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的重大经济任务.从理论来源看,宏观经济下需求和供给的双侧逆动是产生经济困难的原因;从各国政策看,供给管理早有得失经验,值得我国正反借鉴;从实践原因分析,需求侧“三驾马车”动力衰减、边际效益降低以及供给侧要素组合结构的量质不优等问题,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改革需要从“五大政策支柱”、五大任务、制度供给、结构调整入手,构建长期稳定发展的经济新动力.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常态下我国的流通领域仍面临瓶颈和短板,亟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较多,但定位于流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则较少,且研究的角度和问题较为杂乱、分散。为了更好地把握流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和发展趋势,文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流通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各学者对流通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分析进行了梳理,为今后流通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均衡发力.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推动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支点.借助财政的力量,全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做好经济社会工作的关键一步.本文拟从财政的视角谈谈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供需错位"已经成为阻挡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障碍,因此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为重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提供路径。为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实施,政府应当做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更好地化解产能过剩的现状,减轻企业负担,并培育社会创新能力,增加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基于此,本文针对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财政政策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农业发展痛点、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并对金融改革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价值进行探讨,指出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即通过建立合理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发挥互联网金融的重要补充作用、支持科技型农业发展、完善农业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推动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九天连续四提"供给侧改革",这表明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文章首先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探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继而展开对我国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理论政策探讨,指出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揭示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和关键性因素。最后文章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展望,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处理得当就可以有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桎梏。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党和国家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力量,在新时期同样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题。影视文化是文化产业中与百姓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分支,本文就目前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以探索和解决当代文艺影视作品供给现实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为突破口,探索新时代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管理政策由需求侧管理向供给侧管理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研究并不完善。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内容;然后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最后讨论如何保证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实施,保证发挥供给侧的实施对经济结构改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运用税收能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从税收大数据服务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出发,阐述了产业、要素、制度三个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提出税收大数据改革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源泉。但是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困境,比如大量的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这样就导致我国大量购买力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满足,而向国外进行转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出发,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以及在供给侧方面存在不足的地方,并提出一些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具有的指导意义,并通过分析我国当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提出只有处理好供给和需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才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经过持续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进入新常态。根据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特点,我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理论,通过对新常态理论产生背景的介绍进一步解析了新常态理论的具体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主要包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原因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第三部分则根据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特点,描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第四部分则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从微观经济体的层面出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将航空业结构性问题与EVA指标分解相结合,甄别出航空企业价值驱动因素,旨在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向航空业的经营者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以加速航空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提高航空企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扶贫工作是党在新时期的基础性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在农业领域的实践能够为农村地区扶贫提供诸多支持,本文主要探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扶贫功能,深入阐释其在精准解决贫困问题中的作用机制,并从实践角度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精准扶贫的障碍及对策,为地方农业改革与扶贫工作并行发展提供思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从根本上进行农业产业升级,从传统的粗放化生产和泛化供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过去我国一直强调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对于经  相似文献   

16.
<正>11月10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书记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央经济治理思路现重大转变"。分析人士认为,这寓意着今后我国或将对改革思路做出新的调整,从过去突出强调需求侧改革转变到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7.
李良 《市场周刊》2020,(19):0069-0070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壮大,电力企业的资金流动越来越快,其财务风险问题也逐渐暴露。基于笔者多年的从业经验,文章从引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出发,根据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种方法对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了比较,最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供给学派提出的改革政策相比较,双方的社会环境、经济背景和任务措施等方面都迥然不同,在理论上没有太大的借鉴价值。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是一场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全面系统改革,是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目标的社会系统重构战略的一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的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农村总体发展的重大转折。目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供给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遵循金融、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培育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长期金融发展缓慢,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区域。本文以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分析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进而提出发展问题,探讨解决对策,本文旨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发挥金融先导作用,为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的税收制度在供给侧改革的许多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积极作用,同时我国税制急需从多方面进行完善,通过完善的税制更好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