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斌 《现代经济探讨》2015,(4):39-43,48
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是否合理,以及谁是挤占劳动者报酬的主因等议题,一直备受争议。作者运用1978-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的数据,计算了历年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占比,以及四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并比较了各国劳动者报酬占比数据。研究得出中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偏低、企业是挤占的主因、政府因税收刚性而间接挤占了劳动者报酬等认识;进而提出了稳定经济增长、提高中低收入组群的劳动力价格水平、以"宽税基、低税率"思路推进税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和政府以"转移支付"手段承担中低收入组群的教育投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格局合理与否决定着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持续发展能否协调共进。中国与日本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日本相比,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中国住户部门的所得份额明显偏低,而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所得份额明显偏高,中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着明显的向企业和政府倾斜的倾向。这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应该采取提高劳动者报酬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增加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出、放松对企业向职工提供补助和福利的管制等措施,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揭示了社会捐赠在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分配公平方面发挥着"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无法替代的补充作用。因此,完善我国社会捐赠的法制建设、机构建设、税制建设、项目建设、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制度,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强化民众慈善捐赠理念,营造和谐的社会捐赠氛围是实现国民收入公平分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政府,在再分配领域,政府通过运用有效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达到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的目的。当前,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激奋人心的"七一"讲话.讲话中提到,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前者是后者的路径和必要条件,后者则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2021年8月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人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可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紧密相关.初次分配是指利用市场提供的生产要素取得收入.初次分配强调的是"效率"和"发展".通过完善、健康、有效的市场机制,将经济的"蛋糕"做大,完成初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再分配是指政府直接运用财税手段对收入进行调节.第三次分配则指在初次和再分配之外,依靠"精神力量"和奉行"道德原则",人们自愿的相互之间进行的金钱或财产上的捐赠和转移,是对初次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而要切实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还需依赖于二、三次分配.这其中,完善有效的现代财税制度是实现好二、三次分配的重要基石,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如何能更好地发挥财税制度在二、三次分配当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可做进一步地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改变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现象,当务之急是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原因有多方面,但财政收入体制、政府参与初次分配的方式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等财税制度欠完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要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必须在赋权于农民、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完善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财税制度。  相似文献   

7.
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产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在优化收入分配格局上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认识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和制度演进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完善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税收和财政支出政策,发展现代普惠金融制度和推动包容性技术进步等机制,推动要素市场改革完善初次分配、财税金融制度改革等再分配措施,以及鼓励慈善事业发展第三次分配,来实现收入分配格局的优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发展阶段的目标,构建现代财税金融体制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点方向在于:实现财税制度和金融制度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金融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并通过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等方式促进机会公平.  相似文献   

8.
程正敏 《经济论坛》2009,(20):10-12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和邓小平的公平分配思想。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并认为应该从制度上切实保证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使社会财富确实在各生产要素之间按各自的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尽力避免各种非生产性要素介入初次分配过程。面对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在再分配过程中要加强税收的调节作用,政府支出中应增加用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比重以实现社会的公平。  相似文献   

9.
孙志强  赵志伟 《经济师》2010,(8):19-19,21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转型背景下,应改变将解决初次分配不公问题的所有希望都寄托于再分配的固有思维模式。通过深化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税收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转移支付政策、企业分配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和发展慈善事业等措施,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0.
优化初次分配结构、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运用系统思维,注重供需联动、协同发力。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对初次分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成为劳动者报酬的主要来源,但技能服务业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需求结构看,三大需求拉动的劳动者报酬都呈现上升趋势,单位消费拉动的劳动者报酬最高。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初次分配结构中存在部分行业劳动者报酬被挤压、劳动者报酬的部门填补缺位、部门收入错配等问题。为此,要优化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发挥需求结构优化对供给结构的牵引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需求的支撑作用和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形成以供需结构更高水平动态均衡来促进初次分配结构改善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正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发展演变过程,在初次分配中,政府所占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居民和企业收入所占份额发生重大的变化出现在2000年以后,企业收入比重上升了10.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则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格局与初次分配相比,最重要的变化是出现了企业收入比重的下降和居民收入比重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的原则。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在国民收入中可  相似文献   

