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我国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发展水平及提升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比国内外实例,评述了我国当前绿色空间的发展现状,分析主要存在问题,从必要性、组成要素、构建方法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建设城市绿色空间网络体系,提出从建设绿色空间网络、开展屋顶绿化等方面入手提高城市绿色空间水平。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影响了城市绿色空间的生境
质量,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到极大威胁。构建城市范围内的多物
种综合生境网络能够整合现有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促进生物
多样性保护与发育。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面向生物多样性保
护与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提出了基于InVEST-MCR复合模型的
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格局构建方法体系:即以生境类型为导
向选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焦点物种,通过大数据选取焦
点物种的栖息源地,基于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选取潜在
栖息地(汇)并生成生境网络构建阻力面,采用最小累计阻力
模型(MCR)构建丰台区城市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研究结果明
确了丰台区的生境质量现状与未来生境网络发展脉络,为城市
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构建提供了新方法,为丰台区绿地空间格局
规划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发展、社会包容、民生福利和绿色可持续四个维度,对2011—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状况展开深入评价,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从分布特征看,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变动趋势看,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以2013年为拐点,呈"U"形变化趋势;从空间相关性看,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空间集聚程度总体不断增强,水平较高地区与较低地区在地理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且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空间分布格局;从驱动因素看,2013年前民生福利和绿色可持续领域的竞相上升促进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由集聚走向平衡,随后经济发展和社会包容的空间集聚性的大幅提升打破了市域包容性绿色增长趋于平衡的发展趋势;从收敛态势看,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落后城市对领先城市的追赶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绿色空间格局梯度变化特征.并根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景观规则理论,面对绿色空间变化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以城市化过程与绿色空间梯度的格局变化的相关分析为依托,提出了绿色空间格局优化措施,进而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伴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林地、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以成渝城市群四川境内的13个主要城市市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准确识别并量化了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结构要素,其次计算出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以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GI网络结构要素中所占比例作为变量因子,根据GI网络中景观组成的相似程度对13个城市进行分类,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别下城市GI景观组成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核心区和连接桥是主要GI网络结构要素类型,7类GI网络结构要素在城市中主要由耕地和林地构成,不同城市在景观组成特征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客观认识各城市GI特征、成渝城市群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保护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7.
在理论推导绿色空间服务绩效与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相互关系以及良好服务绩效标准的基础上,以武汉中心城区实证表明了在绿色空间总体供给水平大幅度下降的压力下,多中心结构是一种导向良好服务绩效的理性模式。接着以交叉表统计方法对城市空间要素和绿色空间的关联性和作用机制作出解释。最后,基于武汉研究的发现,提出多中心城市空间组织优化与提高绿色空间服务绩效的规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绿色空间格局梯度变化特征.并根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景砚规划理论,面对绿色空间变化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以城市化过程与绿色空间梯度的格局变化的相关分析为依托,提出了绿色空间格局优化措施,进而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995、2000、2005及2010年各县、市产业结构系数为研究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异函数、克里格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江苏省县、市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总体空间格局分异显著,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整体上呈现出南-北差异性;由冷热点区演化来看,江苏省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空间集聚趋势明显,苏南地区尤其是与上海毗邻地区为高水平集聚区,而广大苏北地区及多数苏中地区多为低水平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连续性与自组织性逐渐增强,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异越来越显著,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增大,各方向产业水平的空间不均衡有扩大的趋势.最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4个年份的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土空间发展正经历着一系列变革。城市边缘
区的绿色空间体系作为城市与乡村之间过渡地带的自然资源要
素,不仅承担着区域居民日常休闲的功能,还具有连续城乡生
