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震 《经济世界》2002,(1):72-73
近一年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屡起波澜,证券市场仿佛已经到了一个紧要的关头,这不仅仅是证券市场本身的问题,会计界也值得深思。笔者以为—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只靠证券市场本身调整是不够的—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只有会计与证券市场的共同发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证券市场环境的变化推动会计发展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这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初步形成。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观念。理论上,它强化了“会计主体”的概念,挑战了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实务中,它促进了资…  相似文献   

2.
山岳旅游是我国传统的、也是最主要的旅游形式之一。学者们对山岳型旅游地规划开始得很早,涉及到了旅游规划的各个方面,并在旅游规划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文章首先简要叙述山岳型旅游地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然后对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特别是现阶段对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制和社会影响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当前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山岳型旅游规划应突出的几个特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对农产品消费需求逐渐扩大,人们的品牌观念和意识也显著加强。以方正县稻米品牌建设为例,介绍方正县稻米品牌建设及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意见,以期促进方正县稻米品牌合理建设,推动方正县稻米品牌健康、有序发展,增加稻米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农民增收,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代技术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强化电业职业道德建设显得特别重要,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切实搞好这方面的建设。一、新形势下强化电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普及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的技术经济水平在迅速提高,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不断提高,对日常生活不断有着新的追求,随着这些方面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电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人们时时离不开电的情况下,电业就成为特别热门的“行业”,只要是管电的职工,人们就刮目相看,见了面总是笑脸相迎,似乎没得电工们…  相似文献   

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使领导工作的环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成为基本的因素,市场运行制约着人们的社会心理,也制约着人们对领导行为的认同水平。因此,领导者只有树立市场经济观念、竞争观念才能不断提高领导艺术,才能驾驰领导环镜、驾驭市场经济,才能带领广大群众完成这场深刻的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  相似文献   

6.
成世伦 《江南论坛》2000,(11):13-13
我写这个问题,是受一些“文化”现象的教育、教益和启发,所以斗然提出这个问题。 我发现,为什么人们对寺庙的菩萨那么崇拜?因为那已经成为“宗教文化”,通过“文化”来理顺、规范、认同人们的宗教信仰。 我发现,为什么人们对传扬的传奇性的人物故事十分爱好和弘扬,顶礼模拜?因为那已经成为“民间文化”,通过文化氛围来丰富弘扬传奇性人物。 我发现,为什么对旧观念的改变如此艰难?因为不少旧观念都染成了“文化”的色彩,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什么脆弱?一会被淡化,一会被弱化,一会被强调重要到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中国古代传统生态观念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人们主要是在从对自然的敬畏到崇拜,再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生态保护的意识;其次,人们认识自然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认识人类自身,用自然的和谐秩序来界定、比对和建构和谐的社会秩序需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保护观念。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传统和建构新型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8.
30年的改革开放,河南不断推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重新发现自身的区位优势并充分加以利用,发展大交通,建设大市场,推动大流通,带活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不仅发展了第三产业,推动了第二产业,而且成为国内产业由东向西转移的“二传手”,不断为中原崛起的宏图伟业增添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建设保持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市场在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优势的同时,推动着利益在公众间重新进行分配,也使公众的利益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文章通过分析公众对利益范畴、利益关系和求利方式的认识和理解,研究现阶段我国公众利益观念的发展变化情况,指出公众间利益矛盾的凸显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0.
宗翮 《江南论坛》2010,(10):1-1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积极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地景化”的定义与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山 地墓园的现状问题,从人的需求、自然生态以及国家相关政策 等方面阐述了山地墓园地景化设计的必要性。结合相关文献及 山地墓园因自然、人文因素所具有的特质,总结出山地墓园地 景化设计的“立体分层嵌入”“抽象模拟重构”“异质同构缝 合”3种策略。通过分析国内外山地墓园的典型案例,对总结出 的3种山地墓园地景化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山地墓园地景 化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何建洪  陈颖  李林 《技术经济》2020,39(7):43-53
从影响我国企业研发国际化战略的内生性要素出发,分析了其当前战略中市场导向性和技术导向性与国际化研发强度之间的关系,并从资源角度探讨了企业创新能力禀赋的中介传导作用。在此基础上,以商务部境外投资企业目录中建有海外研发机构的25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应用泊松回归对理论分析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存在显著国际化研发战略意图的我国企业来说,其当前战略的市场导向性对国际化研发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战略的技术导向性对国际化研发具有显著的激发作用;创新能力禀赋对国际化研发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在战略的技术导向性影响国际化研发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传导作用。因此,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要,树立创新为本的战略导向,构建创新发展理念和创新文化传承,强化创新资源和能力的持续积累是我国企业推进国际化研发战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风景名胜区依托于数千年演化发展的名山大川而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了风景名胜区制度。在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改革的背景中,梳理了风景名胜区制度的起源,主要指改革开放初期至《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颁布这一历史时期的制度形成过程。认为风景名胜区制度缘起于当时我国众多著名山川面临破坏而无人管理的现象,管理议题最早由建设部门提出,1979年正式由国务院确定归口管理部门。制度设计阶段与国内各部门进行了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也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制度形成的过程反映出当时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对我国风景资源本质特征的充分认识和积极开放的心态;快速开始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动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快速的城镇化和气候变化给山地空间带来了多重生 态扰动。由于空间的特殊性,山地环境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和 脆弱性。引入韧性规划理念以提升山地环境应对各类扰动的能 力,并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垂直叠加和系统性特征中得到启 发和支撑,提出多维度协调下的山地景观韧性体系构建策略。 基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和韧性理念的关键属性搭建耦合框架, 并总结出具体的实现路径。最后以莫干山为例,基于多源数据 识别出融合综合水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质灾害防护、乡 土文化景观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并以此支撑莫干山景观韧性 体系构建,以期为山地景观规划和韧性理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旅游理论为指导,在国内外山岳景区成功旅游开发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山地生态旅游时空三维立体开发模式:在横向上进行不同组合的功能分区;在纵向上按照山地海拔高程变化引起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进行分带;在时间延续方向按照生态旅游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景区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管理。  相似文献   

