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梓瑶 《活力》2011,(14):75-75,81
环境法是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个新的法律部门。环境法的调整对象是否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应作为环境法的调整对象,调整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论具有重要价僮,传统的法律调整对象只能是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具有局限性,新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将是我们分析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伦理学道德范围的不断拓展,权利不再是人所独有的专利品。权利平等已经从人延伸到其他生物、整个自然界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世界集合体。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是环境法的重要目标。在这一目标视野下,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平等关系是人类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美好前景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涛 《管理观察》2020,(2):83-85
文章梳理了西部边疆世居居民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观与西方资产阶级的人与自然关系观的积极因素和不足,并以此为鉴,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遏制人的非正常欲望以及正确张扬人的主体性等方面,阐释了构建新时代科学的西部边疆人与自然关系观。  相似文献   

4.
潘双华 《企业导报》2013,(6):275-276
社会进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体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是社会进步的基础,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与人自身的协调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目的。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是通过追求自然、社会、人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在依靠民商法作基础性调整的同时,辅以经济法的保障,让经济法扫除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障碍,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并进行宏观调控,将一个没有"瑕疵"的市场还原给民法去调整,成为民法调整经济关系的"环境法".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关系,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对我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技术制度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在社会中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的方面: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是指人如何改造自然的问题(当然,自然也反作用于人),即技术的问题.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对抗,无论是合作还是对抗,讲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即制度.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山水画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超越人与自然的物质依赖关系,具有“形而上”的品格。  相似文献   

9.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是指为实现环境法的目标和任务,遵循环境法的基本原则而制定的具有普遍意义和起主要管理作用的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是调整人们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和污染防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称.  相似文献   

10.
孙中艳 《国土经济》2007,(4X):62-65
环境法制教育是高校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了我国高校环境法制教育缺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主要包括:将环境法制的教育目标定位为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法制素质;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环境资源现状、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环境法律知识;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的多样化;由环境法学专业教师从事环境法课程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1.
安娜 《企业导报》2012,(24):166
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问题,由于气候与环境的特殊性,其影响打破了人为划分的国家疆界与行政区划,关系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提高环境法在实践中的操作性,是当今各国环境法建设的主要目标。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的形势,比较系统地就完善我国环境法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娜 《活力》2010,(20):92-93
长期以来自然界被人类当做任意攫取对象,璀璨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战胜自然的历史,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错误定位及对科技的无理性崇尚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当前一个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人类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本身不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源。应该寻求一条正确使用科学技术重构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解决生存矛盾,重建人类的幸福家园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蕴含着很多内容,其中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界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以及人创造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当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于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政治、生态经济以及构建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白景丽 《活力》2010,(2):224-22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对立统一的整体,他十分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指出依靠典产主义社会制度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白云姣 《活力》2013,(18):46-47
生态文明是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当下生态危机进行理性反思后所选择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我们需要加强相应的道德教育提供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观的约束与支撑。在生态文明视域下,道德教育为了应对生态危机产生了新的任务,即树立人与自然之间良性关系的新观念,树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新观念,以及规范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经济》2004,(6):1-1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亮点,在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突破了单讲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局限,拓展了经济规律的内涵,不但将物与物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  相似文献   

17.
杨洪素 《活力》2012,(3):32-3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8.
关于和谐旅游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和谐旅游的内涵 旅游是人类为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某种需求而离家客处外地进行游乐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在这种特殊的活动中,人们必须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旅伴之间的关系、人的身心关系等.和谐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事物之间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旅游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实现和谐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和谐不仅要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有人的自我和谐。自我和谐就是要求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荣誉,挫折和困难。“自我和谐”实际就指人内心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从自我做起,正确认识事物、处理矛盾、规范行为,才能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张霞 《民营科技》2007,(11):104-105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行预先评估,或者对拟议中的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进行分析,既对于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环境影响或环境后果包括对各种环境因素或环境介质的影响、对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有时还涉及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是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机制、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各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环境法的科技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当代决策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础之一,是综合决策的根据和前提。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顺利推广和有效开展,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法律保障作用,以下分析了改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该坚持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对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