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国家统计局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2年全国当年农村转移劳动力235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比重为4.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当年返回到农业的劳动力1009万人,当年净转移劳动力1349万人。(立摘自《调研世界》)2002年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净增1349万人@立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会给西北地区经济与金融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文章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西北五省(区)经济金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区)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效应,但由于各省区域的差异,其互动效应也具有明显的差异:(1)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系统效率是西北五省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但不是其短期原因。(2)经济增长既是西北五省金融发展规模扩大的长期原因,也是其扩大的短期原因;经济增长是西北五省金融系统效率提高的长期原因,但不是其提高的短期原因。最后,文章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提出了促进西北五省(区)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西北五省作为研究区域,以2007-2012年各省服务业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转移—份额分析法等,测度了西北地区服务业发展的行业集聚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较低,集聚趋势不太明显;不同行业的空间集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各行业在西北地区的专业化优势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最后,通过转移—份额分析法,结合专门化水平,提出了西北五省服务业各行业的重点选择。  相似文献   

4.
(一)两难境地的明智选择1985年以来的经济过热和农业徘徊迫使我国经济进入了调整时期。以财政信贷双重紧缩为主要手段的经济紧缩,事实上一开始就把我省的财政支农工作推入两难境地:——农业形势严峻。我省从1957年到1989年耕地面积减少2047万亩,平均每年减少62万亩;而人口逐年增长,平均每年增加109万人,人均耕地面积由1957年的1.63亩减少到1989年的0.88亩.粮食产量自1984年以来连续五年徘徊,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西北五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境内区外资金(RIT)、泰尔指数组间差距为变量,建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定量研究西北五省2000-2014年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研究表明:西北五省通过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显著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当考虑人力资本变量时,发现该区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着人力资本门槛效应;而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时,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差距存在"U"形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新中国建国以后,随着西北地区经济的长足发展,其城市化过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入。但是,西北城市化发展与沿海地区城市化发展相比,其差距不是缩小,反而日益扩大。成为严重阻碍西北地区的发展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西北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城市属于资源型城市,城市功能因而受到限制是其中不可所视的一项。1990年秋贯通的第二条欧亚大陆桥桥,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向东向西开放提供了机遇,为西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以及经济起飞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西部的战略更是为西北地区城市综合治理、协调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个省、自治区,约占全国领土的30%,1987年人口7492万,约占全国人口6.93%。西北地区在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规律,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西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在目前治理整顿的背景下,立足于全局来研究西北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政策抉择,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乡镇企业:通向小康的桥梁 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上升。自 1 978年以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个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数量由 1 978年的 2 82 7万增至 2 0 0 0年的 1 70 78万人 ,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改革以来累计 60 0 0多万人至 1亿人之间 ,仅 2 0 0 2年底 ,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已达 940 0万 ,按照我国制定的发展方略 ,到 2 0 2 0年至少将有 3亿的农村人口进城。十六大指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9.
1989年12月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全文约24.4万字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历史经济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结构变迁问题。与现实大多数学者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角度不同,本论文研究的重点不是探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流向,而是试图把这种转移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探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这种转移的机理和矛盾,并试图阐明在我国特殊国情和宏观政策环境制约下转移的一些规律。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部矛盾这一角度进行研究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问题——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原理重新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我国西北地区(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土地面积十分辽阔,同时又具有特殊的气候条件,很适宜发展某些经济林。本区经济林树种资源也异常丰富,仅果树品种就3000种,堪称我国的一个果树资源“宝库”。近年来,西北少数地区的经济林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在我国西北地区,经济林作为本区林业资源转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入新阶段 1985年以来,三河市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5年,全市劳动力总数为11.46万人,目前达到15.24万人,劳动力增长32.98%,而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则由2.97万人增加到9.45万人,增长218.2%;离村劳动力由1975年的0.85万人增加到6.65万人,增长682.4%。与1985年相比,劳动力增长了6.28%,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却增长97%,离村劳动力增长257.5%。  相似文献   

12.
一、深圳市农业十年改革的成就 深圳市兴办经济特区10年,充分利用毗邻香港和经济上执行特殊政策的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工、商、金融、房地产、旅游、服务各业兴旺。而深圳的农业,在耕地减少、劳力转移的情况下,生产不但没有萎缩,反而有长足的发展。1989年与1979年相比,深圳市(包括特区和宅安县)的耕地从53万亩减少到28万亩,农业劳动力从7.3万人减到5万人,而农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从1.04亿元增至2.39亿元,增长了1.3倍;乡镇企业收入从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北干旱(指内陆流域全靠雪水灌溉的地区)半干旱地区,土地辽阔,但水资源很缺乏,水土流失严重。针对上述情况,党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增加肥料,培养地力,达到粮食增产。这是改变西北地区面貌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西北人民治穷致富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4.
正德州市位于鲁西北地区,是山东省的北大门,也是山东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市区人口60余万,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在全省中游。近两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口食品越来越受到德州市民的青睐,从市区几大商超陆续开辟的大型进口食品专柜就可见一斑。2015年12月,鲁西北地区最大的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东疆  相似文献   

15.
数说     
正2942千公顷截至7月3日,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942千公顷,受灾人口3282万人,紧急转移148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1.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虽同属待开发的西部地域,然西北不同于西南地区,应作出不同的开发策略和举措。本文主要从西北地区矿业发展的地位、条件、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正>淮安市楚州区车桥镇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多元化劳务转移就业工作,加大转移力度。2009年1-10月份,全镇劳动力转移1.89万人,就地就近转移0.78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93亿元。多元化转移培训。车桥镇以职业技  相似文献   

18.
开展技术培训,创建劳务基地——天镇县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促进了全县劳务产业的发展。该县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9月11日,全县共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87万人,其中8000多人转移到外省务工。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天镇县今年以来建立健全了县、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使山区农民抛弃了“穷困不挪窝,冻饿不出门”的封闭意识,农村劳动力开始出现大规模有目的的转移。以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省内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为例,1979年为27万人,1985年增加到75.4万,1991年进步扩大到127万,1993年达到了153.5万人(不包括当年新转移到省外乡镇企业的60多万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从1979年的3.5亿元增加到1985年的12.5亿元,1991年的68.5亿元,1993年的122.8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障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社会经济机制入手,论述了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并不具备大量转移的环境。从约束机制——人口增长,产业,市场,体制——得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阻力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必然结果。同时,要减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应实行真正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