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资本减免政策的角度出发,按照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集团的优势,论述了内部折旧政策对于企业集团的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左廷江 《新智慧》2005,(10):71-72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纳税筹划 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纳税筹划主要从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年限入手,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优惠政策,达到少纳税的目的。由于税法对内资企业明确规定,除列举的几种固定资产可以加速折旧的情况外,可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都采用直线折旧法,同时对折旧年限的规定也较为全面和具体,因此内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的纳税筹划主要应利用好国家给予的有关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3.
会计制度与税法在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折旧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方面存在不同规定,相应的纳税事项需要调整。  相似文献   

4.
会计制度和税法服务于不同的目的,遵循不同的原则,所以,会计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存在差异。纳税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以交易或事项为根据,以会计为基础,以税法为准绳,将利润总额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将利润表转化为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相似文献   

5.
刘承智 《新智慧》2005,(12):64-65
时间性差异是因税法与会计制度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在坏账损失的确认方法上,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也需要计算时问性差异并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和会计处理。在实务中此类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往往会在会计核算和纳税凋整过程中出现差错,引发不必要的麻烦。笔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就此问题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化,企业会计准则应运而生。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税法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法律保障、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下面对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作简要的分类分析:1.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与理解不同(见表中第1、2、3、4项)。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而税法规定坏账准备能够在税前列支,其他七项减值准备则不能,且必须在缴纳所得税时进行纳税调整。2.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同(见表中第3项)。会计政策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会计准则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使企业在选择折旧政策时既要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也要考虑其无形损耗。而税法则要求企业采取直线折旧法,并对可加速折旧的固定资产给予了范围界定。3.收支确认的范围和标准...  相似文献   

7.
企业内部筹资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存货计价方法,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强化会计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合法合规性原则、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权责对应原则、成本效益原则、财务管理控制与审计原则,并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环境和严格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相似文献   

9.
企业集团成员之间常发生固定资产购销业务,即一方将自产产品等出售给集团内其他公司作为固定资产使用。正常情况下,购入方要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计提折旧,但也有不计提折旧的情形。《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而购入的单台设备在规定价值以下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可以一次或分次计入费用,不再计提折旧。《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只对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在本期以及该项固定资产在以后使用期间的抵销处理进行了规范,而对一次(或分次)记入“管理费用”科目中的那部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如何抵销处理未做规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来的外在因素,逐渐转变成内部之间对比竞争。作为其中之一重要的竞争因素,财务方面对企业经济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企业资产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合理再利用,将生产经营资本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而逐渐转移到产品成本上,实现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简单化模式。本文通过从常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影响固定资产折旧使用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企业如何对固定资产折旧方式进行合理选择,从而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陈兰兰 《新智慧》2004,(10A):51-52
各国内部交易税收法规通常规定,企业集团在确定内部交易价格、税务机关在稽查企业集团内部交易价格时均应遵循正常交易原则,即应采用适当方法将内部交易与可比非受控交易的价格或利润作比较。  相似文献   

12.
申屠新飞 《新智慧》2007,(11):31-32
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和稳健性原则,因此对于报告年度年末已经存在但最终结果尚未确定的事项,会计上必须本着上述原则按最佳估计数进行合理反映;而税法上对纳税主体收入、费用的确认遵循实际发生原则,对于报告年度年末已经存在但最终结果尚未确定的事项不予确认。由此引起的双方资产、负债的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相似文献   

