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卫红 《经济与管理》2012,(2):63-67,71
生产者服务业是把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引入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飞轮",是现代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源泉。从总量和结构上分析长三角地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长三角地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生产者服务业在总量上及其在全国的地位都呈现上升势头,结构也呈现出优化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利用各个城市的优势条件,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借鉴产业生态中的生态位相关理论,利用区位商分析法、SSM分析方法等从静态、动态以及生态位的重叠程度3个方面分析比较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生态位。静态方面上海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江苏和浙江生态位有相似性;动态方面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位竞争力都比较强,而上海又高于江苏和浙江,江苏好于浙江;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上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江苏和浙江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比较高,而江苏、浙江与上海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低。  相似文献   

3.
借鉴产业生态因子相关理论,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了影响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因子,得出结论:影响江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因子是消费结构,而浙江是总体经济发展速度,上海是产业结构生态因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朱娟 《当代经济》2011,(5):78-79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街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在全面分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长三角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的方向和趋势,并提出了有关的对...  相似文献   

5.
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文章建立了76(城市)×552(企业分支机构)的分布矩阵,从城市网络的层级分布特征、网络的空间关联和功能特征三方面分析了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显著,个别城市如昆山、常熟等城市不再局限于已有的行政等级功能,开始承担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从网络关联特征来看,传统的“Z”型区域仍然是网络联系的核心,但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兴等也表现出了与核心区的快速融合.作为长三角的区域网络核心城市,上海具有绝对的连通优势,南京和杭州的覆盖面虽然不及上海,但也不再限于本地的地域服务,出现了向地区外扩散的趋势,城市间“水平联系”不断增强.根据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差异,将11个不同行业所构建的城市网络功能特征分为完善型、扁平型和专业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结合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测算指标,初步考察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1989—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该地区两者间的互动程度。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上海、江苏和浙江三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程度有所不同。长三角地区必须要充分重视并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良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服务业的3T化发展,使得服务产品变得更加易于分解与分离,能够像制造业产品一样,实现3S化(专业化、范围化与规模化)发展。服务业的3T、3S化发展,已经使服务业变成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利用长三角地区数据,使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而现代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地提升,因此,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能否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能否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关键在于建立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处于全国前列.本文对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面对国际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步伐加快的新机遇,面对全国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新态势,长三角地区应科学地制定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这是提高长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增强长三角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争创长三角地区发展新优势的紧迫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吴斌 《经济论坛》2011,(4):142-143
本文从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出发,以长三角地区目前的经济状况作为切入点,从经济发展战略、制造业市场需求以及当前服务业异质发展所彰显示出的发展潜力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构筑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潜力与可能,从进一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两个方面对提高产业结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市群动力机制的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其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全国其他城市群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群动力机制的五个动力因素:经济力、政策力、基础资源力、文化力和要素集聚力;然后在霍夫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群动力机制模型,并计算了长三角的16个城市对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的动力;最后提出了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建萍 《经济师》2010,(5):78-79
以日本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日本大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FDI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投资地域集中、业绩指数差异大、独资化倾向明显、投资结构有待优化、各行业投资波动性不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刘珍 《时代经贸》2013,(4):65-65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出发,筒要分析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典型状况,且提炼出相关制约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6,(1)
长三角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异发端于知识局域溢出,而城市等级体系演变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作用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机理表现为: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正相关,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单位能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0.354个单位的提升;城市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正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总是依赖核心城市和城市核心区,城市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极明显的推动作用;城市群区域的工业增加值相对比值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负相关,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规模扩张具有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沈阳市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途径,以发展服务业和建设服务业体系为载体,认真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劳务经济发展成绩明显,劳动力转移规模稳步扩大,劳务收入明显增多,服务业的发展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农民增收难度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沈阳市来说更具有战略意义。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沈阳市各县区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能够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能力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发展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进而影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笔者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构造了专业化分工指数,具体指明了生产性服务业所涵盖的行业范围,并使用反映技术进步、收入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和加工贸易数据序列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加工贸易对服务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发展阻碍了服务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7.
未江涛 《经济论坛》2014,(9):102-107
本文综合现有文献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因子与回归联合分析的方法,以天津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因子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开放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多重因素影响,且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影响程度不同。回归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与市场开放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2000-2011年的对数—线性模型,从空间分层和行业分类两个角度对我国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1)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2)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大于大型城市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促进作用;(3)中等城市制造业对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为更好地促进中等城市的产业发展,应注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且适当加大对消费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未来制造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将是中等城市吸纳新一代劳动力的主力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能有效解决中等城市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茹莉 《经济问题》2008,(11):41-43
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河南要实现向工业强省迈进的目标,也必须走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从经济基础、资源、市场等方面来看,河南已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并且面临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机遇;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资源集聚、大力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优化服务业结构等措施的实施,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提高产业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