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前,牧区新型合作经济蓬勃发展,其动力缘于生产发展的现实需求;牧民生产市场化程度低,面临着运销难,增收难的问题;北方草原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仍然严重制约着牧民的生产活动;在畜牧业产业化方面,企业与牧民的利益关系联结弱,牧民难以分享产业化带来的增值收益.而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提升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协调企业与牧民的利益联结,促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安国锋 《发展》2006,(8):15-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川区相比,既存在着牧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现实问题,也存在着水、电和通讯设施配套难、成本高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牧村,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以推行集中定居为突破口,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为手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以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的,着力建设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型牧村.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以青海藏区定居牧民的生计模式适应性为主题,并以一个社区个案为切入点,探讨了当前牧民定居之后的生计发展与适应状况,认为定居牧民的生计方式正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较为单一的生计方式开始逐步向多元化的生计方式转变。但是,由于定居牧民受传统生计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其面临着对新的社会生产环境的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2012,(7):160-165
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在尊重民族习惯的前提下尽可能改善游牧民族居住建筑形态、提高牧民生活质量,让长期生活在马背上的牧民享受到现代文明的粜实。牧民新居建设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尊重当地牧民的意愿和他们在定居规划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新居建设和基础设拖建设不但没有破坏当地的本土文化资源。还转化为能为当地人带来福利的经济资源,使当地牧民切实体会到他们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月 《北方经济》2014,(7):55-56
正尽管现在牧民的饮食结构和消费选择已呈多元化,蔬菜、禽类等消费的比重逐渐上升,但是由于牧民独特的生产生活习惯,牛羊肉依旧是其饮食消费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牧民对牛羊肉的消费需求必将影响其牛羊饲养自食与出售安排。因此,探究内蒙古地区牧民自身的牛羊肉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有助于合理优化肉类产品生产结构,牧民的生产消费选择对于保证牛羊肉市场的生产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内蒙古牧民牛羊肉消费特征  相似文献   

6.
曾建波 《中国西部》2014,(38):113-113
<正>这种银政、银企、银农四方共赢的运作模式,得到了农户和政府的一致好评。一直以来,农行阿坝分行都十分注重支持牧民新村和新农村建设,以信贷支持方式全面介入牧民新村和新农村建设。红原县是以藏族聚居为主的纯牧业县,长期以来,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落后、生活困难。2001年,红原县支行注入600万元的新村建设项目贷款,支持瓦切牧民新村建设。一年后,一个初具城镇化水平的牧民新村在水草丰美的瓦切草原落成,文化馆、足球场、健身活动中  相似文献   

7.
牧民定居工程的经济社会效应——基于玛曲县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牧民定居是游牧民族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基本前提。本文在对甘南玛曲县牧民定居工程进行实证考察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牧民定居工程的经济社会效应,并对牧民定居可能引致的一些不确定后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牧民改变传统的游牧方式,实现定居不仅关系到草原生态恢复,而且关系到边疆地区发展.稳定定居工程可以促使牧民转变生产方式的同时,实现脱贫致富.文章通过对新疆阿勒泰地区牧民定居整体情况及牧民定居后生产、生活方面的现状和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调研,总结该地区近年来稳定定居牧民后续产业发展的做法.结合阿勒泰地区定居牧民现状,提出阿勒泰地区牧民定居后续产业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牧区实施以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草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集体草地经营权承包给牧民,牲畜作价归户,实行牧民家庭经营.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牧民的积极性,推动了牧区经济迅速发展,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家庭承包责任制虽然调动了牧民个体的积极性,但是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畜产品销售困难、畜牧业生产资料供应无保障、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不畅以及畜牧业生产中的技术指导缺位等问题,已成为个体牧民无法回避而又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果不能把牧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实现分散、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就无法实现畜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0.
大草原上地广人稀,草原地区的牧民最初的主要食物来源依靠捕猎,于是他们不得不跟随着兽群的迁徙而迁徙。在此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蓄养动物比起单纯地追猎野生动物来说更有保障,马的驯化使得畜牧业慢慢发展起来。牧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马相处,逐渐形成了草原的马背文化。  相似文献   

