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涛 《理论观察》2013,(1):84-85
当前,我国面临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确保现代化进程持续向前推进的重大任务。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法律手段,然而,我国农村改革与农村法治状况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为此,应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完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2.
3.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保障.法治保障了和谐社会诸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现.并且,法律设定了权力的界限、监督了权力的运行、提高了权力运行的质量,为和谐社会的运行提供了保障.此外,法治在保障人本价值的基础之上,亦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跨越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保障。法治保障了和谐社会诸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现。并且,法律设定了权力的界限、监督了权力的运行、提高了权力运行的质量,为和谐社会的运行提供了保障。此外,法治在保障人本价值的基础之上,亦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跨越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李荣  张芸 《发展》2014,(4):66-67
民生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样也是贯穿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过程始终的一个核心问题。民生是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民生保驾护航,民生保障法治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国情决定了保障公民的就业劳动权、受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安全权等是法治保障民生的关键和核心。虽然我国民生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民生保障的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加强法治建设、夯实民生保障的法治根基,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6.
方天迅 《宁波经济》2001,(12):20-21
加入WTO之后,作为政府而言,不仅对外通过限制进出口数量、提高关税、直接补贴等保护本国经济的做法要逐步取消甚至对内的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环保、人力资源开发、地区和产业政策的实施方式,也都必须在总体上符合WTO统一性、透明度和非歧视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8.
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将乡村振兴纳入法治轨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为指导。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必备的法治体系,也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健全乡村振兴法治保障体系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中国建设亟待加强的关键领域。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考量,只有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乡村基石。加快形成乡村振兴领域科学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严格公正的执法司法体制、持续深入的乡村普法工作机制和浓厚热烈的全民守法氛围是强化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必须以法治作保障,没有法治,也就无法实现和谐社会。文章通过论述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后,提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完善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司法改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0.
刘安华 《特区经济》2010,(2):169-170
尊重和保障农民发展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农民发展权的实现需要法治的保障。加强农民发展权的法治保障,需要加强农民发展权立法,强化农民发展权的政府责任机制,完善农民发展权的司法救济机制,培植农民维权组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1.
金玉 《乡镇经济》2002,(11):28-29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乡镇企业要生存、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树立法治观念,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相似文献   

12.
金潮 《宁波通讯》2006,(5):29-29
l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重大历史任务。法治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完善农村法治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按照依法治国原则要求,农村法治建设应当抓好以下内容:一是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观念。把法律教育作为农村法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提高普法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二是依法规范各类主体的权利义务,实现主体的法治化。首先要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权利保障和机会平等来调动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其次,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加大对“…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的关系,提出了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中发挥法治保障作用的途径。要以理念创新作为核心引领,推进社会管理重点项目的创新,为依法管理社会奠定制度基础,要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平台的创新,推进社会管理矛盾解决机制的创新。增强政府对未来预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县域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数字经济时代的县域产业发展对法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应将数字化思维和法治化思维相耦合,将效率、公平、透明作为重要价值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的全过程,从健全软硬法共治的法律体系、培育政府数字化思维、开展法治教育和法律帮扶三个层面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进而优化县域营商法治环境和提升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陕南绿色产业发展的症结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杰 《当代陕西》2006,(11):50-51
省委在《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的思路,已成为陕南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方案。绿色产业作为“陕南突破”的丰要依托,却长期处于一种“无度发展、无序竞争”的状态中,许多产业项目时兴时落,此起彼伏,并经历过多次反复。  相似文献   

16.
姜再勇 《发展》2017,(6):27-30
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要打造五项工程:一是发展绿色信贷,不断提升其在贷款总量中的比重;二是发展绿色债券,为全省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发展绿色证券,在全省探索上市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四是发展绿色保险,依托甘肃省重化工业突出、环境保护任务重、农牧业有优势的特点,大力推进特色绿色险种;五是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7.
张馨  丁铮 《北方经济》2021,(11):66-69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着立法协作机制不健全、标准不统一、协同治理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为了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预期效果,应着力从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强化政府责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拓展执法和司法协同模式、加强社会公众参与等方面推进协同治理并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8.
陈冀平 《中国报道》2014,(10):28-3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依法治国一直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之中。本期热点关注聚焦领导人依法治国的治理思路,深度解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举措,以期让读者了解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和最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面对新冠疫情防控挑战与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新需求,内蒙古自治区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协同优化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有效机制,是营商环境内在属性的必然要求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重要抓手。但内蒙古营商环境协同优化面临着协同立法机制不完善、制度供给不足、多元主体间权责划分不清、司法救济不足、协同优化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现阶段应当以法治化为基本保障,从完善协同立法机制、适当增加制度供给、合理划定多元协同主体权责、妥善处理涉企行政纠纷、推进区际经济与司法协作机制等方面推进当地营商环境协同优化并提升其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经过举国上下艰苦卓绝的奋力拼搏,疫情防控工作出现了积极变化。目前,宁波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不断拓展,所有区县(市)疫情风险等级都已降为低风险,经济社会秩序也在加快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