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当前全球性减灾热正在形成。城市减灾及防灾不仅要靠传统硬技术,还须靠软科学来解决。要重视城市系统新酿灾源及非工程性措施。本文提出了城市综合减灾概念及实施对策。减灾问题应是基建优化学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4.
新世纪中国城市综合减灾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发展研究》1999,(3)
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并把握国际化趋势,从而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可发展,成为摆在所有城市建设科技工作者及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世纪性问题。国际减灾趋势正全面关注包括人为灾害在内的综合减灾研究,尤其关注当代及未来减灾重点的城市灾害问题研究。总体上讲,只有抓住减灾重...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20周年,为了纪念这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本刊特发表“综合防灾减灾”一组文章,并在封面刊出重建后的唐山市中心广场的相片。 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地震使24万人丧失了生命,16人重伤,3000多人截瘫,4000多孩子成为孤儿。这样的教训应该深刻记取。 相似文献
6.
2012年5月17日,上海市房产经济学会和第十七(普陀)分会联合举办“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论坛,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房地产学院和普陀区政府管理部门的嘉宾,就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政策以及“逆按揭”养老住房保障等问题展开演讲。业内人士80余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7.
1 正视北京建设与发展的灾情 北京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都和现代城市,除固有的自然灾害情形严重外,还面临一系列国土整治与环境保护的减灾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无疑将对首都的现代化建设发展,及下世纪跻身世界发达大城市行列形成障碍。 对于首都建设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表示忧虑,他说“我看到北京正在兴建的座座长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进到房间向外望则一片灰黄,见不到绿色,连一点点蓝天也淡然无光。难道这就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为此钱学森教授提议建设山水城市大园林的构想。中国市长协会会长陈希同也在新近召开的“新兴城市发展研讨会”上指出:“新兴城市要避免‘新而旧’……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发展研究》2000,(3):1-3
城市作为巨大的承灾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及国家防灾减灾的中心和重点。联合国1999年7月通过的日内瓦战略,进一步明确21世纪全球减灾的重点是城市、社区及建筑安全本身。我们认为,21世纪的城市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学与信息之争,必然包括生态环境及减灾防灾在内的城市安全度之争。可以说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高低,将成为全面衡量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安全防卫能力的标志。 一、1999年中国城市灾害概述城市寓于自然之中,所有各类灾害发生都对城市产生作用。按国家认可的城市灾害主要有:地震、水灾、风灾、火灾、地质灾害等五大… 相似文献
9.
10.
贾康 《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2006,(1):37-37
社会保障的天然属性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对人类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像市场机制天然追求效率一样,社会保障天然追求的是公平。正是这种天然属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13.
14.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高城市综合承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中国的灾害管理体制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的灾害管理体制与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副司长孙绍骋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约跨50个纬度,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多个气候带。自然灾害类型繁多,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在我国都有发生,使得我国成为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由建设部、科技部、中科院、中新社、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 2 1世纪数字城市论坛”9月 18日在广州举行。“研讨会暨论坛”的目的是 ,绘制“数字城市”宏图 ,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 ;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 相似文献
20.
《企业活力》2017,(1)
2016年10月在郑州召开的中英"一带一路"战略合作论坛旨在充分利用中英合作"黄金时代"的历史机遇,推动中英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论坛从河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成效明显,"一带一路"是包容性发展的全球化战略,全球化新时代下工业化的新挑战,中英"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是历史趋势四个大视角深入探讨新时代下全球合作与治理,并形成六大学术观点:在中国探索"一省对一国"深度合作模式,河南省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活跃的区域之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是包容性的全球化战略,对未来世界格局影响深远。英国是一个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国家,在区域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创意、高科技研发、航空城建设、金融创新等很多领域具有发展优势,"一带一路"建设为中英合作共赢理念提供实践支撑,对全球治理模式创新起到了思想引领作用,地区之间发展竞争是现有体制下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中国特色区域发展理论的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