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常态下加快青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二五”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青海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青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十三五”时期,青海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新常态下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现实基础是:发展速度快,整体实力增强;商标品牌意识强,产品质量上升;科技研发力度加大,竞争力增强.新常态下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表现为人力资源匮乏;经营成本增加;创新动力不足;融资依然困难.新常态下加快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建议:做强大企业与培育小企业并举,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加快税费改革步伐,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多途径为非公有制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建立新型产学研联盟.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鉴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经济文化理论,正确认识青海藏区农牧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搞好农牧区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分两步走”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提出了新任务、新目标和新要求,为不断加快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进程注入新动力。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从省情出发谋划未来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创新开放、文明和谐、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奋斗目标。本文以科学把握“六个现代化新青海”的内涵和核心要求,立足本地优势特点,增强本省优势产业经济竞争力,正确看待自身不足,扬长避短,提出助推“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基本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4.
从青海经济发展现状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20年青海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企业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历史包袱沉重,财力紧张,改革开放相对滞后……等原因,使青海经济结构、运行、经济效益及社会事业等方面同全国、西部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劣势。  相似文献   

5.
"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亚洲东南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是促进亚洲和世界趋向经济一体化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青海作为古丝绸之路南部的一个重要渠道,"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影响青海的每一根发展神经.面对这样的挑战,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青海,依据地理优势、丰富的资源、多样性的文化、独特的生态环境,主动迅速融入.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青海发挥自身的优势,随着与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形成青海开放新格局.本文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分析青海这样一个内陆欠发达地区借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带来的发展契机,积极发挥主要战略优势及发展现状,构建更加完善的经济建设体制,深入实施促进青海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扩大开放是增强经济活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要求.青海省扩大开放的路径可概括为,构建全方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格局、畅通丝绸之路青海大通道、搭建对外经贸新平台、开辟产业投资与合作新高地、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新样板、编织民心相通新纽带.形成西北对外开放新高地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7.
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改革的“试验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且最具活力的区域。从1992年开始,青海先后建设了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青海甘河工业区。开发区的建设,是青海改善经济布局、促进省域经济融入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重大举措之一。为了满足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现状的了解和宏观决策的需要,近期省企业调查队对开发区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投资环境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现根据调查结果作一剖析,并提出我们的对策与建议。一、开发区的运作…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面对经济“新常态”,本文从青海省中小企业创新现状入手,针对中小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力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支持,市场机制激发中小企业内生性创新动力,生态保护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共同形成推进青海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使中小企业成为青海经济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9.
为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以"保障食盐安全、释放市场活力、坚持依法治盐、注重统筹兼顾"为原则,着力提高海西盐业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健全符合省情、州情的盐业管理体制.我州盐业企业具有资源优势,也有市场短板,如何让各盐业生产、批发企业,找准自身定位,转变观念,提升品牌知名度,保证人民群众的食盐安全和切实利益.从2017年1月1日开始,《青海省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全面实施,海西州作为全省制盐企业的主产地,意味着久负盛名的青海"大青盐"将有可能乘着改革的东风,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海西州盐业企业将以此为契机,把握盐改机遇,把无污染、原生态的青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青海盐产品走向全国.  相似文献   

10.
青海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省份,其经济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海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偏重开发优势的自然资源,这当然有比较充分的理由:青海省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以资源消耗型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青海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扶持和其自身经济战略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青海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济发展朝向更加积极健康。本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海经济发展战略演进过程进行梳理,并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海经济发展历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试图给青海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经济日报》1998年10月22日、26日、28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登了记者阵晓峰、李雅萍采写的“源头经济看青海”三篇系列报造,从江河源头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中下游地区与源头地区的经济合作等方面,就“源头经济”的内涵、发展“源头经济”的意义及思路,作了比较全面的探索。本刊推荐这3篇报道,相信读者会从中受到不少有益的启迪。江河之水青海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其实,黄河之水青海来。不仅如此,长江之水也由青海来。为有江河青海来,青海不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经济小省,而成为一个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牧业是青海省国民经济的基础。目前,青海农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好的势头,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农牧区经济总体上发展滞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从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农牧业经济结构,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加强和完善农牧业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入手把青海农牧区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面临世纪之交,“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人作为自身生产、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是“可发”之核心,人口对“可发”的全方影响在地处中国西部的青海表  相似文献   

14.
景芳 《改革与战略》2011,27(12):65-68
绿色经济是能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发展绿色经济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文章从青海独特的地域特点出发,分析了青海发展绿色经济所具有的优势、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5.
没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农业,永远是低效的弱质农业;没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工业,永远是不完整的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随工农业的协调发展而发展的,而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有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不断拉动。这已成为促进青海农业和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规律性认识,而且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正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而抓住机遇,大办农产品加工业,将农副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形成农产品基地与农产品加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振兴青海经济的现实选择农…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新青海精神是精神的海洋,那么柴达木精神就是汇聚成这一海洋的主要支流。对青海而言,扎实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必须弘扬新青海精神。对海西而言,实现转型发展,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目标就必须弘扬柴达木精神,尤其要在弘扬中国精神、新青海精神的基础上,赋予柴达木精神更丰富的新时代内涵、展现更鲜明的新时代特征、创造更高质的新时代价值,从而开拓柴达木精神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青海是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其实,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青海早已敞开胸襟欢迎八方客商。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青海的投资环境已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孔雀青海飞”已成为青海投资环境改善的佐证。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马建堂,他向我们介绍了青海省是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经济腾飞的。  相似文献   

18.
影响青海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是建设新青海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一、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全省现行的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问题。动力推进机制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体制改革还不到位,  相似文献   

19.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经济,这是我们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报告的这一精辟论述,不仅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经济发展道路的科学总结,而且也为青海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是 1988年在中共青海省第七次党代会上正式提 出来。它是对全省经济发展全局总体思路的构想,既统筹考虑了历史、现实、未来等多方面因素,也充分体现出开拓、市场、功能型的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一战略实施的结果.使青海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资源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社会得到全面进步。然而.世纪之交的客观环境,和80年代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经济建设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深化,使其继续统领全省经济建设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一、对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新认识 具体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