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世界大城市化规律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初期、中期阶段,大城市数量和规模以更高速度增长的大城市化规律是普遍存在的。而在城市化中、后期这一规律不再发挥作用,中小城市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有生力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就全世界而言,大城市人口比重将于2019年停止增长,特大城市人口比重则于2046年停止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衰落。在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在区域化规律的作用下,空间距离较近的城市被大城市和特大、超大城市所扩散的辐射力带动,形成连绵发展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2.
“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这个控制大城市人口的方针,已为大多数同志所接受。近年来,围绕这一方针,许多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本文从城市功能角度,谈谈控制大城市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户籍应该逐步放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十五”期间实施城市化战略。要推进城市化进程首要的是增加城市人口 ,有计划地减少农村人口。如何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解决好几亿农民从农村到城镇的地域流动 ,是中国跨世纪城市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它的成功解决首要的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本文提出相关政策 :将户籍管理制度转变为户籍登记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 ;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取消城市保护就业措施 ;和逐步放开大城市户籍管理。  相似文献   

4.
理性看待我国大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学者撰文指出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局限性,认为应当修改我国城市发展的方针,尤其是大城市发展方针。本丈认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对“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这一方针片面、浅层次的理解,应当以辩证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理性看待我国大城市发展的方针,并在新形势下赋予其新的内涵,以此指导我国大城市发展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论大城市发展的问题、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大城市发展与“大城市病”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在知识经济和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 ,我国应及时调整城市发展战略方针 ,适当发展大城市 ,并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实行政府管理与社会管理相对分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城市郊区化与汽车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大城市出现的郊区化现象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若干相似性 ,也存在大量的不同特征和不同的动力机制。郊区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大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表现形式。在合理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引导下 ,郊区化与汽车产业的发展将会相互促进 ,并推动大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呈现出生产要素由乡村和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大城市化现象,即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相伴而生,共同发展。其中,农业生产要素率先由农村集聚至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为大城市化发展起到了"蓄水池"和"中转站"的作用;大城市则通过其巨大的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在直接吸纳农业生产要素融入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中小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的动态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还具有短期动态效应。未来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促使中国城市化与大城市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局面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大城市外围地区的二重性特征——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大城市外围地区的概念,认为纳入广州市辖区范围的花都区是典型的大城市外围地区。从产业、人口与城市化、建设用地、区域性大型交通设施等方面分析了花都区作为大城市外围地区二重性的特征,指出其根源在于不同层次政府的发展目标的差异,并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广义城市化的视角,从国情出发,分析和归纳我国大城市过度扩展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与问题,提出我国大城市周边地区的问题上存在着三个认识误区.必需从紧凑城市布局、超前规划、维护社会公平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等方面,充分认识和把握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的一般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城市的迅速成长,包括大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中国同样显示了这一明显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对我国大城市增长机制的分析,具有广泛的,甚至是世界性的意义。一、中国大城市正在迅速成长在我国,按照城市市区常住的非农业人口分类,把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划为大城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随着汽车进入家庭速度的加快,大城市的车路矛盾越来越尖锐。形成车路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结构不合理,交通模式不合理,交通管理体制不顺、制度不健全,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不够等。缓解车路矛盾的主要对策,不是限制汽车的发展,而是优化城市结构;改善交通模式;理顺交通管理体制;健全交通管理制度;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等。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必然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当今世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历程中,都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目前城市化又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一大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城市的大型化、集群化已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据统计,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1850年仅3座,到1980年就猛增到324座。在我国,大城市的日益增加也已成为其城市化进程中的显著特点。1949年我国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仅12座,到1994年就已增加至73座,增加了6倍,其…  相似文献   

13.
论大城市的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指出 ,大城市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 ,我国大城市还将继续增加和扩大。因此 ,对待大城市的发展 ,应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和采取正确的方针。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人地矛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环境,使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系统走向有序与均衡。据此,动态地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形态,总结其生命周期演变规律,并进一步提出了大城市近郊旅游景区的空间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城市发展内在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它的规律和机制。规律是大城市发展中普遍、反复出现的现象。机制是推动大城市发展的内在原因。我国大城市发展的内在机制蕴藏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传统中。一、政治体制与大城市发展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说,国家通过有计划的市场机制及其作用,来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因此,政治中心城市必然具有多方面的职能。在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政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机动车增长所带来的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性质。提出大城市的交通规划和管理应把机动性和可达性有机结合起来。一是积极鼓励发展大容量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使之成为大城市交通的主骨架 ;另一是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 ,引导大城市中心产业向外扩散 ,减轻市中心区的交通和环境压力 ,积极推动多中心网络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需要发展大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全球城市化的调整推进,而大城市的迅速发展,大城市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中取得支配性的地位是城市化推进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8.
大城市圈及其范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城市圈及其属性所谓大城市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其经济和社会受大城市作用的区域,城市与该区域间存在着经常的有机联系和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城市圈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形成的。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地域空间组织,大城市圈具有以下属性: 1.依存性大城市圈通常由中心城市、空间流、通道和经济腹地等地域结构要素构成。作为区域中心的大城市,不仅是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大都兼具交通枢纽、贸易中心,物资集散地等多种功能。中心城市在其形成和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交通问题的症结与出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城市交通问题的症结与出路□陆化普一、城市交通问题的严重性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及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尤其是在大城市,交通拥挤堵塞以及由此导致的交通事故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加剧,是我国城市面临的极其严重的“城市病”之...  相似文献   

20.
1984年11月24日至30日,“全国大城市人口问题和对策讨论会”在成都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成都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发起的。来自全国25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代表、国务院主管部门的代表和特邀代表共15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领导小组就我国城市发展总方针、控制大城市市区口人规模、大城市人口的合理分布、城市暂住流动人口等四个主要问题,组织代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一)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总方针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我国从五十年代就开始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