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朱传耿  王振波  孟召宜 《经济地理》2007,27(2):302-305,290
省际边界区域既是省级经济政策的交汇区,又是区域摩擦的集中地,空间协调难度较大,统筹发展难点较多,是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边界区域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产业发展、空间组织结构模型、空间管治以及发展战略和对策等。这些研究多以现状的描述为主,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省际边界区域已成为我国区域统筹发展的重点,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重视探讨以“边界效应”理论为基础的边界区域经济学,深入分析省际边界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深化研究省际边界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路径,加快构建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的定量系统模型,科学完善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陈斐  陈秀山 《生产力研究》2007,(13):70-71,88
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在继续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前提下,特别要抓好两大重点:一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二是健全区域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等四大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区域总体差距趋于缓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所提高,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涌现,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但是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还不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大对落后地区和问题地区的扶持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合作和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发展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4和2018年长三角区域115个城市中心城区和县(区、市)域的建成区卫星遥感大数据,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空间发展态势,发现区域空间整体呈现拓展趋势,中心城市、都市圈和交通干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三省一市”空间呈梯度差异,普遍扩张与局部收缩共存;省际毗邻区空间扩展较快,上海与周边区域协同能力较强;区域空间、人口、经济发展总体协调,部分地区存在“空心化”风险。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完善规划引领下的空间协同治理机制,加快推进都市圈和省际毗邻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空间、人口、产业协调联动,建立区域卫星遥感大数据空间监测管理系统,提升长三角区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综合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我国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区域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差异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缩小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加强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功能,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加快信息人才培养,完善用人机制,推进区域信息化的协调和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区域协调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维度,把区域协调机制分为四种典型类型,即中央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京津冀为例、省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广东省为例、省际市场主导-地方参与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长三角为例、省际地级市间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协调机制—以黄河金三角为例。四种区域不同的经济、地理位置、文化等情况,决定了其内部不同行政区间以及与中央政府间具有不同的府际关系,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协调机制。同时文章试图通过从府际关系的视角对区域协调机制的四种典型类型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为我国其他区域的协调发展在理论上与实践上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鄂豫皖赣省际边缘区为研究视角,运用AHP-熵值组合赋权、模糊聚类、ESDA以及GIS可视化等方法对边缘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鄂豫皖赣省际边缘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相对发展率均较低,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经济发展陷入低水平的恶性循环;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上有低聚高散的特征,格局相对稳定;低水平县(市)以边界线为轴线向左右扩展,边界效应日益明显;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空间集聚性,但整体空间集聚性较弱,低水平俱乐部趋同效应明显。②在自然区位、经济条件、政府导向、空间作用及边界阻隔的影响作用下,产生的"桥梁效应"远远小于"切变效应",形成了边缘区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低碳经济是在区域发展水平呈现非均衡状态下发展的,形成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自组织和良性管理协同机制是不同区域类型经济体在多重约束条件下获得低碳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有效保障。以协同学及系统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以协调、沟通、共享三要素为基础,从协调—一致机制、协作—沟通机制、协同—共享机制等方面对我国跨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管理协同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通过目标、文化、信息、资源、技术、制度等方面的有机协同,可以促使各区域形成相互一致的集体行为和共生依据,自主自觉地推进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使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省际交界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中较为特殊的区域,且易被边缘化和遗忘的角落,其对全面统筹解决贫困问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省际交界区研究并未蔚然成风,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就是对省际交界区的内涵和空间范围并未形成有效的统一性.本文尝试从边界与省界的内涵着手,深化理解省际交界区的概念,并有效区分省际边界区、省际边缘区、省际结合部等概念,进一步对省际交界区空间范围进行有效界定.  相似文献   

10.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孙海燕 《经济地理》2007,27(3):362-365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协调成为区域发展中最为决定性的因素,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其发展机制正是区域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区域协调发展及机制研究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概念界定入手,将其定义为区域内部的和谐及与区域外部的共生。针对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将区域协调发展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将发展机制定义为一套从目标内容到实际操作的完善体系,具体包括根本目标、协调内容、协调主体、协调手段、协调程序等,探讨了三个阶段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中原经济区域内存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社会生活平均发展水平低、城镇化滞后及区域创新缺乏协同性等问题。中原经济区未来应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兼顾社会生活、资源环境与科教文化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建立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农村人口转移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调整区域自主创新模式,从而真正实现中原经济区域内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省际交界地区一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矛盾和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囿于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洼地”。本文从行政壁垒阻碍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角度,利用县级面板数据和省际市场分割指数,分析行政区划边界分割统一市场对区域经济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省际边界对省际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面影响,且随着市场分割程度的提升而加剧。进一步地,行政区划边界分割统一市场,不利于交界地区产业集中度、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制约交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是推动省际交界地区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整体的角度,以构建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理念,提出了粤闽湘赣省际边界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具体构想,即以韶关、赣州、郴州成长三角为整个省际边界区域的核心,以其它6个中心城市为市域的核心,以经济基础好或交通条件好的县(市)城区作为县域的中心,构建7条城镇发展聚合轴和拓展轴作为城镇、交通和产业的聚集和依托轴,以形成城市空间功能互补,集约紧凑发展,绿色空间穿插相融,高度协调、网络化的多中心城市区域,以整体的优势参与珠三角城市体系分工,并力争在区域分工中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协调与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与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相协调;高职专业设置要适应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与之相协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用人标准相协调.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目标.形成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营造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环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经济导刊》2011,(8):46-47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我国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总体战略,进一步推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和揭示区域创新与创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构建了区域创新与创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两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而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与创业水平不断提升,“东部高西部低”的差异特征显著;区域创新与创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增幅较大,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而西藏、青海、宁夏等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但却具有一定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持续推进区域创新与创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产业布局优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区域产业布局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本文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简称关天经济区),着重分析了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区域产业布局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产业布局的点状线性特征明显,集约化程度低;开发区布局及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双重错位性;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城市群结构体系不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安排缺失等。提出了从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城市、完善城市群结构、构建区域合作制度安排等方面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及产业布局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各经济区尤其是跨省的经济区产业发展及布局优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对旅游协调区域经济能力机理的分析发现,与"本地市场效应"机制不同,"资源稀缺效应"同样具备协调区域发展的能力,而且更具内生性。基于2000-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旅游具有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这对西部地区来讲尤其如此,并且旅游的这种协调能力具有稳健性。这其中,全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上升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不过,环境保护、资源适度开发以及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等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2011—2020年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9市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利用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差距较大;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产业集聚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从时间跨度的均值来看,各市产业集聚水平参差不齐;从空间分布的情况来看,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以珠江为界,呈现出“抱湾处高、近陆处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随着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区域创新对省际地区间合作与分工的需求愈发提高。研究发现,在创新资源有限性和地理异质性的约束下,地方竞争容易诱发地方政府对省级政策的“选择性执行”,并导致创新资源的地方性保护及省内非模仿性竞争,进而抑制省内的技术联系和创新分工,强化区域创新省际策略性互动动机。从“技术邻近”视角构造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自回归互动模型,实证揭示了省内和省际创新互动“此消彼长”的时间动态特征,验证了省内“标尺竞争”与空间技术分异双向强化作用下区域创新省际互动效应的增强机制。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省际互动效应在研发密集型行业和创新优势地区表现得更为显著。为增强跨省区域创新互动,应顺应区域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促进研发密集型行业的区际分工和技术互补;突破省际区域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基于市场化导向探索跨越省级行政区的创新合作模式;打造创新高地,发挥创新优势地区在资源“省内集聚”与“省际扩散”中的引领作用,优化以省际城市群为空间载体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