16.
山水城市、公园城市是当前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的热词,在中国几千年的园林与城市发展历史上,却并不是个全新事物,山、水、城、园的融合始终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理想目标。山水城市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没有完形的动态过程。在近现代历史上,无锡曾经在城市山水资源开发和园林建设方面,有过2次系统的创新实践,这些探索上承历史、下启当代,与今天的山水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很高耦合度。对此开展梳理和分析,既还原了无锡山水城市建设的历史过程和真相,也为推进当代山水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顾凯 《技术经济》2019,35(7):124
清初寄畅园的改筑奠定了今日园林山水的格局,对当时园主人秦松龄“园成,向之所推为名胜者一切遂废”表述的理解,要进入17世纪明末清初江南园林山水营造转变的具体历史情境,尤其是结合“张氏之山”的认识,并通过改筑前后的对比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知夫画脉”的山池经营和“如入岩谷”的谷涧体验两方面认识清初寄畅园山水改筑的具体做法,从而深化对寄畅园的山水营造特色及园林史上“张氏之山”杰出成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提质阶段,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热点议题。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是城市复合空间系统中最主要的子系统之一,体现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文化表达、形象展示、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等综合空间价值,是提升城市活力、品位和魅力的重要抓手。针对城市品质提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开放空间影响城市品质的作用机制与研究优势;在总结山地城市开放空间显著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开放空间为架构的城市品质提升研究方法及实施途径;引导城市空间沿着生态系统稳定、游憩活动丰富、文化魅力彰显的方向持续更新,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郑烨  吴昊  孟凡蓉 《技术经济》2023,42(4):12-23
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变化及其分配对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当前学界缺乏对此问题的深入探索。本文主要采用ROST CM 6.0软件对1983—2019年中央科技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总结提炼了此时期内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强度与指向变化。结果表明:(1)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强度经历了从“波动上升”到“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2)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施政重心经历了从“增强企业活力”到“创新驱动发展”的变化历程,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认知以及需求存在差异,中央对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总体认知也在不断深化。(3)中央政府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注意力指向发生了明显转移,技术发展实现了从“重引进学习”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转型,制度建设则朝着从“重管理”到“重服务”的方向转变,体现了政府在“瘦身”的同时,为企业创新发展“放水养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