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城市竞争力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模型设计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于城市系统各方面与环境中的众多因子的相互动态耦合过程中,存在一定可遵循的演变规律。城市竞争力是城市进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本文基于此构建城市竞争力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模型以评价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竞争力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和谐程度,为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城市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湖南省为例,基于2000—2012年资源与环境综合容量发展现状,构建了城市规模扩展的资源与环境容量AHP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资源—环境综合容量协调度模型,探讨城市规模扩展过程中资源综合容量与环境综合容量的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关系。结论如下:1湖南省的资源综合容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化学能源和土地资源的增长是湖南省资源容量发展的主要形式;而金属资源和水电资源对于资源容量的发展影响相对较小。2环境综合容量的变化波动性较强,但是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主要受生态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影响。生态环境状态的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的提高会促进环境综合容量的提升。3资源综合总量与环境综合容量系统的协调度是先上升后下降,呈倒U型变化,总体上两者的协调度发展水平不高,资源与环境综合容量系统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3.
以河北省11个地级城市为研究样本,从经济发展与效益、社会与科教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评价河北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如果按照200个城市的比较数据计算,居于前10位的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州、杭州、天津、宁波、南京、温州,最后10位依次是晋城、宿州、铁岭、巢湖、宣城、汉中、保山、毫州、延安、池州。毫无疑问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多位于三大都市圈内。东部沿海某些省份的一批地级市竞争力较强,提升也较快。在本次研究中,综合竞争力指标由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4大类指标综合而成,按50个城市比较数据计算,各分项指标的排名状况依次如下。  相似文献   

5.
城市竞争力指标的构建与应用——以江苏省地级城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德春  龙如银 《经济师》2004,(4):235-236
文章根据城市竞争力的涵义 ,初步构建了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江苏省地级城市为例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 0 0 2年 )提供的有关数据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从反映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中提炼出六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 ,对江苏省的 1 3个主要城市进行了综合评判 ,并对其城市竞争力排序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其分类 ,找出各类城市的优势和差距 ,对提高江苏省主要城市的城市竞争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东营:探索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胜利油田80%的油气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东营。多年来,东营坚持从实际出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提升城市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66亿元,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城市中位居第27位,跨入中国投资(硬)环境50优城市行列,并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7.
肖飞 《经济导刊》2012,(2):76-77
城市营销是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论,倡导对城市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进行系统的策划与整合,以求找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路线,并通过树立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近年来,常州地方经济和城市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常州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如何能在"城市营销时代"抓住发展机遇,打造城市竞争品牌、提高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常州市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正在兴起一场生态变革。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生态理念,在城市发展中重塑城市生态文明,是我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城市长期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组织专家打分法,在考察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等生态城市基础上,从环境、经济及社会三维度,筛选并构建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5项门槛条件和32个指标(3个目标层、7个路径层)。为生态城市综合评价及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国内城市均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关注"城市社会资本"生产、增值和更新,便成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创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环节。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城市竞争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城市竞争力的设想,并提出了研究思路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用系统论、控制论、社会控制论的思想阐述了城市系统、城市规划。提出城市系统是一个控制论系统,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它的一种自为控制方式,转型期处于失范状态的城市系统也可以用规划来控制其健康、有序地发展,并着重论及城市规划对自为控制的硬、软两种控制的利用,提出要完善法律、建立公众参与和社会调查制度、普及规划教育、善用舆论和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12.
城市创新职能与创新城市空间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城市的职能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城市的职能已由工业城市的生产、制造职能、服务城市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向创新、创意职能转化,城市化是人口与景观的变化过程,也是城市创新功能的创造过程,城市创新职能表现出与其他职能不同的特征.城市创新职能可从全球、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多个尺度进行研究,对探讨建立全球及我国的城市空间创新体系,以及完善城市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旧城改造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袁家冬 《经济地理》1998,18(3):25-29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旧城改造中普遍存在的重视再开发,忽视修复与保护;重视城市土地利用,忽视城市环境建设;重视城市景观,忽视城市功能等问题,指出深化城市布局和地域结构的调整,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重视城市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是今后我国城市旧城改造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流视角的环长株潭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群元  宋玉祥 《经济地理》2011,31(11):1840-1844
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了测算分析,得出本城市群多数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偏小,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偏弱,究其主要原因是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的外向度不高.再对城市流强度值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环长株潭城市群仍然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最后,提出了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提高城市流强度和增强空间联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然而究竟应该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始终存在争论。本文基于城市成本收益最优规模的罗伯特研究框架,利用中国143个城市数据采取分组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并不存在单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齐普夫(ZIPF)法则和城市就业提供能力指数对中国现有城市规模体系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中国城市体系总体规模偏小且缺乏足够的就业提供能力。最后,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广州城市规划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惠君 《经济地理》2004,24(4):490-493,576
文章全面评价分析了广州市风象、太阳辐射、气温等气象因素对城市工业、居住用地布局的具体影响,并就如何将气候特点与城市规划及其建筑设计相结合改善城市大气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气候的角度提出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规划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市竞争力分析的城市定位——以青岛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琳  于伟  陈烈 《经济地理》2007,27(5):763-767
城市定位离不开区域条件的分析,但是区域分析不能仅局限于城市所在腹地,应根据需要在不同层次的区域进行综合比较。文章以青岛市为例,借助城市竞争力分析的框架,探讨了城市定位的定量化分析。根据地理学区域的思想,结合研究对象的行政地位和区位特点,从全国、东南沿海、山东省三种层次的区域分析了青岛市的城市地位和竞争力,指出了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对优势和不足,借此对青岛市进行了科学定位。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经济的知识测度和城市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知识创新对城市发展、保持适度增长、提高就业率、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作用;提出城市经济的知识投入和产出指标,更新传统的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建议以工业化战略、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向知识经济战略三种战略思想相结合,指导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进行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深入分析了“以人为本”规划思想的形成和内涵,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出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合理进行用地功能分区、科学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把握适度空间尺度、注重地方文脉延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  相似文献   

20.
关于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初探   总被引:69,自引:3,他引:66  
彭华  钟韵 《经济地理》1999,19(1):111-115
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就是要从城市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把旅游作为现代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把旅游开发溶于城市整体建设之中。在硬件建设上,要求将旅游意识融入城市景观与市政建设之中,努力营造城市环境,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硬件建设的一体化;在软件配套上,要致力于培育城市文化,造就一个社会安定、经济规范、市民文明的旅游发展大环境,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