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资产负债表表现形式的不同,货币错配可分为净外币负债形态的货币错配和净外币资产形态的货币错配,研究者大多认为当前我国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后一种形式的货币错配风险,但现有模型却多数集中在对净外币负债形态的货币错配风险的研究上。文章构建了基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多重均衡模型,试图揭示在本币升值的情况下,净外币资产形态的货币错配如何通过资产负债表渠道对银行和企业进而对宏观经济造成冲击。模型表明本币的大幅升值会恶化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并使经济稳定在"坏"的均衡点上。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在"坏"的均衡点上,央行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其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出现多元化趋势,直接导致了银行货币错配.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我国商业银行倾向于积累外汇空头,资产负债结构中的货币错配现象日趋明显,对我国银行稳定性存在潜在影响,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货币错配风险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其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也出现多元化趋势,直接导致了银行货币错配。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我国商业银行倾向于积累外汇空头,资产负债结构中的货币错配现象日趋明显,对我国银行稳定性存在潜在影响,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银行货币错配风险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次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背后都隐藏着货币错配问题。本文设计了衡量货币错配程度的新指标,建立了研究债权型和债务型两种货币错配影响因素的统一分析框架,并使用28个新兴市场经济体数据,对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错配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净外币债权头寸增量与内部资本供给、本币升值幅度呈正向关系,与内部投资需求、通货膨胀率、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汇率制度呈负向关系,与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经济增长速度等变量没有显著关系。为减轻货币错配程度,新兴市场经济体应致力于内部平衡的实现,保持良好的经济基本面,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高本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略论中国外汇储备面临的潜在资本损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中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的由本币升值汇率风险而导致的资本损失。文章从两个角度来研究该项损失:一是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由于货币错配而招致的现实以及潜在资本损失的角度;二是从以一篮子货币或者一篮子商品来衡量的中国外汇储备国际购买力损失的角度。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面临的资本损失是显著的;中国外汇储备国际购买力的波动显著高于市场价值的波动,尤其是用油价来衡量的外汇储备购买力波动相当剧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2011~2016年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的微观数据,研究了我国银行由于货币错配而形成的外汇风险暴露与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银行潜在的外汇风险暴露程度对银行稳定性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且外汇风险暴露会随着本国汇率对外的贬值对银行系统稳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此外,研究亦发现外汇风险暴露程度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水平性差异,其他商业银行由于经营管理更具谨慎性,其银行稳定性受到外汇风险暴露的影响较小,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管理上缺乏审慎性,其系统稳定性更易受到外汇风险暴露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货币错配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常见现象,鉴于货币错配会给经济主体带来一定的风险,有必要对货币错配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银行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正是基于这一视角,首先描述了我国整体货币错配的现状从而过渡到我国结售汇制度下银行的货币错配风险,然后分别从结售汇制度与银行净值损益、货币错配与银行净值损益这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最后就如何减轻货币错配对银行净值的损益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货币错配是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经济金融现象,新兴大国债权型货币错配情况最为典型。本文指出既有的货币错配指标无法准确衡量甚至会错误衡量债权型错配,无法深刻认识新兴大国货币错配现象;作者提出合意顺差概念和CBCM指标,并据此测度和概括出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错配程度依次递减,具有线性增长、官方集中型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种货币错配状况是由新兴大国净国外资产、本币升值预期以及政府基于本国和周边经济稳定性的干预而造成的,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货币错配现象的理论解释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货币错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的货币错配可以对一国经济金融的稳定性和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货币错配对经济的冲击还会通过资产负债表等渠道在国与国之间相互传染,进而可能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冲击.我国的货币错配现象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有着自身的一些独特性,表现在货币错配性质差异、汇率波动方向差异、外汇管理制度差异、国内经济形势差异等四个方面.因此,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的深化来控制货币错配的风险,已经成为目前国内部分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不乏相似之处。两国分别以高科技技术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推动了本国产品的大量出口,造成了国际收支的大额顺差,并与欧美贸易伙伴产生了严重的摩擦。为此,欧美等国强烈要求日元和人民币升值。为了化解由此产生的贸易争端,两国都试图通过扩大内需来缓解本币升值压力;然而,其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于是,日本实施了零利率政策;中国则采取容忍外汇储备持续积累态度,扩大货币供应。这两种做法导致了同样的后果:流动性过剩,且过剩的货币并未如愿地注入生产性领域,而是流入了房地产等资产市场,泡沫由此产生。泡沫经济使日本付出了十多年衰退的惨重代价,近年来再次依靠出口拉动才使得日本显示出复苏迹象;而中国则始终保持出口在GDP中的高比重。然而经验检验证实,出口依赖与流动性过剩的共同作用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失灵。本币的急速大幅度升值极易引起国内投资“空洞化”。而剧烈的汇率波动以及货币错配会使本国的海外资产面临更大风险,两者的共同结果造成本国“财富蒸发”,资产严重缩水,再要恢复国内消费则十分艰难。因此,要摆脱本币升值造成的恶性循环,必须顶住外部压力(欧美要求本币大幅度升值),让本国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要去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就是要避免本币急速升值和汇率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