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宗平 《活力》2012,(17):41-41
近年来,东宁县法院针对“执行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执行改革,实施了执行申请备案、执行权分权、执行听证、移交交叉等制度。开展了诸如“假日执行”、“执行110”、“集中执行行动”等执行活动。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院的执行难问题.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债权人的私权问题得不到有效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2.
司法实践中,执行难一直是一个疑难问题。为了能够快速、便捷的解决纠纷,许多执行人在进入执行程序后会与对方达成执行和解,这其中往往会牵涉到第三人提供担保的问题。本文拟从执行和解的概念、性质,执行和解中担保与执行担保的区别,既判力的范围等方面出发,对执行和解中第三人担保的效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前实行民事执行的检察制度存在两个问题,即理论观念的不统一和法律体制缺陷的问题。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符合追求正义的司法理念和权力制衡原则;法律规则的缺位不代表对宪法和法律原则的否定;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与审判独立并不矛盾。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有其现实必要性,建立健全民事执行检察制度要解决外部保障和内部完善两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4.
《湖南房地产》2005,(8):54-57
为了进一步规范民事执行中的拍卖,变卖措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实践经验,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5.
朱志茹 《民营科技》2010,(10):84-84
重点讨论民事执法监督的法律依据、现实必要性,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湖南房地产》2005,(8):57-60
为了进一步规范民事执行中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实践经验,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7.
“执行难”指的是人民法院在已经有法律的规定的基础与条件下,有法律效力的文书,但是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与主观的因素,使得执行过程中难以实现或者执行不力。“执行难”是近些年逐渐的引起广泛重视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其被执行人难找以及执行财产难查的特点使之受到执行中的障碍[1]本文便针对当前民事“执行难”的现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为改善民事“执行难”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提高政府治理国家事务的能力以及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8.
诉讼和解契约,又称"诉讼和解"、"和解协议"、"和解契约".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但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和解的方式、和解时间、和解的限制条件以及和解的效力均未作出具体规定,本文从诉讼和解的法理基础出发,认为诉讼和解协议的性质应为两行为竞合说,再从我过和解协议的现实出发,认为应该赋予和解协议与判决书同样的效力.从而有利于推动当事人自主型诉讼的发展,利于公正高效地实现国家审判权.  相似文献   

9.
非诉执行案件,顾名思义,是指行政处罚案件的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未依法提起行政诉讼,也未按规定期限和方式履行行政处罚决定,行政机关由此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行政处罚决定的案件.  相似文献   

10.
村民甲与村委会达成协议:村民甲在其宅基地上所建房屋需与他人保持齐平,如果超过他人房屋1厘米,则罚款100元;如果超过5厘米,则应拆除之,并且费用由甲负担。事后,村民甲所建房屋高出他人房屋40厘米。此时,当事人间之法律关系如何?在该纠纷中,当事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事主体,相互之间并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事。  相似文献   

11.
仲裁作为诉讼外解决民商事纠纷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作用.本文从仲裁协议的生效要件,仲裁协议效力的认定原则,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程序,仲裁协议效力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袁长海 《活力》2010,(4):93-93
民事诉讼法修改后对执行制度作了重大调整,加大了执行力度,为解决“执行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为执行当事人和有关利害关系提供了更充分的救济途径,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人的债权。可以预见,此次修改必将对执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符合公法私法化倾向的趋势,在国外实践过程中展现出的特别魅力。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下,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立足本土资源,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和解制度是必要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正《房屋登记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12条规定,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取得房屋权利,当事人可以单方申请登记。但是在登记实务中,对于《办法》第12条的内涵理解不一,导致操作迥异。为此,笔者对目前此类登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适用原则和条件,与同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尹继平  赵蕊 《活力》2012,(12):176-17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此规定是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工作实行法律监督的法律依据。民事执行工作是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当事人诉讼目的最终实现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减压阀。  相似文献   

16.
段宝林 《活力》2010,(12):117-118
新时期民事执行工作业务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知识面越来越宽.案件类型越来越复杂,很多东西是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实行法律监督是为了加强对法院执行活动的外部制约,以实现民事诉讼中的司法公正。现在我国民事执行的检察监督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包括学界对民事执行监督的范围和方式也存在较大争议。  相似文献   

17.
广义上说,法律文书是指我国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检察院、法院、监狱或劳改机关以及公证机关、仲裁机关依法制作的处理各类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的法律文书和案件当事人、律师及律师事务所自书或代书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在房屋登记中,我们常见的法律文书有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书、民事裁定书、民事调解书、协助执行通知书、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书、仲裁调解书及公证机关的公证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部、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规范人民法院执行和国土资源房地产管理部门协助执行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对法院生效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的及时执行以及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协助操作中也碰到一些具体问题,对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一些看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和解 和解是目前成本最低,最经济的纠纷解决方式,也是后遗症最少的方式--完全处于自愿,双方的关系仍是友好的,不至于引起矛盾的激化和二次纠纷的发生.尤其是对于一些小的环境民事纠纷的解决非常有效,如邻里之间因采光、噪音、振动等环境问题产生的纠纷,双方当事人实际上都不愿意伤和气,互谅互让、协商解决问题无疑是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