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颖 《时代经贸》2007,(1Z):71-72
案例:为了落实西部开发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自1999年10月起,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该工程计划从2001年到2010年,用10年时间退耕还林还草800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1.2亿亩。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退耕还林工程的研究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涉及国家、地方、个人利益全面调整的综合系统工程,其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已日益成为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国外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实施状况,并结合国内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对比研究,最终得出了国外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退耕还林工程的研究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照平  杨珺  杨超 《当代经济》2006,(10):91-93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涉及国家、地方、个人利益全面调整的综合系统工程,其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已日益成为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国外退耕还林工程的背景、实施状况,并结合国内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了对比研究,最终得出了国外退耕还林工程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部分旗县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效益显著,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下):政策实施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3月,朱基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有步骤而因地制宜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以及防沙治沙、草原保护等重要工程的建设,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建成我国西部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西北地区都被作为政策运用的重点地区。一、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现状在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1999年进行退耕还林试点的有三个省份:四川、陕西、甘肃。四川是长江上游省份,陕西、甘肃属于黄河中上游地区。2000年,在国家制定的关于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试点…  相似文献   

6.
外部性校正之争与建立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机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具有“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经济活动,作在分析了庇古等人的利益调整观点和科斯等人的改变利益调整的初始条件的观点这两种相对立的解决外部性问题观点以后,指出外部性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让政府找到一种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的最优折衷方案,在解决退耕还林还草的外部性问题时保护产权模糊生是非常有利,因而应采取利益调整的办法,为此,作建议和加快建立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过程中陕北粮食问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而粮食问题正是西部大开发中的的主要问题之一。陕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在退耕还林还草的条件下,解决粮食问题更是至关重要。陕西北部地区素有“陕西第三粮仓”之称.通过调查和研究,探索其发展现状,分析其增产潜力.寻求其发展途径.采取“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战略措施,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地区的粮食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 事“实施天保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样的标语和口号在云南各地随处可见。为了这一目标,祖祖辈辈以森林为家、以森林谋生的少数民族群众收起了刀斧,荒废了新垦的山地,从砍树人变为了种树人。20世纪60年代为支援国家建设,从东北来到云南边疆的森工企业,全部就地变成森林管护企业。这一变革是国家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英明之举,但对它所涉及的每一个人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抉择。2000年,云南省有9个县列入长江上游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县,天保工程在全省展开。截止2002年1月,退耕还林还草30万亩,造林种草99万亩。云…  相似文献   

9.
从1999年开始,国家在西部地区开始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试点,2002年开始更大范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广。那么,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如何提出与演化的,目前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主要内涵与特点是什么,政策设计本身还存在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研究。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演变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并不是始自今日,而是有着较长的一段历史的。1949年4月,晋西北行政公署发布《保护与发展林木林业暂行条例(草案)》、1952年12月中央政府发布的《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防治土地退化的重要举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退耕还林还草评价指标体系,是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根据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设计出了15个包括水、土壤、植被、经济为主要因素的流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为区域农林牧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国债资金集中投入带来良好效果 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逐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吉林省自1998年开始,相继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始终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精心组织.超前运作,强化管理,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防治土地退化的重要举措.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退耕还林还草评价指标体系,是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根据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设计出了15个包括水、土壤、植被、经济为主要因素的流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为区域农林牧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的地区,是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如何在退耕还林还草后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西北地区长期的战略问题。借助退耕还草发展草畜产业,走草地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模式是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退耕还林还草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依照市场经济原则,充分尊重和调动参与退还的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四川省邛崃市在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中,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与经营方式多样化的造林开发模式,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政策基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工程,其经济效率、预期效果和可持续性是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问题。本使用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2003年对西部三省(陕西、甘肃和四川)退耕还林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有效性和工程在经济上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我们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瞄准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有效性(存在较大的成本节约空间)。计量分析发现工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微,因此其经济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疑问。另外,本还就退耕还林工程的操作程序、政策改善的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与农村沼气池建设的二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的供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效果,如果新的能源不能稳定自给,农民在经济贫困的条件下,必然回复到砍伐生物质能源的传统上去,农村生活能源的解决是退耕还林的一个重要能源支撑.本文在介绍西北地区农村生活能源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沼气池建设与退耕还林推进的规模与区域适宜度的二重性约束关系,并提出与退耕还林还草协调发展的能源支撑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一、现有补偿机制、配套政策的局限性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再造西北秀美山川工程的战略规划,在政府主导下陆续开始实施生态建设工程。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陡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抓住有利时机,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此后,政府出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再造西北秀美山川工程的战略规划,在政府主导下陆续开始实施生态建设工程。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陡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抓住有利时机,采取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此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每年以近四百亿元规模投入资金。为了落实国家的政策,各地制定了配套政策,形成了所谓“全方位、多层面、多类型”补偿机制。到目前为止,已经采用过的补偿机制和配套政策有:(1)有些地区规定,对那些承包、租赁草场或“…  相似文献   

19.
出于生态考虑,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规模宏大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果显著。这一工程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农户在退耕还林(草)后能够得到政府的一定补偿,使农户退耕后收入较以前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这种补偿是有一定期限的。为了使退耕的土地不会出现复耕,培养退耕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户收入是根本途径。本文基于对成都市周边地区退耕农户的调查,探索能够使农户收入有效增加的方式,并总结出农户在退耕后的自我发展模式主要有分散型和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两种。结合调查地区的具体情况,笔者对这两种模式作了相应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0.
对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运行机制的全面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闰平  薛建军 《生产力研究》2002,(6):121-122,136
本文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运作过程中涉及生态效益机制、补偿机制、差别对待机制、激励机制、建设机制、约束机制、发展机制等七种机制 ,分别对之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