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亚光  沈博 《财经研究》2021,47(1):109-123
由于中西社会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的时空错位,近代中国无法直接移植西方经济思想与实践,为此近代中国经济学人展开了漫长的经济学中国化探索.文章按照时间线索,以近代中国新旧学术体系的嬗变和经济学研究主体的转变为依据,结合科学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双重因素,将近代中国经济学探索与转型划分为格义、分野与自立三个阶段:"格义"对应着初始阶段,即传教士与传统知识分子以中国传统知识体系重述和移植西方的经济思想与实践;"分野"对应着发展阶段,即时人对经济学的新认识与探索主体的新转变为近代中国经济学从传统知识体系的"格义"版本转向现代学术话语的科学版本奠定了基础;"自立"对应着深化阶段,即新知识分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力,推动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并在本土研究与应用中逐渐形成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自立诉求.研究显示:(1)经济学中国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逻辑主线,科学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内外因素所带来的中西学术合流与分化是近代中国经济学探索的内在张力;(2)经济学中国化的深入开展道明"中国经济学"的缘由,"中国经济学"的探讨标志着近代中国经济学探索的深化,二者构成近代中国经济学的演化全景;(3)"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是科学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实现有赖于学界在充分吸收古今中外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发掘中西发展时空错位的后发优势,直面时代共同话题,归纳提炼系统性的新理论,实现中国与经济学的互相成就.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季刊)》2002,(3):999-1004
2002年3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万众楼举行了"《经济学季刊》新闻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学学术规范座谈会"。下面是座谈会的会议纪要。邓正来:学术规范问题我是"始作俑者"。十年前办《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就是关于学术规范化和本土化的问题。但是那场讨论并没有把学术规范问题更深入地推进。我最近应天则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学的“问题”来源于“人”,又回落于“人”,其在本质内涵上指向“人”的思想行为和全面发展。因此,应在主体维度上坚持人本导向,在时间维度上强调现实关怀,在空间维度上凸显本土特色。根据对人的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关注层级,“问题”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目标性“问题”,主要关注和回答人的终极需求;第二层次是中介性“问题”,主要关注和回答通过什么关键渠道或中介节点来达到终极目标;第三层次是工具性“问题”,主要关注和回答运用什么工具或策略来影响中介节点并最终使终极需求得以有效满足。根据逻辑出场顺序,“问题”又可以分为前向性“问题”、同向性“问题”和后向性“问题”。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中,应着重关注如何总结“中国经验”、如何解决“中国问题”和如何走好“中国道路”三大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季刊)》2002,(4):999-1004
2002年3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万众楼举行了《经济学季刊》新闻发布会暨中国经济学学术规范座谈会.下面是座谈会的会议纪要.邓正来:学术规范问题我是始作俑者.十年前办《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就是关于学术规范化和本土化的问题.但是那场讨论并没有把学术规范问题更深入地推进.我最近应天则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马克思从整体结构上研究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经历了五篇计划——六册计划——四卷体系逐步的推移过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要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和中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着严格区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包括中国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学说和逻辑体系构筑本身,也是长期的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学术上的强国也是主导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强国,主流经济学的演变,说到底是服从于学术强国的国家利益变化的,因为经济学理论是解释现实、指导实践的工具。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将推动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变革,这是艰巨的历史使命。中国经济学可能有两大趋势:社会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分离;理论分为"工具性层面"和"规律性层面",前者重在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后者则为人类认识客观规律作出贡献。新一代研究者只有冲破名利的诱迫、体制的局限与文化的缺陷,方能解开认识的枷锁,构建出名副其实的"中国经济学",并在实践中指导"中国模式"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田国强 《财经研究》2016,(10):35-49
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冠”,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在中国“双一流”建设中,尤其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现实指导。文章首先分析了世界一流经济学科建设之于“双一流”战略导向的契合度,然后探讨了中国的世界一流经济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难点及其突破点,进而阐述了中国可从哪些方面为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研究认为,打造中国的世界一流经济学科需要按照国际同行学术标准进行评价,所研究的问题(包括中国问题)应该是国际同行关注的问题,从而需要从完善学科分类评价体系、加强原创性研究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等方面加以突破。与此同时,针对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研究指出,对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禀赋和现代价值的挖掘、具有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研究创新以及基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实践的理论提炼升华,是中国经济学界可以且应该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孙立冰质疑洪永淼学术观点提出的核心议题,回应了什么才是正确的中国经济学现代化发展道路。文章主要围绕五个方面的论题,指出孙立冰文章存在的理论逻辑问题:一是混淆了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二是无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科的创新发展与理论贡献,三是否定市场经济一般原理的存在性,四是对经济学话语体系作了简单化的粗暴区分,五是将"国际语言"等同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话语"。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大解放才能促进开放大发展,封闭主义必然成为中国向现代化之路迈进的障碍,成为中国经济学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9.
王玉  程霖 《财经研究》2022,(2):4-17
当前,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确定一个整体框架,而且要在各分支学科都构建起"有血有肉"的内容。在土地经济学领域,成立于1933年的地政学派,是集土地问题研究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对近代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考察地政学派的思想渊源、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研究发现:(1)该学派的土地经济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土地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对西方土地学说的采择与变通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孙中山的土地纲领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套思想学术体系;(2)该学派对中国土地经济学进行了学科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涵盖平均地权理论、土地金融理论、土地现代治理理论等理论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改革政策设计方案;(3)该学派在土地经济学的继承、借鉴和构建过程中形成了"古今互动""中西贯通""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征,对于当前中国土地经济学乃至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生态经济研究若干问题的初步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生态经济研究若干问题的初步思索李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对于关注生态经济问题的人士来说,1992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在国际上,各国首脑云集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共商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计划,实现了由拟定环境宣言到制订行动计划的转折;在国内,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择,吹响了彻底摈弃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号角。新的国际与国内形势为生态经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会,也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如果说新形势的基本特征就是从务虚走向务实,那么从务实的角度对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整体水平、生态经济学的走向和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就显得比任何时候更为迫切、更为重要。1如何评价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中国,有组织的生态经济学研究已有1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多年的探索,在基本概念的定义和理论框架的构造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宣传、普及生态与经济必须协调发展的思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大量生态经济学论著的问世,研究重点由保护生态平衡转向维系持续发展,整个民族的生态与环境意识的明显提高,就是反映这些成绩和进步的明显例证。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生态经济学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  相似文献   