12.
收入逆向分配与财税制度完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税收和转移支付是政府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实现"调富济贫"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现阶段的财税制度安排仍然存在缺陷,造成对收入再分配作用的微弱、失灵甚至产生了收入逆向分配。因此,必须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弥补财税制度缺陷,实现收入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3.
确立初次分配公平原则需要在理论上明确:企业是平等的生产要素的集合,集合于企业的各生产要素处于平等的地位,拥有平等的参与收入分配的权利;生产要素的贡献是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依据,科学确定各生产要素的贡献才能确保其获得公平的报酬;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与资本关系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隶属关系,二者拥有平等的企业剩余索取权;初次分配公平是基于效率原则基础上的公平。  相似文献   

14.
笑蜀 《新经济》2007,(5):70-75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国民财富的分配大致有三个层次,第一次分配通过市场自由竞争实现。第二次分配主要通过税收实现,政府以税收为基础实现转移支付,使无力从市场中获得起码生存资源的弱才,能从政府提供的转移支付中获益,维持基本生存。第三次分配则是在社会自组织高度发育的基础上,通过志愿者和千姿百态的NGO,实现社会的自我救助。第一次分配主要是实现效率,第二第三次分配则主要是实现社会公正。现在一个普遍的趋势是,文明水准愈高的国家,第二次分配继续保持其重要性的同时,第三次分配对社会公正的贡献愈来愈大,对穷人的生存状况愈来愈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统筹兼顾三次分配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已成为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要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好三次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第二次分配应更加注重实现公平;还应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注重在第三次分配中通过捐赠回报中助推社会公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6.
探析国民收入三次分配中的公平取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经济高增长和社会矛盾高凸显两个鲜明的特征,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出现分配不公的状况是多年历史综合原因形成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三次分配格局中公平价值取向问题.第一次分配注重在效率优先中维护公平竞争,第二次分配注重在财税改革中实现相对公平,第三次分配注重在捐赠回报中助推社会公平.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它是通过制度安排和公众自觉行动,体现社会的一种慈善文化和捐赠文化.三次分配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形成"三点式"社会分配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最低工资法、集体协议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额逐年下降已经成为典型化事实,比较流行和直观的解释是中国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从而压低了劳动者的工资.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忽视了制约劳动力市场的最低工资法和集体协议力量等制度因素.本文基于对辽宁省部分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企业缺少最低工资法和集体协议等劳资关系的协调机制是导致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为此,本文对实施最低工资法和集体协议制度可能产生的就业效应和分配效应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收入分配格局却暴露出许多问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二次分配没有发挥应有的公平作用;三次分配不透明、非法非正常收入扰乱分配秩序等。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消费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受阻、社会不公平加剧等不利影响。当前迫切需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19.
扩大内需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结构会有哪些影响?能否依靠扩大内需更好地带动就业增加、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既实现经济结构转变,又实现就业和收入分配调整,从而更好地协调宏观调控政策和目标?本文利用2007年中日国家间投入产出表分析测算了中国国内需求对就业和劳动者报酬、税收和营业盈余①三者的拉动作用,结果表明,如果要从根本上确保劳动者报酬比重提高、实现“十八大”报告中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还需要出台能够直接带动劳动者报酬增加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金流量表数据为基础,对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在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的收入比例变动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在初次分配环节:居民部门的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留存占GDP的比重均有所下降,其中劳动报酬占比下降6.66个百分点。而企业部门的经营性留存占比有显著上升,政府部门的收入增加主要体现在生产税净额和社会保险收入方面。在再分配过程中,由于缴纳收入税,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份额有所降低,政府部门的收入比重则继续上升。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与初次分配相比有所提高,但随着时间推移,提高的幅度趋小,也就是说,再分配环节对于改善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格局中相对地位的作用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