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货币总需求目标的设定依赖于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金融创新和自由化可以改变货币需求、产出和利率的关系,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同时降低货币总需求目标的有效性。例如:大量利率衍生产品的出现会提高货币的利率弹性;大量信贷产品和杠杆工具的使用会降低收入的货币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货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依赖于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依赖于一系列宏观经济平衡条件。从货币金融方面看,也即要求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相互平衡。为着正确、有效地控制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量,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就非常需要对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打算考察我国经济中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以及当国民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发生变化时货币需求的相应变化,并从中引出必要的政策结论。  相似文献   

3.
降息与货币需求 西方经济学的利率决定论大都着眼于货币供求的分析,认为利率是种价格.其分歧在于什么样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马歇尔的实际利率论强调的是非货币的实际因素,生产率和节约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生产率由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量和储蓄量的均衡点.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发展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其价格走向对人们住房购买力和日常幸福指数产生深刻影响。为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发展,我国央行运用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有效调控市场房价。文章基于1999~2015年相关经济数据,从实际利率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入手,构建VAR模型,由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结果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变动对西南地区房价影响程度大于利率变化对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5.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供给并非是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而主要是由商品流通及经济活动所内在决定及制约的内生变量,并由此决定了在市场化金融体制下,应采用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着眼于货币需求的间接货币调控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利率型传导机制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此视野内,分析了我国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特性,最后建议中央银行采用“盯住利率型”的货币调控模式以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然,这有赖于应首先建立起良性的利率市场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行为的目的是在于试图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或短期的名义利率,从而达到影响产出和就业等经济实际变量的结果。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变化会通过货币传导机制的渠道来影响产出。在货币政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由流通中货币和银行准备金组成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例  相似文献   

7.
从历史经验来看,当一国遭受货币攻击的时候,当局政府往往会迅速提高短期利率来提高投机者的资金成本,减轻投机压力。但是这种提高利率的成本也非常高,会对该国的宏观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不能成功阻止货币投机,其损失可能会远超直接放弃固定汇率的损失,这就构成了投机者和政府之间的一个博弈。本文通过在货币危机模型中引入利率信号,利用博弈模型对货币投机中政府和投机者的信息处理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政府能否利用利率成功防止货币投机,以及因此带来的损失和收益的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货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目  张红梅 《特区经济》2006,210(7):113-115
本文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证明了我国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储蓄存款利率、消费物价指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得出体现这种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回归方程。继而在协整关系基础上建立了描述我国货币需求短期动态变化的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由于短期因素的扰动,实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减弱,储蓄存款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存在时滞,消费物价指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异常增长。  相似文献   

9.
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到如此之低,人们都预期利率已无法再低了,债券等资产的价值在今后也一定会下跌。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变得无限大。即无论现金的供应量有多大,人们都宁愿持有不生息的现金,也不愿持有债券、股票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80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数据就利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进行了经验分析。在改革前期,利率主要通过资本动员影响经济增长,由于资产替代效应和货币导管效应的同时作用,使得利率对当年和下年经济增长产生方向相反的影响;在改革后期,货币导管效应作用减弱而资本分配效应增强,在资产替代效应和消费替代效应同时作用下,利率对当前和滞后经济增长的影响弱化,这给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运用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1.
说到通货膨胀,人们往往会把它与需求膨胀和货币过多等同起来,因而其治理对策也就免不了紧缩货币和紧缩需求。然而这种看法和治理对策,对于1995年的通货膨胀却并不一定合适。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是指名义利率接近零水平时所体现的货币政策弱效现象。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曾经出现多次微弱通货紧缩和名义利率较低的现象,为了判断我国经济是否陷入"流动性陷阱",我们采用具有随机系数的货币需求函数,估计了货币需求的动态弹性系数,通过与日本的"流动性陷阱"进行对比,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随着经济运行进入"后危机时期",我国没有出现显著的"流动性陷阱",名义利率仍然可以继续作为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3.
近期,银行业屡遇钱荒,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中的隔夜拆借利率,甚至达到创纪录的13.44%。有人猜测,这是央行允许或有意拉高货币市场利率。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猜测成立,则唯一合理的解释应是央行是为了"防止人民币突然之间的大幅贬值"。市场利率的突然飙升,不仅会造成严重的金融恐慌,同时客观上会造成中国经济的"金融窒息",会造成实体经济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股市暴跌,公众情绪的剧烈波动,会让中国政府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经济代价。  相似文献   

14.
何杰 《亚太经济》1988,(6):41-45
一、利率自由化的国际背景和内部压力 利率是资金融通的价格,利率高低与升降直接影响资金的供给和需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大多实行管制利率制度。到了60年代末期,西方各国由于内在经济矛盾和外来的强烈压力,开始感到人为的利率管制难以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于是逐渐解除利率管制,让利率由市场力量决定,而改用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指示器。进入70代后。  相似文献   

15.
中国货币政策冲击的真实利率渠道:国际比较与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理论认为货币供给短期内对真实经济有实质影响。本文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相关性远远高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对于货币供给、真实利率和产出波动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在名义利率粘性条件下,真实利率是中国货币政策冲击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一个通过真实利率渠道来解释中国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波动独特相关性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6.
货币需求是制定货币政策的出发点.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长期以来就被看作货币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我国自1994年开始按季度向社会发布货币供应量.1995年尝试把货币供应量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1996年正式把货币供给量作为的中介目标.因此分析货币需求并建立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的协整理论.分析了中国的狭义货币需求.发现狭义货币供给量、实际GDP、股票交易额和利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短期货币需求模型.最后根据有关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阿根延、巴西和墨西哥三个新兴市场国家1990--2010年间的货币错配指数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利用非抛补利率平价理论分析得出:货币错配是引起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货币错配的急剧增加,对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大规模的货币错配会使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失效.  相似文献   

18.
经济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国的经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理论与经验分析,首先构建了一个开放条件下的货币需求模型,然后利用中国1994~2004年的季度数据估计了包含人民币有效汇率与国外利率的货币需求函数,结论显示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上升通过货币替代效应与资本流动效应显著减少中国经济主体对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持有。最后本文从理论与经验分析结果出发,为中国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外汇市场压力(Exchange Market Pressure,EMP)、国内货币供给、利率、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表明:为应对外汇占款增加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的。但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又会引起EMP变大。因此,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只能是短期性的。此外,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利率变化对经济增长及资金流动的信号作用已经比较明显。美国金融危机背景之下,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基本消除为解决中国长期以来面临的货币政策困境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近期,银行业屡遇钱荒,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中的隔夜拆借利率,甚至达到创纪录的13.44%。有人猜测,这是央行允许或有意拉高货币市场利率。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猜测成立,则唯一合理的解释应是央行是为了"防止人民币突然之间的大幅贬值"。市场利率的突然飙升,不仅会造成严重的金融恐慌,同时客观上会造成中国经济的"金融窒息",会造成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