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安全保障,在失去土地后,农民不但失去了心中的“神”,生活安全也受到威胁。资本下乡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但未必能够实现农村与农民收入的现代化。“以权抗争”的出现,表明农民的对土地权利有着清晰的认识,以及土地对他们的重要性。在这起上访事件中,农民不但借助新的博弈方式,也形成新的聚合因素,那就是土地权利。城乡分化加剧,城市化的步伐也在加快,资本下乡能否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还是个未知数。但现行土地制度如何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也却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地流转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是推动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当前土地仍然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生老病死的保障.在国家大力推动土地流转的形势下,必然有一大部分农民失去土地,而这部分农民何去何从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研究土地流转的意愿对更好地顺利完成流转工作、促进城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土地收益状况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土地财产权的保护和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民工及其家属如何进城落户,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处理好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学术界研究的甚少,没能从整体上研究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在深入分析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土地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目前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及其交易制度,并进一步研究如何保护和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争取对国家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个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促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考虑到进城落户后生活压力增大以及会失去在农村生活的各种优惠政策而不愿意进城落户.深入分析农民不愿进城落户的深层次原因,破解阻碍农民进城落户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农民由在城镇落脚变为到城镇落户,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6,(9)
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依靠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前正在进行的土地确权工作能够使农民与土地建立更密切的长期稳定的关系,实现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同时,土地确权工作也是实现土地流转合法有序进行的必要步骤。文章从左权县芹泉镇确权背景下,从村镇层面了解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剖析了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对今后的农村土地工作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其就业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城郊失土农民就业的路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民市民化、就业非农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扩张,把周围城郊农村农民大量融入到城市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之中,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但是,城市化同时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郊区农用土地被大量征用,城郊农民因城市化失去土地这一赖以生存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条件。尽管随着城市化和城市的扩张,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但由于郊区农民特殊的经济、地理和社会背景,许多失土农民未必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据农业部和劳动保障部等有关部门的估计,2002年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人,预计“十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还将以每年1000万人的规模转向城镇或非农产业。有学者指出,20世纪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主要焦点,是将计划体制下的低效劳动力和无效劳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今 ,农村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高楼、市场、工厂在农村拔地而起 ,鳞次栉比。“洗脚上路”的农民 ,走上了“挺进城市”的道路。农民进城了 ,相应的问题也出来了。一方面 ,在不少地方 ,农民进城后并没有马上找到致富“金钥匙” ,物质生活并无大的起色。原因是 ,搞一产少了土地 ,搞二产缺乏资金 ,搞三产没有技术和胆量。原指望进城“掏金” ,没想到“住进了高楼烦恼更多”。另一方面 ,一些农民虽然走上了富路 ,可精神上却很空虚 ,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仍保留着传统农业的深深烙印。有的农民利用土地、房产、红利致富后 ,逐渐失去了当初吃苦耐劳…  相似文献   

10.
滇人 《经济改革》2009,(1):22-24
众所周知,经过二、三十年的农民进城运动,中国农民对城市的依赖已经远非从前可比,农民的命运早己和城市紧密相连。在农业生产收入无法保证,农村人均土地并不富足的背景下,出门打工仍然是很多农村人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渐进式改革所带来的矛盾开始凸显。城市扩张对于农村土地的占用致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且由于不合理的征地制度未得到合理、有效的补偿,大量进城农民工由于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而成为"弱势群体",而以土地保障功能为主的均分的农地制度安排使他们很难切断与农村土地的关系,只能采取"离乡不放土、迁移不迁居"的迁移模式。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但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农业资源(土地、劳动力等)转移与农民权益保护的冲突,它反映出我国现行的城乡分割的农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城市化快速、协调发展的要求,农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惠英 《江南论坛》2008,(11):16-17
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工作、生活的生存基础。在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农民就业、生活、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之前,土地是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和家庭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因此,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进一步成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种地无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反思得出两点认识: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只是科学技术问题,也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相联系。二是已经历的几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标设定单一化,没有从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发展现代农业相统一的要求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与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关系;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与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关系;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与农民在生产中主体地位的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解决好两大问题: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调动农民积极性;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为规模经营提供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4.
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往农民在县域定居多归因于户籍制度和生活成本等因素,但却难以解释在户籍制度松动和经济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就近进城的基本趋势。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村社中,农民将土地视为“命根子”,地权稳定性成为农民行为决策的重要准则。因此,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民进城路径选择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民就近进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确权产生的财产功能效应和生产功能效应分别给农民带来了“离乡非农就业”“留乡守土务农”两种激励导向,而就近进城则成为农民选择的兼容性策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更能促进东中部地区农民和家庭女性劳动力占比低的农民选择就近进城。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在农地确权情况下,农民农业兼业的意愿增强,从而促进其就近进城。笔者认为,农民进城路径选择隐含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含义,这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以县域经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李妍 《经济师》2012,7(3):21-23
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低、范围窄,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且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根据"特别牺牲说",在征地中应当确立按照"所有权人所失去的,而不是征收者所得到的"作为补偿原则。在我国特定的土地制度下,农村土地的市场价值不是征地中"所有权人所失去的",因而不应成为补偿的标准。农民在拥有土地时享受到的利益才是土地被征收后"失去的"内容。因此,需要正确评估失地农民的利益损失,按照农民在征地中"所失去的"为依据制定补偿标准和范围,才是保护农民利益的适合国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由于国家1983年出台的土地承包政策与1998年出台的新一轮土地承包政策不连贯,导致一部分农民可能一生得不到赖以生存的土地;前些年土地收益不好,还要交各种税费,致使一部分人弃地进城打工,2004年以后,由于国家出台了"两免三补"政策,受土地补贴效益的驱使,这部分人双重新回来要地;  相似文献   

17.
农民进城务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作好政策宣传、制度建设等基础工作,是切实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人口数量的庞大约有9亿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67.8%,农民问题解决的好坏,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农村劳动者和进城务工者约有4.9亿,解决好农民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提。转变视角分析农民问题的来源和状况,有效的推进农民进步和发展,加快速度实现农民的小康生活。  相似文献   

19.
农民转型要从人力基础、产业形态及空间形态三方面共同作用,以改变我国农民贫弱散的面貌。当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存在三大悖论,形成工业化升级与农民转型要求之间的矛盾体:就业优先与产业升级排斥劳动、城镇化吸纳农民进城但同时存在驱赶效应、土地制度的牵绊与农民转移的流动性。以上矛盾制约了农民转型,但同时也是农民转型的突破口。只有化解这一矛盾,才能实现农民顺利转型。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要让相对落后的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赶上来,站到与城镇同一发展平台上,才能有条件实现融合发展。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推进全面现代化建设的优先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必须打破现有城乡二元结构框架,建立农业现代化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配置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优先供给机制、城乡社会保障融合机制、土地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农民市民化公共成本分担机制六大机制,实现土地市场和进城落户限制"两个放开",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