11.
祖先的毡房和现代化的土房里,牧民们在英雄主义情绪中终日把酒言欢,麻醉着自己。许多牧民的家里出现了现代化的电器。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在草原上已不罕见,当马背上的民族离开了曾经相依为命的骏马时,他们真的可以重建一个文明、一种文化的草原时代吗?  相似文献   

12.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村经济有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宜分则分”、“宜统必统”掌握失度,“统”的不够,“分”的有余,农业生产上普遍出现的机耕难、排灌难、脱粒难、推广农业技术难等诸多难题,制约了农村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围绕着解决上述难题,江苏省射阳县阜余乡宏  相似文献   

13.
叶菁 《老区建设》2010,(11):51-52
万载县地处赣西北边陲,辖16个乡镇、一个街道,总人口50万,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全县有近一半的乡、镇座落在山区、半山区,有4万余人居住在深山区、库区及地质灾害区,生产、生活极为不便,面临着“耕作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娶妻难”等“六大难”,生活处于贫困、半贫困状态,一些地方还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生命财产也得不到百分之百的保障。为了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牧区草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实施牧民定居工程成为解决新疆"三牧"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新疆Y县A乡白村和江村的实地调查,在由基层政府和牧民共同参与实践的牧民定居社会过程中,牧民定居后的生产适应状况对牧民定居整体社会适应性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生产方式的转变、抗拒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劳动力转移、经济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趋势等表象反映出牧民定居工程需要化解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三江源是世界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的宝库,在全球生态安全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三江源地区草场的牧业是保护的核心区域,也是当地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文章以黄河源园区玛多县为例,并从草场收益权变革的角度出发,针对变革时间前后,牧民收入状况、以及玛多县牧业产值的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logistic模型对牧民增收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改革后,牧民增收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且产值提高,使牧民获得收入的来源更加多样化的结论,说明国家实施草场收益权变革的政策,是以当地牧民的角度出发。第二点是财政支出和牧民数量与牧民增收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政府变革力度加强,牧民数量增多,牧民的增收加快。  相似文献   

16.
牧民增收不仅关系到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也关系到广大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长远之计。牧民增收困难,是当前牧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玉树地区通过牧业结构调整、开展劳务输出、实施扶贫开发等措施,牧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与省内其它地区相比,牧民增收仍然缓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强化玉树地区牧业的基础地位,发展牧区经济,建立增加牧业投入、提高牧民收入的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实施草场承包制,调动了牧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对促进牧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以扩大养殖规模、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数量增长型畜牧业生产方式,其所激发的生产力能量也逐渐释放殆尽,粗放型的畜牧业经营方式过度追求牲畜数量导致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畜产品品质下降,畜牧业无挖掘潜力,群众增收困难等矛盾成了制约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在内蒙古牧区开始实行,确立了家庭作为相对独立的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在确立了牧民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牧户经营分散性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本文以内蒙古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为研究对象,对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促进内蒙古牧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措施。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低,人才缺乏,资金的筹措能力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可从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教育、培训,保证融资渠道的畅通及内部管理制度健全,促进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牧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和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的今天,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大环境中,乌兰草原畜牧业如何实现增产增收,增加牧民收入等问题,根据乌兰的县情,并结合个人近几年观察和调查情况,谈些认识和看法。一、草原畜牧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一)生产环境乌兰县草原畜牧业的生产环境有如下特点:第一,牧民从事畜牧业的地区多在2900一4000米之间,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冬春气温常在零下20度左右,冷季长达200天左右,冬春牲畜体能消耗大,加之枯草棚牲畜所需的营养难以补…  相似文献   

20.
陈巴尔虎旗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牧业旗,也是国家草地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畜牧业生产是牧民收入主要来源。但是,随着畜牧业规模扩大,与保护草原生态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牧民持续增收和区域生态安全建设。西部大开发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