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伟 《现代商业》2023,(8):61-64
产业集群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竞争水平的主要推动力。本文将从工业化及农村城镇化来具体阐述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结论:产业集群的形成能够很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所拉动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及创新能力提升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2.
毛广雄 《商业研究》2006,(21):79-83
新型工业化是推进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新型工业化所涉及的信息化程度、科技发展、经济效益、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等相关变量,都可以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欠发达地区应该坚持走以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之路,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以后发优势改造和提升产业比较优势战略、产业竞争优势导向战略、产业集群战略、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推动福建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福建的产业集群建设初显成效,已形成包括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高新技术、纺织服装、鞋业、石材等在内的大小产业集群60多个,全省产业集群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推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是福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它既是充分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实质,又反映了福建省积极应对宏观发展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是福建省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江西要实现率先在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必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而产业融合是江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江西的现实出发,通过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分析新型工业化与产业融合的互动关系,探索江西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创新模式,以促进江西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发展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区域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重要战略方式。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确实把握产业发展和演化的基本规律,着力加快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众多产业相近或相关的企业,通过专业化的弹性分工协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晋江:产业集群中的政府之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江的产业集群现象已经日益引起政界,学界和商界的重视。改革开放后,富有拼搏与冒险精神并有重商与创业传统的晋江人,依托侨乡优势,从家庭作坊起步,迅速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并形成“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晋江模式”。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角度来看,走出了一条以发展产业集群来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四川物价》2004,(7):49-50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四川增加财力、带动农业、促进就业、建设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为认真贯彻《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四川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现就运用价格政策,积极推进四川新型工业化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8.
基于产业集群的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集聚是河南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竞争力增强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都需要相应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撑,而河南省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结构和层次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此,需要采取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科技和信息服务体系、培育特色服务群、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等措施,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我国的工业化不能重复发达国家的老路,必须结合我国国情选择具体的工业化方式,城乡统筹发展和充分发挥入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工业化的一种现实选择,它能够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协调起来,并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的特点,保持劳动对产出贡献.在实施该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必须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使城乡工业共同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人力资源优势发挥,这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要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借鉴美国信息化发展的经验,紧紧抓住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快速提高我国经济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不仅是当前发展产业集群的需要,更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云南省产业园区发展概况的分析,其在取得成绩和遇到瓶颈的背后,是产业园区已经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凸显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实体经济的发展依然需要园区的支撑,在推动供给侧改革中,产业园区的发展依然处于重大机遇期,最后通过产业园区自主开发的案例来进行项目投资分析,对项目投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常德市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烟草、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但是产业集群发展较慢,集群关联度低,生态化不够,竞争力不强。为此提出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企业集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企业集群的形成包括多方面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历史文化因素。研究企业集群,对于培育区域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解决"大企业"病、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对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现其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河南省工业化进程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促使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可避免地成为河南省工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加快工业化进程,模式选择非常重要,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经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是促进农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繁荣农村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举措.本文从产业集群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农村产业集群的可行性与比较优势,提出了引导农村产业集群,培育与提升其产业优势,支撑农村区域经济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思路,通过对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关系等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评论,归纳提炼出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产业集群和城镇化之间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通过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来推动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是现实选择的重要观点,并指出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识别、测度与形成路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飒 《中国市场》2013,(44):9-10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本文梳理了其探索历程和理论界对其内涵、基本特征以及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得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已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亮点。文章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入手,对百色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是促进百色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进一步分析百色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百色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已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亮点。文章从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入手,对百色的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认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是促进百色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进一步分析百色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百色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中国发展模式包括三大基本战略选择。一是构建“集群经济型”的中国。在上世纪温州、苏南模式以块状经济为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形成具有空间相邻、供需相接的企业集群,实现互补的共生关系,由以往“口袋式”的分散发展提升到“拳头式”的集群经济发展。二是构建“循环经济型”的中国。将上世纪以粗放式、传统式为主的“线性发展”模式,转化为集约式、生态式的“循环发展”模式,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之路,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三是构建“知识经济型”的中国。引导全社会全行业融入知识体系的发展内涵,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标志,尽快拓展大型、集中、成规模的现代能源基地、现代产业基地、现代交通网络、现代物流基地、现代服务基地,引领国家发展的方向,成为财富积聚的高端磁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升国际竞争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