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费潇  宫京蕾 《浙江经济》2011,(22):46-47
随着长三角地区的持续泛化发展,长三角核心区与外围区的空间互动趋势将进一步强化,形成核心区与外围区之间的多点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中国1995-2008期间主要年份的30个制造业行业样本数据,经测算发现无论最终品还是中间品市场获得在我国中西部呈现出阶梯型递减形态,且地区差距并没有收敛趋势,这与我国地区工资差异化保持一致;实证考察还发现多个类型市场获得都较具说服力地促进了工资率的提升,而市场自由化有利于强化核心区向外围区的扩散力,并与机会均等化政策一致地促进了东部沿海核心区和外围区市场获得的空间均衡化,并缩减了工资率的区域差距,因而“十二五”期间我国更需要注重机会平等的“包容性增长”.  相似文献   

3.
借鉴国内外发展临空经济的经验和模式,按照把临空经济建设成推进"中提升"的又一块"高产田"的要求,我们研究认为,当前首先需要加快形成宁波"临空经济圈"及其功能定位,主要包括核心区、联动区和辐射区三个圈层(见下图)。核心区核心区的范围通常在机场半径1公里范围内,是直接服务于机场各方面的  相似文献   

4.
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系统及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华光 《改革与战略》2009,25(10):164-167
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可以归因于条件系统、动力系统和组织系统。全球价值链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促进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各种动力及其各自在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作用关系。文章从力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视角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结论显示: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必须依赖于一定强度的链接力。市场需求是全球价值链形成的动力引擎,一旦引擎启动后,就衍生出一对推动力与离散力。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专业化经济是推动力的来源,而运输成本、协调成本及制度成本的增加构成了离散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将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焦点。长三角海洋经济区作为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区之一,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达。但海洋经济作为陆域经济的延伸,行政区经济仍较为明显,各地区协调性较差,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沿海基础设施有待对接、海洋产业趋同、海洋科技尚未形成合力、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有待联动、海洋合作体制机制不成熟等。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以长三角沿海城市为地域研究单元,进行海洋经济竞争力评价。提出长三角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三大类型,即海洋经济核心区、海洋经济发展区和海洋经济潜力区。基于此,提出长三角海洋经济整合格局,即"三角两翼一带",加快海陆统筹、区域协调、江海湾联动发展,促进长三角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活动的空间状态及其内在关系是当今区域经济学等关注的重点。从研究的视角与范式看,对于经济空间性理论检讨的学科主要是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学。而从实证研究中可知,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水平和中心城市发展水平都存在空间差异。开发区、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区域经济网络格局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几种重要空间形态。在未来,长三角经济增长是否会趋缓、经济增长机制和模式是否会趋同、多中心的区域格局是否会形成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实现等问题应引起思考。  相似文献   

7.
国家经济安全视角下的外资风险传导与扩散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外资风险传导机制的分析,阐明了由外资引起的国家经济不安全产生的原因、机制和主要环节。论文指出,由外资引起的国家经济不安全主要通过两级传导机制进行扩散。其中,核心传导机制通过市场结构、国际收支等主要环节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三个关键领域;外围传导机制通过资源配置、人才争夺、汇率压力等主要环节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相关领域,使外资风险形成扩散化趋势。核心传导机制的不安全比较显性,但外围传导机制的不安全效应更复杂,范围更广,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际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8.
数字技术创新对新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生产—消费网络的视角,运用结构化模型对产业融合过程中数字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反事实模拟,结果表明:第一,在生产—消费网络下,数字技术创新对实体产业的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影响;第二,数字产业与实体产业构成典型的“中心—外围”网络模式,中心挤出效应和边缘支撑效应并存;第三,数字技术创新通过改变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给等网络的完备性而最终影响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路径。本文研究得出的生产—消费网络的“中心—外围”模式及影响机制有助于明确现阶段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竞合关系,从而为二者在新时期的深度融合提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9.
崔大树  杨永亮 《改革与战略》2015,(1):135-141,146
文章应用分异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地区Hoover指数等常规统计方法与基于空间统计学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一起,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以集聚为主,各地区、各细分行业差距明显,大致可以把25个地区分成扩散效应区、离心效应区、低速增长区和极化效应区等四种类型的关联模式,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动态的多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并正在向网络化迈进。产生这种分异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本地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城市规模以及在区域城市等级体系中地位和区域制造业布局与本地制造业规模等。  相似文献   

