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艳 《生产力研究》2006,(10):103-106
工业化是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当前我国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日渐受阻和信息化浪潮的不期而至,导致城乡新旧二元经济的双重叠加,使城乡二元经济转换日益困难。基于此,在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中,应导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其模式选择是:新型工业化重心下移,以县域经济为中心、信息化为抓手,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紧密联系城乡的农工贸产业链,以此推进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新的条件下就地转移,同时进行乡村整合以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逐步使广大农民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乡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作为参与主体之一,乡村社会不可避免地会随之而发生深刻变化,这也给乡村治理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从户籍改革带来的变化、城乡公共服务的统筹、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性等方面着眼,初步分析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会对乡村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尝试提出对策建议,试图为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萍  余思琪 《经济纵横》2021,(11):76-82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已成为形成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重要基础.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五要素是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驱动力.为探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本文构建了城乡"生态、经济、安全、社会"四维协调发展系统,运用熵权法测算并归纳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 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总体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形成东部较强、西部较弱的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东部地区经济协调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东北地区生态协调与安全协调水平较高,优势明显.基于此,应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乡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社会进步水平、统筹城乡发展与安全为路径,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稚亚 《经济》2014,(6):84-85
正城镇化进程是决定我国未来长期格局的关键。从经济角度来考虑,只有推动农村城镇化,激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消费能力,才能真正打造出一个新的内需型引擎,也才能真正扭转当前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如何打造新型城镇化?如何破解城乡二元化结构?《经济》记者专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珏林为读者阐释。新型城镇化是有序、科学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我国经济面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刺激国内消费升级、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使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70年乡村发展与城镇化的政策演变及其态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超  高洋 《经济地理》2019,39(10):139-14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曲折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前,虽注重并试图改善城乡关系,但总体上"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导向使得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改革开放后,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主调,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大量政策,近年来更是升级为国家战略。乡村发展和城镇化也由此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政策的梳理,划分城乡关系研究为三个阶段。从"三农"问题政策重点的转变,乡村与城镇化发展政策演变,"七五"计划至"十三五"规划主题演变三个方面,分析乡村振兴与城镇化战略的关系,发现国家整体政策和学术研究热点基本一致,体现出从要素、政策、技术等方面到整体战略的转向。但由于政策、研究与实践有所脱节,加之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文化,使得城乡融合面临巨大挑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未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有机结合,以实现城乡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农村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农村社会治理的理念更新。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对新时期城乡发展的科学论述。在"城乡二元"转变为"城乡一体"、"城市优先发展"转变为"城乡协调发展"进程中,要坚持共享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创新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模型,系统剖析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2年以来全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逐年缩小;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但省份间的联动效应及高值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经济城镇化、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社会城镇化是影响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生活富裕最关键。  相似文献   

9.
城市与乡村是两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区域,但二者又相互依存和影响。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中国的城乡关系形成了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这种城乡相对分离的二元结构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因素。而城乡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新思路。通过界定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依据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对中国各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影响其进程的主要因素为制定相应政策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化日渐成为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从而使传统乡村伦理发生了重大变迁,而工业化的发展本身也提出了新的伦理课题.  相似文献   

11.
影响河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雪红 《当代经济》2009,(19):102-10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乡相对分离的二元结构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因素.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也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本文通过界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内涵,依据评价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市的一体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定量地指出河南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加剧了城乡的分化,城市在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农村地区涌现了大量的公共治理难题.农村社会要走出治理困局,就必须鼓励多元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本文以农村环境治理为例,构建了一个多元共治的博弈模型,说明以党委政府为核心的多元共治不仅影响公共服务的供给,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通过对浙江省12个乡村的分类考察也印证了多元主体参与村治的重要性.而要形成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格局,就必须完善和强化基层党组织功能,同时培育农村社会现代社团组织,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创新多元共治的载体和方式.  相似文献   

13.
王洁  张婷  魏霜 《当代经济》2017,(22):90-91
四川省丘陵地区农村空心化明显,浪费了大量资源.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定量分析法探讨了四川省丘陵地区空心化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分析发现,自然环境、经济差异、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思想观念导致了空心化的产生.针对丘陵地区不同的地域,可以从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空心村治理力度以及培养新型农民来减缓空心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刘佳 《经济论坛》2014,(4):61-64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城镇新型发展模式。它在新型工业化的带动下具有消解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使社会发展和谐有序等功能。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存在城镇化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及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发展条件提出了有效推进北部湾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具体路径包括: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是促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发展特色小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创...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城镇化发展创造世界奇迹与城市群建设取得非常显著成就的40年。4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翻了1.5番,超过了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3.7个百分点,顺利完成了城镇化初期和中期的快速成长阶段,即将迈入后期成熟阶段;在数度调整与改革创新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召开了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完成了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历史性重大调整;抵御住了来自"伪城镇化"的冲击,通过"去伪存真"提高了城镇化发展质量。40年来,我国城市群的研究与发展顺利完成了从激烈的理论纷争到实践应用的历史性跨越,进入到引领全球城市群发展的21世纪新时代,城市群连续15年被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国家及国际战略地位得到快速提升,对国家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展望未来,我国城镇化与城市群的发展将以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基础,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向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方向发展;继续将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推进城市群向高度一体化、绿色化、智慧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城乡融合发展高度,合并召开中央城乡工作会议,合并编制《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合并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向同步化、融合化、共荣化方向发展,同步提升城市与乡村发展质量,让城市与乡村共同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着眼于农村与农民的发展,注重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平化与均等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乡之间的人口转移决定了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廊坊市近年来城镇化进城不断加快,在河北省处于前列,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的加快,廊坊新型城镇化也步入新阶段。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对于廊坊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廊坊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推动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廊坊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现状及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生态和谐为特征,这必将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带来了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与思路的转变.以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关系为线索,在全面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系统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要求:城乡统筹是目标,生态提升是基础,产业融合是支撑,以人为本是核心.最后结合案例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20.
张鸿 《经济师》2007,(1):57-58
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障碍。城乡经济联系日益疏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严重影响着城乡协调发展,甚至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和团结,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