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陷入长期经济停滞的状态。文章主要通过研究韩国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从原来依靠资本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为主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模式,对于其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有效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的影响及作用。  相似文献   

2.
范洁 《商业时代》2012,(33):4-6
包容性增长主要强调经济过程的平等参与和经济结果的公平分配,而中等收入陷阱一般表现为经济发展模式粗放、产业结构升级艰难、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腐败频发等主要特征。包容性增长与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工业化、城市化及市场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学术热点和政策焦点,而且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收入分配机制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两个重要理念。包容性增长与中等收入陷阱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即包容性增长的实现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用"包容性增长"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3.
"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停滞不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是收入差距扩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较好地控制收入差距扩大,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实践经验。本文将分析我国身处"中等收入陷阱"边缘的现状,指出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一步提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田聪 《商》2012,(23):223+204
目前我国已进人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收入差距仍不断扩大,社会进步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程度,长此以往,终会阻滞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居民幸福感却没有明显上升,相反,还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下降趋势,呈现出"不幸福增长"的格局。本文通过分析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和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此,针对性地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策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获得长期经济发展,进而对提高居民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拉美及东南亚部分国家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原因能够对我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借鉴意义。本文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稳定、人力资本的积累保障了我国能持续高速增长,中国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但要成为高收入国家,仍要注重传统产业升级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十二五",经济改革将进入"激流区"。国际经济阴晴不定,国内经济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中等收入陷阱"等诸多难题。就淡化GDP考核、CPI治理、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理论中有三种关于国民收入陷阱的理论,即低收入国家的"马尔萨斯陷阱",中等收入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高收入国家的"代际贫困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通常指的是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个阶段发生的经济波动或停滞状态。这个概念在2006年被提出以后,引起国际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为此发表了研究论文。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研究与其他两类陷阱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三者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目前,中国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经济持续发展,国民收入持续增加,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等收入陷阱"是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水平迈进的主要障碍。中国于2009年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通过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时一些国家的人均GDP等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从经济角度提出符合具体国情并能顺利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往往集中爆发,极易出现社会问题突出、经济停滞不前的窘境,从而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主要表现与基本特征有: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严重的贫富分化、过度城市化、增长转型困局、腐败问题突出、社会冲突加剧、金融体系脆弱、民主乱象等。当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600美元,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同时也出现腐败问题、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冲突加剧、过度城市化、公共服务滞后等中等收入陷阱的迹象;未来五年,也即十二五期间,是中国绕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以往由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的发展模式,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进入这个时期,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大部分国家则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相似文献   

11.
在近几年里,“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被人们提出,并且受到关注。“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过渡到中等收入国家以后,因为不能顺利的转变原来的经济方式,造成没有足够的动力支撑经济的增长,无法使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最终导致经济的增长率停滞不前甚至是回落。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失调的经济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而人口红利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对于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上,标志着中国终于走出"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向"上中等收入"行列,但因此困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在中国也日益凸显。从国际上看,从中等收入经济体步入高等收入经济体的过程中,将面临许多难题,但也是一个国家机遇与挑战共存的重大变革时期。本文从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入手,深入分析中国为什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借鉴各国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战略,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再次聚集于"中等收入陷阱"。拉美及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史进程表明,收入分配不均和不平衡在诸多因素中是影响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诱因。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从收入分配制度的顶层设计出发。本文运用收入分配、经济发展与跨越陷阱之间的均衡互动关系理论分析宏观构架,剖析我国收入分配不平衡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根据以往各经济体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在这一时期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问题,极有可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基于中国国情,汲取他国在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时的经验教训,以寻求帮助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首要内容。在进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的我国,借鉴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在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方面的经验,反思巴西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到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做法,总结落入"福利陷阱"的英国的教训,对我国当前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建立公共教育服务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中等收入国家的经验表明,教育与经济增长具有互动机制。要通过改善公共教育服务,为经济增长创造  相似文献   

16.
政府如何适时调整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中等收入国家改革的关键问题。文章基于1950~2011年两类国家的经验研究发现:(1)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成功实现了主要增长动力由要素投入向要素使用效率的转型,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形成了对要素投入增长路径的依赖。(2)政府干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决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以要素投入为主要增长动力的发展阶段,政府干预通过引导资源配置、促进要素积累的途径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该效应随着发展阶段的演进逐渐减弱;而在以要素使用效率为主要增长动力的更高发展阶段,政府干预则会抑制要素使用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这意味着,尽管中等收入国家的政府干预面临两难权衡,但适时淡出政府干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十二五”,经济改革将进入“激流区”。国际经济阴晴不定,国内经济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中等收入陷阱”等诸多难题。就淡化GDP考核、CPI治理、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了4000美元,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经济发展的战略,就会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本文通过借鉴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我国目前正处于中等收入水平这一事实,通过研究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探求保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途径,提出在促进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证研究也发现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0.
完善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对于合理分配金融资源、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增长乃至最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梳理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的基础上,对金融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