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追求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发展方式。该理论及其模型的发展价值观是自然、经济和社会三维系统高度整合的理论概括。在其总体理论模型的设计中,这三个系统被视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变量,由此发又引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技术资本、生态资本”两种组合形式的可持续增量模型。  相似文献   

2.
现代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和生态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旦生态环境恶化,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被打破,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将不复存在,山西省生态资本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从山西省情出发,善待生态资本,调整产业结构,把提高经济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建立在科技进步之上。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资本观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制度经济学评析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资本现变更过程,在此基础上从资本现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作结论性归纳。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相统一的复合运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它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客观性和战略性,它是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社区居民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社区参与旅游产业的能力与社区自身的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对鹤庆新华村的调查研究,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讨论分析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发展的乡村旅游社区在社会资本方面具有的特点,以及社会资本与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经济就是要在“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矛盾运动中着重分析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产业,其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经济系统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的最佳契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企业集群是一个网络组织系统,它与所在区域的生态互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借助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DPSIR模型,构建起企业集群生态绩效评价体系的“生态效率-生态表现-生态响应”三个维度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遵循“原因-效应-回应”这一思维逻辑,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集群生态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从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角度识别企业集群的生态绩效水平。模型在广西宾阳县再生纸企业集群中进行了初步运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逐渐进入了经济学的研究视野。社会资本理论有望对我国经济转型做出更加使人信服的解释,并且也有助于解决资源密集型区域中存在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的非均衡和冲突等问题。在研究方法上,结构方程模型在社会资本研究中已广泛应用,在将来的研究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实际中,资源密集型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发展非均衡及其冲突等问题,产生了经济发展中的非正义现象,严重影响了资源密集型区域自我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知识资本为主的社会资本的累积,这些都是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但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资源诅咒”“资源竭而城市衰”的问题日益严重。为助力化解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文章引入生态足迹概念,通过建立模型反映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评估我国28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模型研究生态足迹与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五个主导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资源型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财政、经济、政治、社会、伦理、自然生态显露出严重失衡的形势下,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财政”力求探索财政如何能助可持续发展一臂之力。可持续财政是包括国家财政、公共财政(民生财政)和生态财政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国家财政和公共财政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前者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配问题,后者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生态财政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可持续财政是从财政的视角解决“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资本形成的瓶颈制约与资本市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规则决定资本总是向投资收益率高的地区流动.资本形成不足是西部地区落后的直接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低,投资收益率不高,金融抑制,经济体制改革滞后,制度创新不力,区域开发成本高等限制了西部地区资本的形成.发展资本市场可以有效地促进西部资本形成.推进制度创新,塑造市场投资主体,完善金融市场,吸引民间资本,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益是发展西部资本市场依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资本结构问题是公司金融领域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国内关于资本结构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从资本结构的界定与度量、具体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发现国内对金融类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极少,对理论上的研究存在空白,对影响资本结构差异的非时变变量的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13.
资本是经济运行的血液,资产证券化是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其发行的资产支撑证券是当今资本市场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瓶颈制约因素是启动资本短缺。本文提出资产证券化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新视角,阐述了资产证券化对西部大开发融资的战略性支持;并针对目前情况对资产证券化实践的基本条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外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外部资源.以钱纳里的"双缺口"理论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利用外资的关键是弥补“缺口”.20世纪初列宁就指出,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利用外资观点,借鉴西方经济学有关利用外资的主要理论,归结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利用外资的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5.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作为现代金融理论的三大基石之一,是第一个关于金融资本资产定价的均衡模型,也是第一个可进行计量检验的金融资产定价模型。它的简洁性和可操作性使其被广泛的实际应用。分析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发展提出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环首都经济圈”规划及对相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的出台和逐步实施,必将对河北环首都14县(市、区)的县城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前所未有的便利发展环境及特色产业、因区和基地建设,不仅为相关县城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必将引领河北省县城经济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从而对整个京、津、冀的区域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区域经济协作发展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环首都经济圈”在产业一体化对接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人才、服务”的产业定位和外围优势作用的发挥,使环首都经济效应逐步增强、扩散.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中的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并利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GDP、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虽然短期内的经济增长仍要依靠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但从长期来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物质资本,而且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因此,我国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8.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由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执行的"中国云南省山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YUEP)",在无量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村民为主体的共管自然资源组织、社区保护与发展基金、社区村民共同监测生物多样性和替代能源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生产资料的不断积累和更新带来经济系统中各产业的资本深化,资本深化又带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有偏技术进步则使不同要素的技术效率发生不同的变化,影响各要素的投入结构和产出效率,进而推动产业升级。采用1998—2019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估计要素替代弹性,并测算各行业的劳动技术效率和资本技术效率,结果表明,多数行业的劳动技术效率高于资本技术效率,且劳动技术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而资本技术效率先上升后下降。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发现,要素技术效率在资本深化促进产业升级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资本深化、劳动技术效率提高和资本技术效率提高均可促进产业升级,资本深化可以通过提高劳动技术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但也可能通过降低资本技术效率抑制产业升级。因此,要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适度推进资本深化,优化要素配置,充分发挥要素技术效率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进而通过产业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观的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随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成了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将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中,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模式,就成为摆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