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人的居住环境中,庭院无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凡外国人来到美国朋友家里做客,第一个感觉往往便是他们居所的宽大和舒适。究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住家都有一个院子。在中国和日本,院子又被称作园子,其主调为树、石、花和溪水。至于草,则往往不太受到主人的重视。而美国人家的院子则与中日有别,草在庭院中成了“主角”。在美国人看来,绿油油的青草是充满活力的象征,能够为居室增辉添色。  相似文献   

2.
周冠华  薛亮 《企业研究》2005,(12):48-50
美国著名企业ABB的原董事长巴尼维克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企业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当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范围横向扩展到一定程度时,老板一个人已经无法负责这95%的执行了,为了使企业仍然能够运行有序,老板就需要找一些替身,去传达他的思想、执行他的战略。这就是企业中层的诞生。如果把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话,老板就是脑袋.要去思考企业的方向和战略;中层就是脊梁,要去协助大脑传达和执行命令到四肢,也就是基层员工那里。因此,可以说,中层就是老板的“替身”,也就是支持大脑的“脊梁”。  相似文献   

3.
子雄 《企业世界》2006,(9):40-40
在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企图用“回避”政策一刀砍断企业干部与“身边人”的关系,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而有时,“身边人”的问题又真的闹到企业家必须在“要企业还是要身边人”中进行取舍的地步。所以我认为,一个企业经营如何教育和管理自己的“身边人”,实在已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了。  相似文献   

4.
□ 硅谷单身汉多硅谷是美国的财富最集中的地方之—。硅谷中的居民,把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赚钱。那里的单身男人比单身女人多56O0多人,其原因何在呢?一位34岁的硅谷经理说:“对大多数人来说,谈情说爱太费时间。大家虽认为与异性交往感觉挺好,但这种交往如果影响他们去赚上百万美元的话,就只好免了。”31岁的萨比·贝阿蒂创办了一个免费电子信箱服务网站,1998年把该网站卖给微软,赚了2亿美元,于是向他求婚的电子邮件数不胜数。他说:“我约会的次数,大约一个月一次。如果你忙着照看新开张的公司,就很难结识什么人,或者对…  相似文献   

5.
美国政府1996年即出台了“美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的美国和新的共识”,责成两个专门机构负责实施这一战略计划。记者在美国工作期间,切身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到美国人的工作和生活中,“绿色办公楼”、“绿色办公家具”、“绿色飞机”便是例证。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美国人曾说过:“美国的事业在企业”。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美国,同样适用于市场经济方兴未艾的中国。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都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而企业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市场脉搏,并求得发展,设备、资金、信息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特别是企业的带头人。一个拥有优秀  相似文献   

7.
雄居世界500强的沃尔玛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山姆·沃尔顿透露,“是沃尔玛的企业文化,它是其所有战略得以成功实施的土壤,没有这些,沃尔玛的奇迹就不可能发生。”那么,为什么通用电气的旗帜百年不倒?GE 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认为:“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说过:“企业文化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世界知名企业管理演变的历史证明了管理的活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他们所创造的独特的优秀企业文化便是其成功的基因,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所说,盖茨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为微软培养了很多“小盖茨”。而我认为,最重要的还在于微软独特的企业文化,在那里微软给世界最优秀的聪明人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狂热的文化和不  相似文献   

8.
企业是有生命的,也会生老病死。如何来把握企业发展的规律,自查、自诊、自治,使企业长寿,这是每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富贵病”便是企业成长中最危险的疾病。1 企业产生“富贵病”的病因 “富贵病”大多产生于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年销售额不足亿元的民营企业是能人治厂时代,一般都是一人兼任董事长、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多职,单枪匹马,驰骋疆场,一个人说了算,直线指挥。人是忙了点,但企业日子还很好过。而年销售额上亿元以后,很多企业倒下了,原因是企业大了,事情多了,厂长一个人管不过来了,但厂长一人…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说过:“人活着总需要一点精神”,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如今,人们在评价一个成功企业时,习惯于探究其成功背后的“企业精神”。美国成功企业多如牛毛,在美国《商业周刊》网站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排行榜上,美国企业就有51家,占了半壁江山。毫无疑问,这些企业的成功主要靠的是科技创新、严格管理、奖惩严明,以上因素构成了“美国企业精神”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一个“企”字,即可解释为“企业”,又可解释为“对事业的追求”。它由一个“人”字,和一个“止”字组成,很显然,没有了“人”,就只剩下“止”了。同样的道理,在企业中,没有人,没有人才,就无所谓企业,企业将无法生存。  相似文献   

