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8月18日,太原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据悉,太原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近期将实施九大工程、23个具体项目:  相似文献   

2.
以1916—2008年中国钢铁企业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利用区位熵、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我国钢铁企业分布格局分阶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时间尺度上,近100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布局的集中度逐渐降低,大型企业市场影响力不足,中小企业数量过多;在空间格局上我国钢铁企业逐渐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扩散,集中度东高西低。  相似文献   

3.
褚赵超  罗娟 《科技和产业》2023,23(15):221-226
长三角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地区,这给长三角地区各方面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通过探究2000—2020年该地区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趋势加速加深;长三角各省有小幅增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区大多集中在黄浦区、苏州市、台州市、宣城市等更靠近沿海地区的城市,“低-低”集聚区大多集中在普陀区、徐州市等相对内陆地区。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覆盖人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对策建议,为提高人口老龄化全面认识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吕波  王辉  何悦  周仲鸿 《科技和产业》2021,21(10):252-259
探究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特征对黑龙江旅游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百度指数获取2011—2018年全国和分地区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逐日搜索指数数据.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时空集聚3个方面研究其演变特征.研究表明:2011—2018年全国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年际变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月际变化呈W形;2011—2018年31个省区市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差异较大、季节性影响显著;东部地区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偏高,西部地区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季节差异最明显;东部地区内的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差异性最小,西部地区内差异性最大;黑龙江旅游网络关注度具有正空间自相关,部分东部、中部地区表现为高高集聚,多数西部地区表现为低低集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东兴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8年、2013年、2018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结果显示,东兴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人口较为集聚的沿海区域,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区域,与耕地的分布有一定的空间协同性;2008-2018年,东兴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化频繁,...  相似文献   

6.
李珂  史维良 《科技和产业》2023,23(17):92-97
利用2000—2020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农业和森林碳汇量,研究黄河流域农林碳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省份农林碳汇量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但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仍存在;降水、气温、坡度、坡向及人口数量是黄河流域农林碳汇的主导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度增强,且以双因子增强型为主;各因素均与农林碳汇有显著差别,可以得到农林碳汇量达到最大的因子范围。  相似文献   

7.
以西部地区11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重庆为研究对象,通过指标参考频率统计和专家咨询,在现有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借鉴使用。通过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评价了2002年至2018年西部12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绘制城市旅游竞争力时空分布图,得出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重庆市旅游竞争力一直稳居首位,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历年排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西部地区城市旅游竞争力总体水平较弱,且呈现西南强西北弱发展态势;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城市旅游资源和社会经济支撑能力是影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缩影,区域竞争力通过城市旅游竞争力得以表现。提升西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旅游竞争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优化旅游资源空间配置,推动西部地区旅游产品优化设计;增强西北6市城市经济实力,提高旅游市场投入;推进西北6市旅游景区晋级工作,增强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完善提升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提高旅游舒适度;以系统论为指导,构建西部地区旅游地域系统;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郑夏雪  刘晓静 《科技和产业》2023,23(19):191-199
瞪羚企业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高、发展潜力大,对带动福建省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以2019—2022年福建省瞪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平均最近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讨福建省瞪羚企业的时空演变格局。研究发现:福建省瞪羚企业表现为“高-高”“低-低”的聚集模式,带状分布于沿海,零星分布于内陆,较不均衡;呈现“西南-东北”集聚态势,向“东-西”两侧扩张,聚集重心向“西南-东北”方向移动;以梯队式发展为主,核心-边缘区域结构显著。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GlobeLand30数据,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都匀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都匀市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的排序为:林地>耕地>草地>人造地表>水体;2000—2020年,都匀市各用地类型面积绝对变化量的排序为:林地>耕地>人造地表>草地>水体。2000—2020年,都匀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频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方式较为多样。都匀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体是林地和耕地,二者具有较大的变化强度,但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000—2020年,林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其面积呈缩小趋势;人造地表、水体、耕地和草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分别为12.697%、5.081%、1.434%和0.370%,说明人造地表的扩张趋势最剧烈。2000—2010年,都匀市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平稳,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2010—2020年,都匀市土地利用变化比较剧烈,综合利用程度升高。  相似文献   

