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我国资源丰富、区域明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成为一种新兴文化产业,具有文化遗产保护和带动经济发展的双重意义。西安市鄂邑区东韩村应该在坚持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加强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袁润培 《魅力中国》2014,(5):104-105
法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依托于国家政策的强大后盾,这与美国自由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截然相反。法国所施行的这种文化保护政策,一方面跟这个国家历来重视遗产保护的悠久传统有关,另一方也是抵制美国文化的强势推进。即便在遇到欧债危机时,法国对文化政策依旧是只高不低的重金投入,这种做法确保了法国在文化方面持续繁荣的态势,而依托于丰富文化资源和完善文化设施及人才扶持政策的法国文化产业,也因此呈现出逆势上扬的趋势。本文借助对法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方面介绍、分析,力图对中国文化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内涵解读与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开发、利用,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以保护文化个性为根本,实施保护、管理、开发三住一体的发展策略,并促其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关键需要政策、科技和人才的结合与文化企业的有效改革,这是其实施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哲珊珊 《魅力中国》2011,(20):285-285
本文主要阐述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大力发展经济的背景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资源发展地方文化产业是不少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首选。但是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如何有效的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蔚县剪纸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期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域民俗生活影响下形成的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探究其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案例意义。以河北省蔚县剪纸文化产业为例,通过分析蔚县剪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及发展存在的问题,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创新,提出促进其发展的对策,以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对其他县市区尤其是在城市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中小县城文化产业的规划建设与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实际上,我国西部矿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独具特色,研究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对保护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实现西部大开发宏伟战略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是利用绩效棱柱模型,对西部旅游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郭新茹  顾江 《特区经济》2009,(4):213-214
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集体智慧结晶的文化遗产,在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的同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在保护资金短缺、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开发,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动力源泉。本文从文化产业经济学视角,结合我国当前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产业化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路径依赖与战略选择,构建了不同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8.
介绍武陵山片区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保护现状,并建议:1)完善特产的地理标志保护,发展特色产业扶贫;2)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文化产业;3)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文化旅游资源;4)保护自然遗产,发展自然景观生态旅游;5)打造中国特产之乡,加强农业生态旅游;6)打造旅游名镇名村,开发乡...  相似文献   

9.
社区参与——促进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之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玉权  马鹤丹 《乡镇经济》2009,25(12):109-112
促进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农村社区居民是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主体力量。其地位和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做好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文章以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因素,并从规划、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及宣传等方面,阐述促进社区参与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髓,20世纪中叶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独特性以及活态性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我国实际,厘清二者之间的矛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为着眼点,平衡博弈,唤起文化自觉,试图挖掘并总结旅游文化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科院发布文化蓝皮书显示,全国2/3的省份提出建立文化大省,所有省份都把文化产业列为发展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1月12日在北京发布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就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遗产保护、电影业、唱片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产业等系列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报告指出,随着经济发展私社会进步,旺盛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是中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科技的进步为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带来的全新、时尚、与世界同步的文化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增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2.
大遗址是我国最为珍贵的一类文化遗产资源,也是一种特殊公共物品,政府如何在保护大遗址的基础上开发与利用遗址文化资源,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该文梳理了现有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政府可以利用大遗址的文化内涵发展遗址文化产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6月7日是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这是中国对文化遗产尊重与保护的标志,可以使文化遗产的价值得以更广泛的认知与珍视。就此问题,本刊记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专访了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官员杜晓帆。杜晓帆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阐述了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4.
李舫  王晓 《西部大开发》2012,(5):108-109
增建推设文化产业增加值5年至少翻一番约10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0部以上优秀保留和精品剧目海外中国文化中心25至30所《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日前发布,在完善图书馆评估标准、文化产业增值、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重大涉外文化活动等方面作出了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运河文化是淮安代表性文化。因运河而生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很多而且种类繁杂。它体现了淮安的文化底蕴的深厚。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在开发利用。在中国大运河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以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显然不够。通过对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问题的寻找应对举措的阐述,引起地域上的人们的深思、慎行,从意识上、从机制上进一步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达到可持续开发、利用、传承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2021年5月6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文化供给质量明显提升,文化消费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增长支撑和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青海省是黄河的发源地,广阔的地势、丰饶的资源和各民族多元的文化决定了青海省深厚沉淀、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在国际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贸易活动方面居于重要地位。我们应做好黄河流域文化的梳理和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延续历史文脉,切实加强黄河上游文化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产业发展。本文立足青海省黄河上游特色文化价值,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为青海省黄河流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宗教的功利性特征,推动了宗教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为传承民俗文化、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市场经济体制下宗教文化产业发展应更加注重宗教的文化品质,提供多元的宗教文化产品,丰富社会文化,满足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宗教的功利性特征,推动了宗教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为传承民俗文化、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市场经济体制下宗教文化产业发展应更加注重宗教的文化品质,提供多元的宗教文化产品,丰富社会文化,满足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9.
张家界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界在旅游快速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的利用与开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原真性及传承人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政府的主导与监督职能、有效的旅游利用模式等对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无论是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发展方式上都存在不足。文章在确立科学发展战略、提高文化产品原创性、构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加大政策法律保护力度等方面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