11.
建立重视人的企业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琳 《企业活力》2006,(5):94-95
<正>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说:“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保留我的人员、组织,四年之后,我将又是一个钢铁大王。”的确, 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机器设备、技术专利只是暂时的优势,只有依靠人、重视人,才能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调动职工群众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潜能,应该是  相似文献   

12.
一个企业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数千人,如今的“当家人”确实不容易。最令领导伤脑筋的是好好丑丑有人讲,员工对企业及其主管的议论中最多的便是牢骚,即使在经济效益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13.
《数据》1995,(1)
纽约人生活面面观──纽约人的吃齐青云美国是个富有的国家,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的纽约,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这是笔者在纽约逗留期间悉心观察的焦点之一。生活,总离不开衣食住行,纽约人也不例外。民以食为天,先谈谈纽约人的吃。有资料表明,纽约人均用于食物的...  相似文献   

14.
黎平刚 《企业经济》1990,(11):39-41
<正> 企业经营的好坏,虽与厂房、设备、职工人数及其素质或者是资金投入的多寡不无联系,但其核心问题则是企业的管理,而管理问题的一个根本点是对人的管理。人是企业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国内外有远见的企业家无不把人作为企业的根本。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开始,经过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样板,20年来,三九集团一直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企业。2005年底,赵新先被拘的消息传出,又一位“企业强人”的倒下,使企业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治理机制的老话题重又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三九集团的发展轨迹,让我们看一看,在我国各类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中广为存在的“一个人说了算”的管理、决策机制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到底给企业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个企业之所以成功,首先是企业家做人的成功;而企业家做人要成功,关键是做一个“有好习惯的人”。因为成功,只青睐“有好习惯的人”。 那么,什么是一个企业家的“做人的好习惯”呢?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同样,成功企业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最大程度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并用人性化的经营,调动企业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活力。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也有些企业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诺基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在广告上说:“科技以人为本”。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文化的核心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由此可见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那么,保险公司应该如何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体系,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昵?本期《保险文化大家谈》栏目邀请了新华保险吉林分公司总经理范国举,民生人寿湖南分公司总经理汪明芳两位嘉宾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北人”经过几代员工的努力,经历了艰苦创业、兼并扩张、成立集团、融资上市的发展历程“。北人”在几十年艰苦创业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企业文化。面对企业由工厂制转变为公司制,由单一生产印刷设备的企业发展成跨行业、跨地区和多种投资形式、不同所有制共存的集团型企业,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北人”文化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的文化又亟待整合。因此,重塑崭新的“北人”文化是企业融入现代企业理念的需要;是实施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是企业扩张后多元文化整合的需要;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需要;是保持…  相似文献   

19.
本刊近期连续刊登了“一个人说了算的是与非”以及对一个人说了算现象的专题讨论,引起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陈锦华同志的高度重视。日前,陈锦华会长专门约见本刊编辑,对企业中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做了系统的剖析,并指出当年三九集团的教训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快速成长型企业的警示意义。本刊将陈锦华会长的谈话整理成文,并经陈锦华会长审定后,在此刊发。  相似文献   

20.
以研究微观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闻名于世的斯坦福大学教授青木吕彦先生在深入研究了硅谷的“模块设计”原理在产品创新能力上的重要优势之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美国在汽车和电子制造业落伍于日本之后,美国的新产业却走在了日本的前头。他说:20世纪90年代,我在硅谷,那里是“模块化”的先锋——大量的风险企业的主要“战场”,从那里观察日本,我看到其实是日本人自己制造了“失去的十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