13.
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差异,表现在会计与税法所采取的计量属性不同,会计与税法的"真实性原则"不同,会计"稳健原则"与税法"收支确定"的差异,会计"重要性原则"与税收"法定性原则"的差异以及会计与税法对"实质重于形式"理解与实施的差异。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存在原因主要是会计的目标与税法的立法宗旨不同,企业会计必须坚持"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必须考虑国际交流以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对此要依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经济技术双向发展,这就使得市场竞争力日益激化,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这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不断强化会计内部控制能效,避免风险问题的发生,促使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更加趋于完善。本文就围绕风险管理,对会计内部控制与完善进行了深入阐述及分析,以内部管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谈税务筹划中会计政策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税务筹划又称纳税筹划,一般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以收益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对企业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纳税节约。税务筹划的显著特点是筹划性,即事先谋划、设计、安排。而税务筹划与会计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企业所得税的筹划,受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非常明显。可以说,企业进行所得税筹划的过程,也是一个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 在税务筹划中运用会计政策,具体涉及到很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折旧、折耗和摊销的筹划。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是缴纳所得税前准予扣除的项目,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折旧及摊销额越大,应纳税所得额就越少。会计上可用的折旧方法很多,加速折旧 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节税方法。另外,企业财务制度虽然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限作出了分类规定,但有一定的弹性,对没有明确规定折旧或摊销年限的资产可尽量选择较短的年限,将该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完毕。由于资金存在时间价值,这样国增加前期折旧额,把税款推迟到后期缴纳,相当于依法从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2.准备项目的筹划。(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提取的减值准备有八项,不得刻意多计提或计提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2004年4月27日财政部颁发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并定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从此,小企业会计核算逐渐步入了正轨。为了简化小企业的会计处理,避免繁琐的纳税调整,不少小企业提出《小企业会计制度》有关涉税处理应与现行税法一致。其实,目前我国各类企业的纳税调整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会计与税法的内涵不同,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对象也不同。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而税法体现的则是一种分配关系,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一、递延税款贷项的产生众所周知 ,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收入、费用方面的计算时间和口径不同 ,导致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产生差异 ,其中 ,由于计算时间不同产生的差异称为时间性差异 ,由于计算口径不同产生的差异称为永久性差异。针对这些差异 ,在会计核算中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处理。采用应付税款法时 ,企业的所得税费用等于企业实际应缴纳的所得税 ,并不会产生递延税款的问题 ,而如果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 ,则会产生递延税款 ,在财务会计中通过“递延税款”账户核算。通常最可能的情况是递延税款账户有贷方余额 ,如企业按税法规定选择加速折旧法计算折旧费用 ,而选择直线折旧法来确定对外公布的损益表上的折旧费用 ,这样会计利润会大于应税所得 ,从而企业可以暂缓税款的支付。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 ,递延税款贷项数额将逐渐减少直至为零(假设企业不购进新的固定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说 ,递延税款贷项被视为一项最终会支付的“负债” ,故把它列在负债项下。然而如果企业继续投资购进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那么 ,递延税款的支付会相应地推迟。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的公司来说 ,递延税款贷项不会有可预见的转回 ,其数额会持续上升。二...  相似文献   

18.
企业计算同一税种的应纳税额,选择不同的核算方法,产生的结果也不同。企业可以通过存货计价方法、收入与费用确认方式、折旧方法等不同的会计事项在企业纳税筹划中的具体运用,来实现企业在合法条件下节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刘娥平 《新智慧》2000,(10):36-37
在长期投资决策中,净现值方法被认为是最好的一种方法。运用净现值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关键是现金流量及折现率的确定。通常我们运用净现值方法进行决策,只是评价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效果。这时折现率通常是指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即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以风险等价的投资所要求的回报率。从折现率的确定上可以看出,每年的营业净现金流量是不能扣除债务利息的,即年营业净现金流量应是:息税前收益&;#215;(1-所得税率)+折旧;而不是我们会计上的:税后利润+折旧。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统一到分离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二者出现了暂时的统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使会计制度和税法开始按照各自的发展目标不断进行改革,二者的逐步分离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可。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计制度与税法都在积极地与国际惯例接轨,这一发展趋势也加速了二者的分离。一、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分析1.二者目标的差异。会计的主要目标是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和决策。税法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国家强制、无偿、固定地取得税收收入并利用税收杠杆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在现代社会,政府通过税收获取所需要的资源,通常以税收法律的形式规范政府的征税行为和纳税人的纳税行为。税法在规范和调控企业纳税行为方面比会计制度更具刚性,在业务处理方法和程序上很少给纳税人以选择空间。由于会计与税法目标不同,导致了二者所遵循的原则不尽相同。2.二者遵循的原则有所差异。(1)会计的配比原则与税法的不完全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与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内的收入与为取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而税法在某些业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