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大力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共同的战略选择。历经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规模庞大,互联网产业创新活跃、资源富集、优势突出,制造  相似文献   

2.
<正>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总书记在视察中指出,"北京不提经济中心定位,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而是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市认真贯  相似文献   

3.
<正>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很多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近年来,许多制造业企业普遍遇到"三座大山",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发展中面临"四高四低":人工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高、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产品质量低、技术标准低、品牌认可度低、企业诚信度低,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我们要把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真正落到实处。一是科技创新要强发力。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制造  相似文献   

4.
<正>2023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中国制造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具有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以盾构机、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并明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七项重点任务之一,这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外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核心技术、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短板。为了加速中国制造企业高质  相似文献   

6.
<正>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战略需要,是推动安徽省制造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的重要内涵。一、牢固树立制造强省的发展理念(一)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安徽工业化实践看,制造业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安徽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工业强省、创业富民、改革创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推动沿线国家或地区能源系统的互联互通,对于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保障相关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电力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等倡导紧密关联。当前,我国电力装备产业正处于转变为"并跑领跑者"角色的关键阶段,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积极面对并清理这些障碍是我国电力装备产业从"大"向"强"转变的必由之路。从中国电力装备制造业目前所面临的技术差距、压力风险、产能过剩、标准输出等问题出发,结合中国电气装备制造业发展状况和"走出去"现状,从而提出电力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从国家的战略层面为我国达成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描述的宏伟蓝图。本文则是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这部文件的解读,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代工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向东南亚国家进行产业转移是可行途径之一。阐述我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现状,发现存在跨国公司从中国转向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两种类型,并研析了中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中国国内要素价格上涨后低成本优势减弱、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崛起、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三个方面,并提出了中国代工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后采取GVC和NVC双向嵌入结合的路径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品牌》2016,(4):15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很多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近年来,许多制造业企业普遍遇到"三座大山",即"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发展中面临"四高四低":人工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高、制度性交易成本高,产品质量低、技术标准低、品牌认可度低、企业诚信度低,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明天在哪里?我们呼  相似文献   

1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振兴装备制造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静 《商场现代化》2006,(20):217-218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战略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全球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国际化产业结构调整中,发达国家的产品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而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产业,是提高其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振兴装备制造业,尽快形成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能开发制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不仅可以带动整个制造业的全面发展,而且能促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正>工业是立国之本,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制造强国战略全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相似文献   

13.
《品牌》2013,(8):100-101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急剧变化,中国制造业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大力培养与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能力,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相似文献   

14.
目前,双循环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战略。制造业作为中国的立国之本,是内外循环的核心基点,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中国制造业深度提升的重要路径。本文从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经验和实践经验两个角度切入,总结出以顶层设计为指导、以多方参与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储备为基础的成功经验,并基于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四点优势,从引导"两业"融合理念、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多维动态选择路径、培养发展数字人才和完善"两业"支撑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其对中国"两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当前,制造业发展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和趋势,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业正在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中国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一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关键是制造业崛起,制造业崛起的标志是从"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转变。通过对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定义、分类、及其与两化融合的关系、国际化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全面阐述,分析提出发展我国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装备制造业大国,虽大不强,只有不断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才有助于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大到强"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笔者在分析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做大做强河南粮食产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立国之本,粮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加快由粮食资源大省向粮食经济强省转变,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是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是国家"十一五"时期建立的全国重工业基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辽宁制造业由于政策制度等各种原因逐渐陷入困境。文章以梳理辽宁制造业发展路径为线索,探析辽宁制造业发展窘境,明确阻碍制造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找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正强力推动我国外贸模式的转变,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其对促进中国外贸模式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逐步优化的四川省外贸结构及方式,"互联网+"的普及也将成为四川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外贸"可以促使传统外贸制造业转型升级、丰富产品品种、扩大销售市场、密切地区间合作。为加快实现"互联网+"与外贸的顺利融合,可通过扩大贸易范围、实现市场多元化,优化外贸结构、引导产业承接,利用"互联网+外贸"相关政策促进贸易便利化等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党中央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主题和主线内涵都十分深刻。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十二五"规划编制的背景与意义,进而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力求实现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为主转变、由传统制造业向改造提升先进制造业和培养发展战略性产业转变、产业布局从沿海向内地扩散、从区域发展不平衡向趋于平衡的方向转变。文章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值得高度关注的四大投资领域,即与消费相关的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