10.
石鑫  麻海鹏 《科技和产业》2024,24(7):189-194
在对四川省21市(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全面测度的基础上,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21市(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关联网络密度较低,呈现出“核心-边缘”分布,只有成都市和绵阳市发挥了明显的中介作用,各市(州)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显;空间距离、产业结构、创新环境和城市活力会对四川省21市(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彭荣胜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3):41-44
文章提出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牺牲中心区发展速度等约束条件下,促进中部传统农业大省外围区与中心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方案,即加快外围区农村综合改革,培育与壮大外围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省级边界区域的开放与合作。在这一方案的贯彻实施中,应当注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强化外围区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作用,推动边界区域一体化合作组织的成立。  相似文献   

12.
利用空间统计方法精细地刻画了2003—2011年我国全国及东部沿海地区GDP和消费市场的空间变化。2003年以来,我国GDP及消费市场空间向内陆方向移动,呈现收缩密集化态势,表明国内市场对我国经济的驱动作用在增大,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在提高;同时,沿海地区GDP与消费市场空间呈现快速密集化趋势,GDP空间向内陆移动、收缩,消费市场空间向南移动、扩张,表明聚集经济对沿海地区的驱动作用明显高于它对全国的影响,沿海地区在引领全国经济一体化进程,国际市场对沿海地区的驱动作用高于它对全国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一体化的驱动作用,构建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依托的国家经济核心区,推动我国经济向沿海—内陆共同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3.
安虎森 《开发研究》2022,(5):156-160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一书,强调了以地区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该书认为,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和多元要素空间相互邻近形成以聚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地区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推动区域发展。研究区域发展,就是要寻找和揭示这些决定地区竞争力的因素及其作用途径的过程。这种主张,对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际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作权 《开发研究》2013,(1):1-7,161,162
我国在国内市场驱动下将形成怎样的大国空间格局?本文以邻近国内市场和邻近全国人口为依据,利用网络空间统计方法,提出了2030年我国以核心区和巨型区为依托的大国格局框架。最近十年核心区和巨型区人口快速增长,显示了这种大国格局的发展潜力。建立大国格局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持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了解一个城市群内各县(市)区的活跃度可以为该城市群服务设施的配置及等级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基于环长株潭城市群夜间灯光数据、客流量数据以及新浪微博签到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对环长株潭城市群内64个县(市)区的活跃度进行测度,并对经济活跃度和人口活跃度的组合状况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显示:长沙市内五区的活跃度居前五位,而距离各中心城区较远的县市区活跃度较低,总体上呈中心-外围的圈层分布,且具有沿轴向扩展与多极点并存的空间分布格局;核心区的经济活跃度与人口活跃度基本一致,而外围区则不一致;从经济活跃度和人口活跃度的组合关系来看,表现出高-高、高-低、低-高及低-低等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宁夏枸杞加工业产业集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宁夏枸杞加工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初步研究,探讨了宁夏枸杞加工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从竞争优势的三个主要来源——规模经济、分工经济和网络联系入手,分析了宁夏枸杞加工产业集群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导因素,并且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主导因素形成的原因和在主导因素作用下产业集群的基本联系关系,从而构建了枸杞加工的合理的主要产业链示意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时间地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水平在两者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信息化水平能够调节二者的关系;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徐嘉祺  刘雯 《魅力中国》2010,(26):57-57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经济机制的运行,对于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如何确定的问题成了许多经济界人士关心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经济学中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入分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林秀  郝坚 《改革》2024,(3):113-126
采用新经济地理模型,基于数字经济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推演出数字经济对经济地理格局的重塑机制。该模型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改变城市创新差距,重塑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利用2005—2022年我国23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时间和区域双重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有助于缩小外围城市与对应中心城市的经济差距。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显著降低了城市创新差距,从而有利于缩小中心-外围城市的经济差距。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对应中心城市地理距离越远的外围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其与中心城市经济差距的作用越大。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外围城市应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区域数字基础设施无障碍分享机制、深化区域数字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次贷危机爆发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现代经济学带来的巨大挑战,指出未来经济学首先应抛却经济学的自负,并侧重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努力把握经济中的不确定性、推动抽象模型与直接经验的对话、注重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平衡以及探索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