,已经不是仅靠某项政策和科学技术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研究和实施多元整合创新发展战略才能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十五个方面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整合性战略选择,以期引起深入研究和讨论。一、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企业化在农业要发展、农村要繁荣、农民要富裕的“三农”问题中,农业的发展是核心。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应当把农业问题放在首位。农业生产关系是农业生产力的社会形式,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生…  相似文献   

13.
1982——1986年,连续五年中央制定了五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于农村改革做了总结,为农村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事隔18年之后,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呼声响起时,2004-2006年中央又连续出台了三个“一号文件”应对“三农”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专门制定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这在我国建国以后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充分表明“三农”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应该放在国家发展大计的重要位置之上。近年来,中央连续三个“一号文件”犹如一把剪刀,裁出了“三农”的新景,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月26128日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联合《Modem China》编辑部、《中国乡村研究》编辑部举办的“中国乡村问题研究”学术讨论会可谓一次学术盛会,其对现实与历史的理性关怀和学术争鸣在一定意义上似乎再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老一辈知识分子改造中国社会的雄心与壮志。来自海内外2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共提交论文20篇。现将本次学术讨论会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三农"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凯雄 《南方经济》2004,3(6):33-35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对我国的“三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动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根本目的和首要任务;提高广大农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技水平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重要内容;为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毛泽东“三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三农”问题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出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旧貌变新颜,跨入了一个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新阶段。然而,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越来越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和中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在实践中形成了尊重农民、引导农民、解放农民、依靠农民的根本态度及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无论以哪种方式来解决“三农”问题,都必须从农民入手,农民是“三农”问题中惟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农民收入低,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向城市转移困难等,都是由农民的特定素质决定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结构性失业突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农民的税收负担沉重,社会保障制度普遍缺位等,这些“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基于我国独特的国情,“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应于我国二元经济政策的二元财政和税收政策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本文主要从财政和税收的政策制度两方面对“三农”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