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股票市场月份效应是证券市场收益率的一个重要“异象”。本文对国内外有关股票市场月份效应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股票市场月份效应的成因进行了阐述,从而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月份效应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后悔厌恶心理对投资者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后悔厌恶的心理因素,投资者会表现出持亏卖盈的行为偏好。本文利用中国个体投资者交易账户的交易数据对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考察了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十二月效应”对“处置效应”的影响。本文研究表明,中国个体投资者存在显著的“处置效应”,并在十二月份存在“反处置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3.
利用Var方法界定出股票市场的异常时期后,可对股票市场异常下跌时期的日历效应进行分析。实证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在异常下跌时期具有明显的“五月份效应”、“周初效应”和“周末效应”。“五月份效应”的产生与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时间以及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公布时间有关,而“周初效应”和“周末效应”与大多数学者已证实的股票市场正常时期的周内效应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股票市场“财富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本文研究了影响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原因和提升股市“财富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股票市场成交量与价格波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个股数据资料和非对称成分GARCH-M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量价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显示:股价的短期波动主要由非预期交易量解释,即非预期交易量所揭示的新信息是产生价格波动的根源;中国股票市场部分个股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利空消息对市场波动的冲击大于同等程度的利好消息对市场波动的冲击;非预期交易行为对市场波动的冲击存在显著的非对称特征,正的交易量冲击(交易量放量冲击)比同等程度的负交易量冲击(交易量缩量冲击)对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对1999~2010年美国、欧元区、日本和英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各自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货币国际化和股票市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是比较显著的。一方面,货币国际化进程与股票市场发展受到银行提供信贷资金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带来了股票市场的发展,却抑制了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另一方面,实际利率、国家贸易总额等其他一些因素却难以兼顾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通过稳健性检验发现,影响货币国际化推进的因素受到了区位差别的影响,而影响股票市场发展规模的因素却不会受到区位差别的影响。中国需要继续在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发展国内的股票市场,抑制国内银行信贷资金规模增加的趋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股市最终要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股市国际化存在一系列障碍:股市开放程序低、股票市场不规范和微观基础薄弱、股市不统一以及监管落后等。这些障碍决定了中国股票市场只能通过渐进式开放实现国际化,并需通过多种措施才能促进股票市场接轨。  相似文献   

8.
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影响居民消费.中国股票市场近年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以前可能有所改变.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财富效应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还很微弱.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深化,建议央行适当关注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9.
金融市场有效性争议至今没有定论,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判断仍有争议。本文从突发性重大污染事件冲击角度,通过行业板块受突发事件冲击后股票价格在H股与A股两个市场应急反应的对比分析,考察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状况,发现H股表现出的反应不足甚于A股,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已存在短期动量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公开信息作出反应;但这种反应是不足和滞后的,还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可见,我国股票市场处于发育初期,公司治理结构政府主导和环境管制不力等综合因素导致了行业板块股价的特殊走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股票市场波动非对称性的行为金融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EGARCH与TARCH模型,以2003年6月30日至2008年6月27日的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日收益率为研究样本,对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效应进行了检验,证实了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对信息反应的不平衡,即:"利空消息"对股票价格的冲击大于"利多消息"对股票价格的冲击。鉴于国内研究对这种不对称的解释仅限于宏观层面,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出发,研究得出投资者的损失厌恶与反应过度的认知偏差是导致其对"利空消息"反应过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货币锚的决定因素是一国经济实力和地缘政治优势的变化。随着美国、欧盟、日本、英国货币国际化的推进,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在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成为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和储备的主要货币。以新兴市场国家“货币锚”的调整为主线,分析1999—2011年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国际化推进过程中金融市场发展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西方国家的货币国际化走过的是一条金融深化的道路,股票市场交易额占GDP的比重对货币的国际化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股票周转率、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市值占GDP比重以及国内银行信贷占GDP比重的提高则不利于货币国际化的深入推进。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中,中国需要优先稳固发展国内的实体经济;在金融市场发展方面,要提升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保证股票市场的稳健发展,同时应警惕国内信贷资金的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2年12月-2013年2月股票成交额、期货成交额以及国债成交额等数据资料,运用GARCH(1,1)模型获取各市场的波动信息,通过贝叶斯VAR模型(BVAR)、脉冲响应函数(IRF)等方法模拟各市场波动的“传染”过程,研究发现:第一,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均对来自自身冲击影响的反应比较强烈,期货市场的冲击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较小但是持续时间长,股票市场的冲击对期货市场的影响较弱;第二,股票和期货市场的冲击对国债市场影响在整个样本期间均不大.  相似文献   

13.
结合溢出指数法,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与我国股票市场行业指数2011—2021年的日度数据进行匹配,从波动溢出视角,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与我国股票市场间的价格波动存在较为显著的双向溢出效应,同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中国股票市场各行业存在风险净输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对原材料和可选消费行业具有显著的风险溢出,其中金属类大宗商品风险溢出最大;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对我国股市风险溢出具有时变特征,极端事件冲击与系统风险溢出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联,而强监管政策的实施则能有效抑制系统风险的扩散。根据结论,提出监管层加强风险监管、投资者做好投资组合风险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股票市场星期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股票市场有着明显的星期效应,中国股票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实证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星期五效应,监管部门在进行制度设计调整时,需要考虑星期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2000-2006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对中国股市财富效应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存在微弱财富效应.股市财富效应对总消费影响较小的原因在于:股票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股票市场法制建设滞后等.因此,应采取措施提高股票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改善股市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研究,利用1994~2004年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数据,借助于Fama和French的三因素模型,对中国股市的动量和反转效应进行解释。研究结果表明,Fama和French三因素模型的解释力度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建立协整模型和状态空间方程,对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微弱,房价上涨已经出现泡沫,股票市场对消费几乎不存在财富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季度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中国股票市场双向开放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境内股票市场主要通过影响企业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内部融资,降低企业杠杆率;对内开放境外股票市场主要通过影响企业债权融资和内部融资,降低企业杠杆率。异质性分析表明:股票市场双向开放对非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均大于国有企业;对外开放境内股票市场对创新型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大于传统型企业,而对内开放境外股票市场对创新型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小于传统型企业。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羊群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羊群效应”是股票市场投资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而在现阶段这种效应已经显现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羊群效应”现象也是很突出的。本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羊群效应”现象,分析了其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的SAVR模型、考察消费的货币政策冲击中股票市场渠道的作用。发现在3-4个月的相对短期内,我国股市不仅不存在财富效应,还存在负的财富效应,而在5个月以上的相对长期却存在财富效应。以货币当局总资产表示的货币供应量是引起消费变动的重要因素,利率对消费变动的贡献相对较小。在相对长期内,利率变动的股票市场渠道引起消费反向变动,货币供应量变动的股票市场渠道引起消费同向变动。由货币供应量变动引起的消费同向变动中,股票市场渠道的贡献度呈倒U型,从5个月后的4.11%逐渐升高到6.45%,后又逐步下降到10个月后的1.42%。货币供应量是引起消费变动的重要因素,利率对消费变动的影响较少。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影响消费时,应该参考股票市场因素,同时优先考虑货币供应量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