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北宋元丰官制改革成效分析·葛桂莲北宋中叶,随着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积贫积弱之势日益严重。为了挽救赵宋王朝的统治,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即“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着重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继其之后,在元丰年...  相似文献   

2.
《浙江经济》2010,(3):24-25
世界历史的演进也是国家的改革史、社会的改革史,无论古今,无论中外,几无分别。古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欧洲有宗教改革,北美有罗斯福新政……还包括持续30多年的中国渐进式改革。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改革的事业是显赫的,但改革的背影往往是悲凉的。“改革大多没有好下场”,这是人们从历史中得来的智慧,想想也是,从管仲、商鞅到范仲淹、王安石,结局都不怎幺美妙,以商鞅、王安石为例,而鞅辅佐秦孝公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但秦孝公一死,商鞅即被秦惠王追杀,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影响重大的改革载入史册,它们分别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和清末的戊戌变法。无论成功与否,三次重大改革留下的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探讨。三次改革对我们进一步改革的启示有:营造自由活泼的思想环境,实现言论自由;广纳群贤,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重视制度建设,确保改革有保障;严肃法纪,向政治癌症宣战;合理调节各阶层利益,重视和解决民间疾苦;改革官员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官员政绩。  相似文献   

5.
从公元999年到1999年,在中国千年史上,有三次影响颇大的改革:公元1069年的王安石变法;清末的戊戌维新变法;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前两次变革均以失败告终,改革者也没有好下场:王安石遭贬受辱,悲忿而终;戊戌六君子被捕,血染帝京。唯独1978年...  相似文献   

6.
读经典     
《今日重庆》2009,(12):10-10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传》感悟: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著名的“三不足”论断。不仅简明扼要地说出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而且表现出他变法的巨大勇气,成为许多改革者自我激励的豪言壮语。  相似文献   

7.
商鞅与王安石、张居正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早期、中期、晚期“三大改革家”,其历史地位在历代改革家中首屈一指。说到商鞅变法,历代史家均赞扬其成功的、积极的一面,同情其惨遭车裂的悲剧,而没有用一个成熟政治家的眼光,认真总结商鞅变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不当,特别是他实施残酷的恶法及偏激的执法行为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及教训。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统治者都重农抑商,但宋朝开国就对工商业经济十分重视,这也使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获得了空前繁荣。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变法,将商业化社会的建设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统治者都重农抑商,但宋朝开国就对工商业经济十分重视,这也使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获得了空前繁荣。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变法,将商业化社会的建设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10.
刘炳良  于磊 《中国经贸》2011,(14):54-55
决策是整个管理过程的核心,《周易》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决策管理思想,历代学者对《周易》中的管理决策思想多有研究。王安石继承了易学中“观变玩占”、“吉凶者贞胜”的理论,并从中提炼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决策管理思想,这在他的政治实践和变法改革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蒙木 《中国报道》2008,(2):91-91
不要被历史教科书误导。纵观中国历代王朝,我们永远不该小视皇帝的能力。例如宋朝的皇帝,其智商绝非常人所及。赵匡胤从一文不名到黄抱加身,然后坐稳江山后“杯酒释兵权”。太宗、真宗、仁宗都是聪明人。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使得国库到北宋灭亡还充实得很,当然祸国的罪名有王安石顶着。宋徽宗的高智商有字画为证,自不用怀疑。  相似文献   

12.
《浙江经济》2013,(15):61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49.00元在经济史,乃至整部国史上,王安石变法都是一个转折点,在变法之前是一个中国,变法以后是另外一个中国。这场变法持续到第57年,北宋就灭亡了。变法之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自信的国家,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是一个敢于攻击别人的国家。变法以后的中国,就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的国家,一个更愿意闭关锁国的国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积极宣传鼓动和参与变法改革,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角色,但从中可以看出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命运的同情与关注。然而,由于传教士的特定身份和长期以来历史研究中政治因素.对其历史评价严重偏颇。本文通过对李提摩太在维新变法前后的主张、言行和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探讨,肯定了其人在维新变法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给以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中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直接动因是来源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来源于对中国文明和当代世界先进文明的落差的反思。思维创新对这场变革的发生和发展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它也必将对 2 1世纪中国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在中国历史上 ,从商鞅变法到王安石变法 ,从张居正变法到戊戌变法 ,政治和经济变革的次数可谓多矣 ,然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 ,除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5.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苗法与免役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出发 ,对其作了新的考察。认为青苗法只是封建国家的一项高利贷政策 ,它背离国家职能 ,弱化了社会保障功能 ,由于制度缺陷 ,除了给封建政府带来一时的财政收入外 ,无益于国计民生。免役法输钱免役 ,以募役替代差役具有制度创新的特点 ,体现了赋役制度变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积极作用与历史意义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6.
丁强强 《魅力中国》2013,(28):116-116
昊起固其在楚国的变法而广为人知,他仕途壤蚵,书聋、魏均不得志,在楚国担任令尹后,因变法的失败而身败名裂,他的改革措施使旧贵族势力深受打击.我们绝不能因其在楚国改革的失败而忽视其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田牛 《魅力中国》2010,(1X):227-228
史学界把戊戌变法中的官员分为帝派和后派,荣禄多被冠以帝派的首领,多阻挠变法。然而,荣禄在戊戌变法初期并不反对变法。荣禄在变法初期军事方面,积极编练新军、习练洋操;文化方面,举荐人才、改革武备科举。由于直隶总督的特殊身份,措施成效显著,基本符合维新人士的请求和历史的潮流。对此,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肯定及评价,不应因其后来绞杀变法而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8.
<正>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庆历七年(1047年),27岁的王安石在淮南节度判官任上,放弃“馆职京城”的机会,就任鄞县知县。“知鄞三年,影响千年”,王安石成为北宋宰辅重臣后,推动实施一系列变法,源头就发端于鄞县从政实践。(一)满怀济民之志的王安石,上任伊始不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治下热土,上任第七天便展开“基层调研”。其所著《鄞县经游记》,留下了重要史料。从这篇正文不足三百字的游记中,大体可知其调研行程:时间——从庆历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到二十五日,历时12天;  相似文献   

19.
北宋立国之初就制定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治国策略; 确立了"文治靖国"的祖宗家法.赵宋王朝政治活动的大事莫若王安石变法,而由其引发的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的义气之争,让昔日的文人志士变成了政坛对手.让人感概和慰藉的是,政治人物的君子风范为党争笼罩着的北宋政坛带来了一抹亮色和欣慰.  相似文献   

20.
宋代青苗钱利率考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立法。许多学者认为,青苗钱年利率为40%,这是对青苗法的误解。青苗法又称“出息二分之法”,青苗钱法定年利率20%,是宋人的共识,其证据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