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12月25日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现将我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四、房地产业(一)企业单位数。2008年末,全国共有房地产业企业214397个,比2004年末增加85354个。其中,房地产开发业87881个,  相似文献   

2.
国家统计局2009年12月25日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三号)中房地产企业主要数据显示:2008年末,全国物业管理企业数量已达到58,406家,比2004年增加26,724家;从业人员达到250.1万人,比2004年增加106.7万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76.7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204.5%.这些数字说明,物业管理不但成为现代城市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保民生、促就业方面也已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
新会计准则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具体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作了专门规定.这些规定将对我国房地产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增强房地产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增加某些房地产企业业绩波动性的同时给房地产企业提供重要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房地产业出现的6个发展趋势,即房地产投资国际化、住宅建设产业化、土地供应市场化、管理行为规范化、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化和企业品牌化。  相似文献   

5.
关于完善我国房地产税收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房地产税收存在"费挤税"、税收在房地产业的分布结构不合理、税项设置欠科学、内外资房地产企业税制不统一等问题.完善房地产税制应采取的措施是用相应的税收代替收费;按房地产取得、保有、经营(收益)三个环节重新设置税种,建立一套统一、规范、合理的新型房地产税收体系.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业和银行业的高度关联性,使得房地产业风险极易通过信贷渠道传染到银行业,进而可能演化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构建DCC-GARCH-CoVaR模型测度中国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并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实证分析房地产业风险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过程。研究发现:由于银行持有较高比例的房地产信贷敞口,无论是行业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都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减弱房地产业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关键在于化解房地产业自身风险问题,尤其是大型房地产企业的风险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降低房地产业和银行业风险共生性、提高房地产企业风险抵抗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企业融资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融资是房地产业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也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然而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加大了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这表明房地产企业通过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已成过去,加上中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尚未完善,融资渠道狭窄导致企业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及其结构,并提出了现阶段房地产融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较为合理的房地产融资建议,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中潜藏着无限商机,存在着巨大的行业影响力,然而我国房地产业对大数据的利用才刚刚起步.我国房地产业在大数据时代面临新形势,在支持房企产业决策、增加盈利空间、缓解当前困境等方面大数据给房地产企业带来新机遇,但也给企业在建立数据库、辨别数据噪音、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房地产业应加快数据库的建设与完善,抓住数据时代机遇,迎接挑战,促进自身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房地产泡沫理论问题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中充满着关于房地产泡沫的争论.特别是近两年来,围绕着经济是否过热,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房地产理论若干问题进行解析.从理论分析入手给出一个解释房地产泡沫的模型,用数据对中国房地产业做了实证分析,分别探讨货币供给、深证指数和上证指数对房价(地产泡沫形成)的影响,最后得出我国房地产业局部过热的结论,并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沙房地产业发展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有其本身的特点,从长沙房地产发展趋势分析,长沙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是积极的、良性的.  相似文献   

11.
《西部金融》2005,(7):49-50
一组数字的增减 一是经营规模扩大.截至2004年12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58.26亿元,较2002年末增加10.08亿元,增长20.9%.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村信用社的市场份额也进一步攀升,其各项存款余额和各项贷款余额已分别占到全市金融机构的15.9%和18.3%,比2002年末上升了0.7个和1.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拓宽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又增加了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途径,必将对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中国RESTs发展刚起步,法律、监管制度等不完善,投资者也需时间熟悉等,因此有必要分析借鉴国际上发展RESTs的成功经验.本文分析比较了美国和新加坡发展REITs的成功经验,指出我国应开发适合本国市场的产品.既促进房地产业和REITS的发展,又促进居民理财投资、优化企业经营机制和城市商务布局.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房地产业“营改增”也是我国全面推行“营改增”税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房地产业“营改增”税收效应进行分析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区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地产服务企业在“营改增”中不同的税负抵扣链条,运用税负差异公式,实证分析了房地产业“营改增”税收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房地产开发企业“营改增”税收效应是减税效应,房地产服务企业享受的减税效果大于房地产开发企业。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江苏的房地产业和全国房地产业一样经历了从超速发展到相对平稳的发展过程,然而江苏的房地产业向相对平稳过渡不够。具体表现在:开发企业太多、开发总量失控、开发结构失调、非有序开发等方面。后果是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运转,空置商品房量大。只有合理的房地产业结构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江苏的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在一些地区已出现了房价连续虚涨、空置面积不断增加等现象.故而,有人认为"中国房地产业已成为泡沫经济".对福建房地产业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可知福建房地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未出现泡沫经济状态,但存在一定的经济泡沫.应把这些经济泡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其能活跃房地产市场而不致形成泡沫经济.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房地产业的区域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拉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但全国各个地区房地产发展却极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发展会使房地产市场出现无序性与不公平竞争,同时也会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各种问题。从全国房地产业的区域角度,把我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从房地产投资差异、房地产供给地区差异、房地产需求地区差异、房地产就业地区差异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不同区域房地产业的成因及对策建议,其目的在于为我国政府制定不同区域的房地产政策以及平衡发展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摘要﹞房地产业是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在中央政府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与征收房产税预期的双重影响下,东北三省房地产市场较全国出现了更为严重的波动,呈现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时停滞的局面。对此,本文在东北经济以及房地产业相关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东北三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分析了房地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前景,对房地产业存在的潜在风险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行判断。最后,本文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以及房地产业与东北经济协调发展这两个角度,提出合理破解房地产业与东北经济发展困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有着紧密关系,一个城市的房地产业对于当地整体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加,也给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信阳房地产发展实际,分析与探讨信阳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原因,并为当地房地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日前结束的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全体会议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充分肯定了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明确指出了今后我国房地产行业调控和发展的方向,从而使我国此轮房地产宏观调控真正进入了战略转型和理性发展的新时期.本文将从新时期房地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调控的相关举措和发展的相关动力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供政府研究、企业等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要阐述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房地产存在的问题,在加快我国房地产发展的对策方面,主要从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开发物业配套设施建设,规范房地产中介市场,平抑房价,增加供给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