态系统、调控环境韧性能力等多重功能。以南京主城边缘带绿
色空间景观系统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南京绿色空间
系统进行评估。系统评价从个体、局部和整体3个空间尺度展
开。个体对每个景观斑块的中心性进行计算得到整个系统的
核心要素,局部考察景观系统的层级结构,整体则从系统完
备性和结构稳定性出发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对系统3个不同空
间尺度的分析与评估,探索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健康发展的
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科学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对区域生态安全、城
市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AHP法
和GIS技术,定量分析厦门市自然生态本底,选取重要生态斑
块和廊道,采用最小费用路径法模拟潜在廊道,综合构建城
市绿地生态网络,并提出绿地生态网络优化策略。结果表明:
1)AHP法可整合区域生态、经济、人文和社会等资源,全面
客观评价现状生态斑块和廊道的重要程度;最小费用路径法可
根据生境分布特征科学模拟连通各斑块之间的潜在廊道;2)厦
门市西北部的生态基底适宜性、生态源地及廊道重要性、斑块
之间有效连通性均高于东北部及中部平原区;岛内斑块面积小
且分散,南北部存在断层现象,应适度增加踏脚石和连通廊
道;3)结合城市生态发展需求,提出构建“一片、一环、三
带、多廊道、多节点”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结果可为厦
门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风景园林行业基础性标准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应势修订。通过对新旧标准的总则、绿地分类、绿地的计算原则与方法等内容的对比分析,认为新标准具有突出城乡统筹思想、强调多规合一理念、落实以人为本原则、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留出弹性控制空间等革新亮点。对耕地是否属于广义绿地、城乡绿地率的统计意义等内容提出疑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的自身特征和周围环境的景观格局可影响
其冷岛效应。以上海市中心城区68个面积大于1hm2
的绿地为
研究对象,探讨绿地内外部的环境景观格局配置对其冷岛效应
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为增强一定面积绿地的冷岛效应,
可通过提高绿地边界形态的复杂度、提高绿地内外部环境中水
体斑块的面积、降低不透水面斑块面积或分散布置绿地内外部
环境中的不透水面景观等措施来实现。探究了环境景观格局要
素对绿地冷岛效应的影响,弥补当前相关研究的空缺,这对提
升有限土地空间内的绿地冷岛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以“区域绿地”代替“其他绿地”,这为城市非建设用地下绿地的保护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解读新标准指导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的绿地建设发展要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响应当前城市绿色发展新形势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需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聚焦从“其他绿地”到“区域绿地”的分类调整,分析新标准下区域绿地的内涵和特征。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结合城乡发展需求,阐述区域绿地规划的核心转型思路。并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论述区域绿地设定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中绿地规划的具体内容和方向。最后从空间政策、发展引导、部门合作和大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优化的策略。以“区域绿地”的解读为源,聚焦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绿地规划建设割裂的现状问题,提出区域绿地规划的转型优化措施和实践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
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
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
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
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
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
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
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
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
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
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绿地可达性是反映绿地合理布局、公平使用的重要指标,提高绿地可达性有助于绿地的高质量发展。基于ArcGIS网络分析法,通过可达性指数和服务强度计算,分别从空间布局和居民使用的角度对云南省普洱市城市规划区游憩绿地进行可达性分析。结果表明:游憩绿地空间布局总体合理,供给总体满足居民需求;但还存在少部分居住区可达性较差,少部分游憩绿地过渡使用的情况。根据空间布局和供给水平分析结果,从绿地空间布局和品质2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指明今后绿地优化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由政府主导的近代南京城市绿地建设始于清末,在
民国时期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特色,值得深入剖析。结合社会
史、城市史研究方法,在由封建帝国晚期向近代都市化转变背
景下,分析当时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及其演变内生动
力。自清末至民国,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变了城市绿地属性及形
态。规划上受到定量空间标准与公园系统模式等西方规划思想
的引导,城市绿地建设除了利用原有自然山水资源外,还有计
划地开展了改建与新建城市绿地。由于受到城市人口增长、交
通发展、私有土地收归国有等因素影响,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出
现新类型,且绿地空间之间联结加强,同时具有绿地总量与空
间分布变化较少、绿地类型转变较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公园绿地是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优质公共
绿色空间,并受建设用地的支撑与约束,科学认识其与人口、
建设用地相互关系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引入“脱
钩”理论及模型,将“公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联动,系
统分析1996—2016年三者耦合特征及整体复杂关系。研究
表明:1)公园绿地建设与人口协调关系严峻,与“以人民为
中心”导向脱节;公园绿地与建设用地处于“以土地推绿地”
的“挂钩”增长态势;2)从整体联动视角看,约1/3城市的公
园绿地与人口、建设用地整体统筹建设不协调,公园绿地发展
面临“过度依赖建设用地”困境,亟须转变成“因人口制绿,
以存量建设用地为基”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