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审计逐步走向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随着《审计法》和《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中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各种法人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因此,审计机关及人员所面临的被追究法律、行政责任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风险的存在。不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影响国家审计的信誉和独立性,审计人员自身也将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同时可能给被审计单位或有关人员带来不同损失。因此,如何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已引起各级审计部门的重视。笔者就国家审计工作中风险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洪梦琳 《时代经贸》2012,(18):41-41
2011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国家审计准则》)在诸多方面进行了调整,但其主旨仍在于“规范和指导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行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本文将就“保证审计质量”这一方面,对《国家审计准则》涉及国家审计质量的部分进行详细探讨,并对提高国家审计质量的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当前企业审计逐步走向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随着《审计法》和《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因此审计机关及人员所面临的被追究法律、行政责任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1999年中办、国办关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颁布以来,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全面铺开,成为我国干部管理监督一项新制度,经济责任审计也从此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审计机关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审计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本文仅就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降低风险的对策,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 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除了通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工作,还要依赖于社会环境和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因此,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主要源自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环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审计机关贯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针,就是要依法审计。《宪法》、《审计法》明确规定了审计监督制度,是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的法律基础。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有效实行审计监督,必须依法进行。从确定审计项目到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依法审计贯穿审计业务的全过程。全体审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提高对依法审计的认识,提高审计人员的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7.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中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产生既有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主观原因,也存在审计方法的客观原因。因此,控制审计风险必须从注册会计师内部和其外部着手。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存在的重大问题没有发现,或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审计职能的不断加强,审计风险越来越成为广受关注的突出问题。因此,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推进风险导向审计,建立审计风险防范机制,是及时处置、有效控制,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步骤。本文就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从而保障审计质量,改善审计效率。  相似文献   

9.
国家审计风险,就是审计机关在执行国家审计任务时因审计环境、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手段等因素影响,未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规违纪行为、重大损失浪费情况而做出不适当评价、处理处罚的风险。要降低国家审计风险进行质量控制。就必须从考虑总体控制和具体审计风险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基础上,对环境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和程序进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复杂化给审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防范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永恒的主题。它既是审计机构信誉和质量的保证,也关系到审计人员的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11.
危建谋 《发展研究》2005,(10):93-94
为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审计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他有关审计法规,于2004年2月颁布第6号令关于《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从2004年4月1日起,在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派驻机构试行,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试行范围.  相似文献   

12.
如何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是每一位审计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审计风险的定义,并结合在集团型公司管理模式中出现的审计风险表现形式,提出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内部审计只要严格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差异或缺陷风险,就能够减少审计工作中的检查风险,从而不辜负审计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3.
高世军 《时代经贸》2007,5(12Z):79-79
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近几年的国内外会计丑闻事件再次为审计风险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使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谨慎、职业道德等成为法律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规避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下面我就给予简要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美国《财富》500强排名第七的安然公司破产后,导致其会计师——美国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也被指控丧失诚信,审计失败,其由盛至衰,一如冰山消融,值得深思。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CPA)将成为审计风险的承受对象。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审计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审计风险的涵义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希望对读者和同行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根据中国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如下: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和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在审计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是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和总体的特性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虽然可以控制,但是难以彻底消除。因此,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结果,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即审计人员总要承担一定程度上的做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审计法》第四十四条、四十五条分别提出了“审计处理”与“审计处罚”两个概念,我们审计机关对这两个概念如何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特别是《行政处罚法》的颁布与实施,对规范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的执法行为和依法行政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机关如何正确地理解《审计法》与《行政处罚法》关于“审计处理”和“审计处罚”的关系是审计理论实际的新课题。也就是说,怎样科学准确地搞好“审计处理”与“审计处罚”,是我们审计机关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前,审计署正组织制定国家审计20个通用准则和25个专业审计准则,基本构建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并充分体现国际公认审计原则的审计准则体系。审计实践中,开始实行审计行政执法责任制。此外,国家审计环境逐步优化,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国家审计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审计难,处理难问题,缺乏整体性和宏观性,国家审计的风险、责任和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审计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审计实务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周长旺 《发展研究》2006,(11):131-132
今年全国审计机关已经全面贯彻执行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下称审计署6号令),执行审计日记制度是贯彻落实审计署6号令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审计人员有一个逐步认识与适应的过程,在执行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主要是审计人员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审计日记和认识审计日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审计法》明确规定了审计监督的原则,审计机关的设置和审计人员的配备、审计机关权限、审计程序及法律责任等内容,这对强化审计监督,为实行依法审计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审计工作更加需要对国家整个经济建设的运行,进行强有力的审计监督。  相似文献   

20.
陈涛 《经济师》2001,(4):42-43
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中把审计目的的定义为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并把审计目的进一步分为一般目的和特殊目的,随后又讨论了审计目标,并把其分为总目标、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其中“总目标”和“一般目的”的含义是一致的,均是对会计报表的“三性”发表意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说明》中认为:“独立审计人员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是否公允地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准则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发表意见。”《国际审计准则》则认为:“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审计人员对公认会计政策规定范围内编制的会计报表能够表示意见。”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发布的《对会计报表的审计报告》准则指出:“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使审计人员能够对会计报表在所有重要方面,是否按照确定的财务报告框架编辑,发表意见。”综上所述,同时是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不同的国家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其区别无非是使用“审计目标”还是“审计目的”,即使是在同一国家内部甚至在国际上,也有把二者混同的现象。那么,“审计目标”与“审计目的”究竟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又如何对二者进行界定呢?笔者欲对此从以下上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