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民事“执行难”是困扰民事审判,制约经济发展的社会顽症。要彻底根除“执行难”,就必须对症下药。本文从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建立统一协调的执行机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尽快制定《强制执行法》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民事执行难一直是困扰民事执行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针对这一客观现实,学界及司法实务部门对我国的民事执行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恩,形成了诸多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有人提出“以人身为执行对象,解决民事执行难”的论点。从民事责任制度对民事执行措施立法的影响这一视野出发,民事责任制度作为目的制约着民事执行措施这一手段;从民事责任制度的历史沿革来看,以行为和财产为执行对象而抛弃人身这一执行对象,是人类法制文明发展的标志,强化民事执行措施,制定民事执行法,不可以人身作为执行标的。  相似文献   

3.
新的民事诉讼法出台后着重对民事再审和民事执行两个方面进行了完善,这大大增加了当事人申诉的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执行难的这一问题。执行的效果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还是对执行措施的完善与否,新的民事诉讼法对执行措施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民事执行措施出发,提出新的民事诉讼执行措施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更好的解决民事执行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朱清华 《大众商务》2010,(16):274-274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事执行难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就试图通过探讨有关民生强制执行法的几个问题,以期对解决我国执行难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事执行难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就试图通过探讨有关民生强制执行法的几个问题,以期对解决我国执行难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执行难”是人民法院执行工作中的焦点问题,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法学界对“执行难”的表现、原因、对策等的分析不尽一致。该文结合法学基本理论和我国法院的执行实践,系统地探讨了“执行难”的概念、特点、表现以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如何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起,"民事执行难"(以下简称"执行难")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和法院的难点问题。为破解"执行难",全国各级法院为此进行了很多尝试,分别根据自身的执行工作情况,探索、创新了很多新举措、新方法,同时积极拓展与其他机关、部门、基层组织的合作。但时至今日,一种全国性的、内外联动的执行工作模式依然没有形成,如何从根本上破解"执行难",仍然是今后法院执行工作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执行难"现状的梳理,分析"执行难"问题产生的原因,调研了昆明市两级法院为破解"执行难"所采取的一些行动和举措,同时考察了国内其他法院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广泛适用于各级法院的执行工作机制和执行举措,希望能够为破解"执行难"提供一些切实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姜婷 《大众商务》2010,(10):225-225
当前社会普遍对法院执行工作不满意,"执行难"、"乱执行"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许多违法现象,都不能得到有效制止。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法院执行缺乏外部监督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检察机关作为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机关,有责任和义务对法院执行工作进行监督。但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并未就民事执行中的检察监督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对民事执行活动外部监督机制的设置留下了空白。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依法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不仅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可行性,而且也具有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应积极的构建和完善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普遍对法院执行工作不满意,"执行难"、"乱执行"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许多违法现象,都不能得到有效制止.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法院执行缺乏外部监督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检察机关作为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机关,有责任和义务对法院执行工作进行监督.但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并未就民事执行中的检察监督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对民事执行活动外部监督机制的设置留下了空白.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依法对民事执行活动进行监督不仅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可行性,而且也具有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应积极的构建和完善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0.
民事执行难是近年来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一个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法律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关系到国家法制的健全和发展,关系到人民法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因此,民事执行难的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以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在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教学上也存在一些误区,导致学习上的重民事实体法的学习而忽略民事程序法的学习,割裂了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内在联系,忽视了民事诉讼是民事实体法和民事程序法共同作用的“场”。通过对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课程内容比较分析,从教学内容比较两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欲改变实体法和诉讼法各走一边,不相往来的不良治学习惯。即重视民事实体法的教学,又重视民事程序法的教学,重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2.
行政权力行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政府行使行政权利过程中的公正执法与公民权利的保障,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关城市行政执法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是从批判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有相当部分的研究是结合案例进行的,这就导致了研究者在探讨问题时将自身置于事件之中,从而不可避免地将研究结论与个案联系在一起,导致研究成果的局限性.然而,城市行政执法不仅仅是行使处罚权的问题,还涉及到执法制度的构建等相关内容,应该放在一个行政执法大的框架下进行研究,探讨其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理清城市执法的整体思路和制度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民商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民商法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法律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尤其是培养民法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案例分析环节相关证据的识别练习,将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作为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让具有司法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全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反垄断法的实施包括公共实施和私人实施,公共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执法机关的执法,私人实施的主要途径是私人诉讼。于是就产生了如何使这两种实施机制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的问题,这一问题从诉讼进程的角度看可分为三点:诉讼启动与执法程序的关系问题,两种程序竞合时哪种程序应中止的问题,以及行政执法的终局决定对民事判决是否具有拘束力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应以反垄断法的观念来思考,而不应以民法和行政法的观念来思考。  相似文献   

16.
行政执法趋利广泛存在,形成一种"执法经济"。当政府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忽视行政相对人、公共利益而单纯地追求部门利益的时候,就会导致在行政执法工作中的滥用自由裁量权、权力寻租、应当作为而不作为、不应当作为而作为、以罚代管等现象严重,文章通过具体案例作出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解决行政执法趋利的对策,包括提高执法人员的自身素质、推动综合执法体制、完善财政体制保障、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对矛盾: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发展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大量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途径。本文围绕解决这对矛盾,论述了目前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主导型融资模式进入困境,对创新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激活民间资本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激活民间资本投资意愿的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内幕交易案中,侵害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实践中现行的民事诉讼制度对内幕交易侵权之诉缺乏可操作性,诉讼制度的缺失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降低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建立内幕交易民事赔偿的诉讼制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建立内幕交易民事赔偿的诉讼制度,需要针对内幕交易的特殊性,从民事诉权、代表人诉讼、管辖、举证责任、裁判效力等几个方面给予理论上的研究,探求可操作性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9.
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立法方式是折衷性的,一方面将诚实信用的内容具体化,确立了公平、等价有偿、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另一方面仍保留了形式意义的诚实信用原则。  相似文献   

20.
结合经济转型国家的实际执法环境,提出一个不确定性条件下薪酬激励政策的理论模型,用来研究公务员高薪激励政策的现实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风险规避的代理人,由于存在现实的层级惩罚制度,一定范围内的腐败活动不可能由增薪得到遏制,只有在惩罚制度具有较好执行力的条件下,提高薪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官员减少腐败;在转轨国家对腐败行为"有限容忍"的政策环境中,高薪激励手段能减少执法成本,但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因此,一个旨在降低监督与执法成本的制度设计是治理腐败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