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当前土地违法行为层出不穷,土地执法工作已逐渐成为国土工作的难点。本文在分析土地执法中出现的问题基础上,结合实践,提出了改变执法被动状况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违法用地"发现难、制止难、查处难"是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如何破解土地执法中的"三难"?是各地国土资源部门都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江苏省东台市国土资源局针对违法用地的关键节点,制定出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村级国土信息员实施有效管理完善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东台市国土局提请市委、市政府,将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土地执法监察是实现土地管理职能的核心环节,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研究基于"数字国土"的土地执法监察机制对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针对当前土地执法监察的问题,以"数字国土"业务平台为基础,从违法用地的判定机制、跟踪管理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3个方面对创新土地监察机制进行了论述,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土地执法监察机制提供参考思路,为实现高效、科学的全方位土地监察体系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开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推动国土资源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现代化,江苏省大丰市国土资源局在2010年与南京某科技公司合作,成功开发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下简称"3S")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了执法监察大队与基层所(分局)联网,达到了数字化执法管理的要求,提高了土地执法监察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为达到"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全方位立体执法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土地监察执法难的六大原因陈文村,陈国荣一、传统历史原因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制度,土地资源没有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国家作为国有土地所有者的所有权主体地位不能显化,土地管理处于"多头"管理的松散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造...  相似文献   

7.
8.
遥感技术在城市用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遥感在城市用地执法监测应用中的具体技术流程,分析其在城市用地执法监测应用中的作用,指出遥感作为一门应用技术科学,虽然在具体的监测项目中,技术流程可能稍有差异,但基本过程都需要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数据进行分析解译类比,并进行外业核实,内业调整,以此才能得到详实现势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土地管理立法缺陷、执法不严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物权法不健全、土地法缺位和土地管理法不完善影响地政管理;现行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冲突、"三权"主体不分和权利制衡机制不完善是执法不严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健全立法、严格执法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识执法监察的目的与特点农业政策哇金融执法监察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社会成效大。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其不同于其它经济部门,是有关经济单位的信贷。结算及现金管理中心,而金融违法违纪行为和社会经济案件往往是以货币为媒介,通过货币运动来实现。加强农业政策性金融执法监察,不仅可以防止或减少农业发展银行系统发生违法违纪案件,而且对相关经济单位的违法违纪问题也将起到积极的遏制作用。另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专司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的特殊性决定其不同于其它商业银行,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到国民…  相似文献   

11.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的测度与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从执行力角度出发,基于PSR模型定量评价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及其区域差异,为提高耕地保护绩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协调度函数。研究结果: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可用耕地保护PSR系统协调度来表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执行力最高为黑龙江,其水平为1.7799,最低为海南,其水平为1.5518,平均水平为1.6291。研究结论: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与区域经济规模扩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差异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耕地保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的差异性,把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收益分配结合起来,并通过建立区域间的利益补偿机制,矫正耕地保护政策执行较好区域的外部经济损失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地保护法制体系现状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保护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国已经采取立法的形式,制定了一套土地资源保护法制体系。有效的防止了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现象,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保护法制体系现状的分析,发现它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建议,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明晰中国土地改革背景下科学与民主立法(修法)的价值方向。研究方法:以法规范分析为主,从法解释学与立法论的结合维度进行探求。研究结果:《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法正当其时,但修法与民法典分则修订起草的关系应加以研究,修法的科学性不容忽视,立法技术亟待提升。研究结论:该立法修正案(草案)极有必要重新整合,尤其需要深刻理解"三权分置"政策意蕴,进而将其转换为符合法逻辑体系的立法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地管理法》成长历程及修改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于1986年颁布实施,并在1988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修改。对《土地管理法》的几次重要修订使我国的土地管理步入了市场化轨道、加强了耕地保护、启动了保护农民权益的改革。但《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征用等方面仍存在着问题,应进一步修改完善。要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律制度建设、建立耕地保护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完善征地制度等方面对现行《土地管理法》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The global rush for land has provoked diverse policy responses from host countries. While some governments are facilitating ‘land grabs’ within their borders, others have restricted land acquisitions by foreigners. Drawing from the Brazilian case, I argue that such restrictive regulations may be limited in their effectiveness because they apply a state‐centric geopolitical logic to a threat that is largely de‐territorialized and financialized. The Brazilian government reacted to fears about land grabbing by reinstating a legal framework from the 1970s that focuses on the threat that foreigners pose to national sovereignty. This measure dampened international enthusiasm for Brazilian land, but it also triggered companies to begin searching for legal ways to get around the restrictions, often by exploiting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fungibility of global capital and the rigidity of the foreign/domestic dichotomy. I suggest that the semi‐permeability of the new restrictions may present an opportunity for the Brazilian government to balance its conflicting commitments to smallholder farmers and export‐oriented agribusiness. Regulations focused on foreign threats may be politically effective even as they impose an outdated conceptual framework on a far more complex reality.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经营权物权设置的立法难点并内化于《农村土地承包法》。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经营权应与债权型的土地流转权利在名称、设置方式予以区分,土地经营权的设立应有期限要求、对价支付方式要求,并应以登记为生效要件。研究结论:"三权分置"视域下,农村土地流转,或者形成物权型的土地流转权利(土地经营权),或者形成债权型的土地流转权利,《农村土地承包法》修订应以土地流转权利二元性为核心进行建构,为流转当事人提供多元化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7.
阎巍 《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1):25-30
研究目的:分析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对中国集体土地征收行政诉讼案件的影响,厘清相关案件的审判思路。研究方法:立法目的解释、实证研究和原理论证。研究结果:征地批准行为将随着公共利益的明确、征前程序的完善以及征地审批权限的下放逐渐具备可诉性;预征收公告行为不可诉,但是不公告行为如果对被征收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则可诉;预征收过程中,与被征收人签订补偿安置协议的主体,原则上应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但在制度设计上可以考虑参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做法,对乡镇人民政府以相关单位进行授权和委托;预征收协议签订后,除补偿安置标准改变,一般不能因市场行情变化而申请变更协议内容;农民住宅的补偿应更多体现出财产属性。研究结论:此次修法使得集体土地征收从以行政权运作为主的模式演化为一种通过公共参与模式对集体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拓宽了公私权力(利)交汇的领域,为相关领域司法审查预设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开发商囤地是指开发商为了获取暴利而对土地采取的一种有意储集行为。本文首先对开发商囤地的原因和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提出了治理开发商囤地的对策。结果表明,获取巨额囤地收益是开发商囤地的根本原因,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执法不严则是开发商囤地的重要原因和直接原因;开发商囤地最直接的危害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同时还会导致房价高涨、调控失灵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而打击开发商囤地要从去除国民经济对房地产业的过多依赖、切断开发商囤地收益链条、完善法律法规以及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地利用法律中的公共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公共参与现状,认识公共参与的重要性。研究方法:通过法律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建立由"法律明确度"和"结果拘束力"组成的分析框架。研究结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土地利用中的公共参与进行了很多实验,取得一定成就,法律规定也在完善,但还存在着不足,比如公共参与的结果不具有很强的拘束力,法律规定的程序存在很多的缺陷等。研究结论:完善公民在土地利用中的公共参与程序,赋予公共参与以明确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