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指出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推动产业空间转移的措施与政策,对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界定了区际产业转移的概念、动因以及产业空间转移的理论基础。指出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区域极化效应减弱;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土地供应紧张;代工型制造业危机初现;产业升级过分依赖外资。本文还针对上述困境得出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以长三角域内纺织业空间转移为例说明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003 ~2013年的低梯度地区的制造业行业中类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产业梯度是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第一变量.而进一步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细化数据显示,在空间方面,同梯度地区之间边际产业的域内转移往往强于域外转移;在时序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早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结构方面,高、低梯度地区因产业转移整体上步入产业结构上升通道,特别是制造业在高梯度地区呈现明显的逆梯度集聚或转移趋势.为此,高梯度地区可通过渐次扩大区域经济联系的方式拓展域内产业空间转移范围,低梯度地区可通过有所侧重地构建地区产业高地的方式为向域内更低梯度地区转移产业积蓄产业势能.  相似文献   

4.
产业梯度转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是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要素禀赋、地区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而且这种转移往往首先发生在邻近的地区、城市问.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相对领先的重要东部增长极之一,在竞争与合作中,正面临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优化.长三角如何利用好拥有区位、禀赋优势的近邻-中部,在产业梯度转移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是未来发展中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际产业转移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耀烈  缪苗 《商业研究》2006,(13):108-111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发展成为一个国际金融文化服务中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江苏省和浙江省近几年在国民生产总值排名上名列其他各省之前。属于长三角地区的沪苏浙强强联手必将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在沪苏浙三方的努力下,长三角的产业结构目前已经处于合理化阶段,但是同比世界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差距,产业结构面临升级压力。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关于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圈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加强,再加上受近期金融危机的影响,要求长三角经济要从以外向经济为主导转变为以拓展内需为主导。长三角地区大批制造业企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带动了腹地地区的经济发展。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邻省,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也成为了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安徽省在区位地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政策倾斜等方面,对于产业承接具有相对优势,而长三角地区由于自身水土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污染较为严重,也为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安徽省应加强产业选择自主权,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引资质量,培植优势产业,最大限度吸纳本地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李亦亮 《中国市场》2012,(15):132-134
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对安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但要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安徽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还必须重视几个重要问题,做到科学承接。  相似文献   

8.
韩欢 《商场现代化》2012,(7):100-101
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出发,总结出产业转移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内部制造业转移的条件进行分析,认为江浙沪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梯度、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生产成本有所区别,具备产业转移的条件,上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行业会向浙江和江苏转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长三角加工贸易产业向安徽的转移呈现加速态势。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安徽承接长三角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本文从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入手,对安徽承接长三角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潜在优势以及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制造业产业空间转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行业平均集中率指标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长三角制造业平均集中率和空间集中度,然后以制造业二位数分类行业集中分析两省(浙江、江苏)一市(上海)产业转移情况,研究发现,在产业转移方面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生了明显的空间调整和转移,上海通过转移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吸收资本密集型、港口型、都市信息型等少数产业,降低了其在区域内总制造业的份额;浙江稳步吸收上海与江苏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增加了制造业份额;江苏通过吸收和释放制造业基本保持平稳和缓慢略微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合理实施产业转移政策可以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南通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南通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合理性,最后本文就南通市如何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本文以长三角(沪苏浙)内部纺织业转移为对象,探讨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具体论证了发生这种产业转移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夏明 《市场周刊》2008,(12):26-29
受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调整、土地以及各种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飙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东部的重要区域长三角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终于在近几年浮现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产业转移。如今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在多方注视之下究竟现状如何、方向怎样?为此,本报记者近期走访了长三角的部分产业集聚地。  相似文献   

14.
夏明 《市场周刊》2009,(6):26-29
2008年8月末,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不仅明确了长三角区域范围扩大为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而且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泛长三角概念,标志着安徽着力推进的泛长三角发展战略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各个产业的发展也较为明显,本文主要以长三角15个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贸易分工进行了测度,其主要体现在行业地方化系数、地方专业化系数、商品重叠系数及区域分工系数,根据这些系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长三角地区普遍存在行业地方化及地方专业化提升,然而城市专业化系数明显较低,尤其是对于贸易量大的地区,这与贸易和生产相分离有直接的关系。另外,行业地方化水平普遍较低,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为生产工序的空间分割所造成的,其主要针对技术密集型行业来说的。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与该地区产业内产品分工进一步深化有直接的关系,从而使得贸易商品结构几乎达到一致。  相似文献   

16.
在安徽整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阜阳在产业基础弱、配套能力差、投资环境不优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既有优势,提升弱势,抓住发展新机遇,立足新定位,筑牢产业基础,探讨做好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阜阳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跨越式发展路径和策略,为奋力建设实力阜阳、大美阜阳,打造带动皖北、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产业转移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入手,分析了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趋势和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制约因素,提出了苏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8.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璐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2):68-69
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地区的衰退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进行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欠发达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能够实现区域合作"双赢"。  相似文献   

19.
夏明 《市场周刊》2008,(12):30-31
近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中国政府网上正式公布。《指导意见》明确,长三角地区应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是在深刻理解产业结构转变趋势和长三角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布局。长三角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己日渐清晰,问题在于如何实现产业结构“从此岸到彼岸”的演化,而这种演化会导致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优化方式和宅间布局呈现出新态势。  相似文献   

20.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与长三角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河南省,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通过区位商和产业动态聚集指数加以衡量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应从长三角地区选择承接12种重点产业。河南省应针对目前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高新技术项目少、引资规模偏小、产业发展的配套条件不足等问题,大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形成吸引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核心集聚区,坚持"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大力引进产业龙头项目和骨干企业,全力推进河南产业园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