11.
林毅夫     
《经济》2005,(6):11-11
林毅夫,《经济》杂志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不者。  相似文献   

12.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被学术界公认为我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项,它的设立和颁发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学人在经济学研究中所取得成绩的肯定,同时也对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及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13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回顾和总结,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法经济学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热"传入我国。一批中青年经济学和法学学者,在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深入研究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尝试分析中国的法律实务,大力普及法经济学基本知识,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中国法经济学研究的学术团队业已形成,研究机构和理论阵地初具规模,研究方法臻于规范,学术活动日趋活跃。中国法经济学本地化研究热潮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动态》2012,(5):161
为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推出更多经济学研究的精品力作,推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建设,刘诗白奖励基金会决定设立"刘诗白经济学奖",面向社会开展申报评审工作。"刘诗白经济学奖"评奖成果对象范围是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发表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面向实际、对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有较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并获得较好社会反响的经济学研究成果,涉及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  相似文献   

15.
有没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并取得话语指导权的经济学体系是衡量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指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尤其是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方法是从"破"中耸立出来的,建立科学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只能以完整的关于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的学说为指导。国外对此学说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十大新进展,总体思路是"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同时此学说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经济学体系框架的若干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推出更多经济学研究的精品力作,推进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建设,刘诗白奖励基金会决定设立"刘诗白经济学奖",面向社会开展申报评审工作。"刘诗白经济学奖"评奖成果对象范围是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发表的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面向实际、对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有较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纵观经济学在中国的历史变迁, 理论创新才是中国经济学的灵魂, 实现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 必须解决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国际化和规范化问题。本文认为, 中国经济学研究应从本土问题着手, 而其走向国际化的突破口在于将中国制度分析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 重构发展经济学。同时中国经济学要求建立一个良性的理论创新、接受、修正、摒弃的规范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和重庆工商大学共同主办的2004年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16-18日在重庆工商大学隆重召开。参会代表就西部大开发、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9.
《经济研究》2012,(5):160
<正>当前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系列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中国劳动经济学》(China Labor Economics)致力于打造国内劳动经济学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出版物,鼓励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提倡学术批评和争鸣,旨在为中国的劳动经济领域的研究学者搭建一个求索创新、激荡睿智、才情济世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西方教育经济学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1960年西奥多·舒尔茨(T.W.Schultz)在美国经济学会的会长演讲《人力资本投资》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开端。在这次演讲中,舒尔茨强调教育的经济收益以及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经济学产生之初,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其初期的研究范围相对狭窄,有关教育的经济价值问题没有进一步深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都对它的学术价值产生怀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该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