10.
肖岚 《天津经济》2023,(11):26-30
环城游憩带是大众旅游需求进程化与城市空间布局有序化的必然产物,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关注环城游憩带的开发与优化。以天津1978—2021年各环城游憩地面板数据为基础,在环城游憩地分类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和GIS技术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形成机制,认为资源驱动机制、市场供需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是天津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彭民  李永超 《科技和产业》2022,22(10):28-33
基于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以2010—2020年为研究时段,采用LP法与Kernel密度估计法测算其全要素生产率(TFP)及演进特征,使用传统Markov链法和空间Markov链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预测该地区的TFP演进趋势。研究表明:东部地区装备制造业TFP水平及集聚程度在上升,差异程度和极化趋势有所下降;TFP水平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并呈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移的发展趋势,在地理空间因素影响下,TFP水平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12.
钟琪  郭进利 《科技和产业》2022,22(2):202-210
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锡尔系数等测度指标,从县级、市级、地带3个空间尺度,衡量西江流域广西段2004—2019年的经济差异程度。结果证实:自2004年以来,县域人均 GDP 的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波动上升后回落;整体经济差异呈现两极分化,经济结构呈“核心—边缘”特征;各县相对发展速率空间差异显著;宏观上,地带间差异是构成整体差异的主体;微观上,市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远超地带间和市域间,大体决定了总体经济差异的走势。  相似文献   

13.
运用IPCC测算法测算2005—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9年,黄河流域的碳排放在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12年为节点,在此年前的碳排放增速较快,此后的碳排放增速减缓;整个黄河流域的碳排放量巨大,并且不同省区的碳排放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总的来说,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主要以弱脱钩状态为主,尽管存在短期波动的状况,但长期趋势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4.
朱艳阁 《科技和产业》2021,21(12):61-69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利用黄河流域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并分析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近年来,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升,呈现狭长片状分布状态,效率值分布区域性差异明显,周边地区效率值较高。分流域来看,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从影响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提升作用。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了抑制作用,技术水平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作用。从各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性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对中上游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对下游地区有明显的提升作用。环境规制对中下游地区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上游地区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对外开放对中游地区有抑制作用,对上游和下游地区没有明显影响作用。产业结构对中上游地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下游地区有提升作用。技术水平对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金融发展对中游地区有提升作用。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黄河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对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广东省统计年鉴,计算出1990~2011年碳排放量,结合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分析广东省碳排放动态演进过程,并通过LMDI因素分解模型,分析出经济发展、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贡献度和贡献率。研究表明:广东省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高碳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将使得碳排放量保持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因素推动碳排放增长,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抑制碳排放增长。  相似文献   

16.
区域协同创新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协同论等理论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创新性采用区域间协同数据,从创新资源、协同合作、创新成果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黄河流域9省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各省区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联动。建议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深化打造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
要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厘清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区域经济差距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黄河流域九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但多数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经济差距显著地阻碍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同时在不同高质量发展水平下,区域经济差距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存在异质性。从缩小黄河流域经济差距的角度,提出促进黄河流域一体化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 减少环境污染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提取贵州省清水江流域2010—2014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其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测算与分析,并对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进行评判。结果显示:2010—2014年清水江流域生态足迹值分别为1.546(hm2/人)、1.848(hm2/人)、1.707(hm2/人)、1.973(hm2/人)、1.955(hm2/人),呈现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值分别为1.228(hm2/人)、1.223(hm2/人)、1.214(hm2/人)、1.205(hm2/人)、1.196(hm2/人),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生态赤字出现,且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出研究区生态环境处于弱持续发展状态,生态环境系统开发利用空间较小,承载能力明显不足,此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有重要胁迫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厘清农业经济韧性的内在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为例,利用熵值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评价2012—2021年农业经济韧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韧性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差异特征显著,其中,山东、河南表现最好,甘肃、宁夏有待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差距逐渐扩大,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财政支农力度、农村消费能力、第一产业占比为当前影响黄河流域农业经济韧性的主要障碍因子。因此,应加强财政支农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韧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