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劝劝阿Q     
劝劝阿Q□鲁民不知怎的想起这个题目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为什么要劝他?那阿Q是你劝的主吗?”然而思来想去,总觉得不说上几句心里不痛快。况且有话不说闷在心里或是再在背后议论他人短长,也算不得正人君子。因此,拼上得罪人,也要说上几句。其实,想劝阿Q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自从第三个和尚来了以后,寺庙里就面临着没水喝的新问题。这时,上级给了三个和尚一个下岗名额,剩下的两个抬水喝一可是,让谁下岗呢?最早来的和尚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资格老,寺庙又是他一手建起来的;第二个和尚中专毕业,获过全国武术比赛大奖:第三个和尚大学毕业,尽管目前没有成绩,但在提倡年轻化、知识化的今天,他是最合格的。第一个和尚想:“多年来,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第二个和尚想:“他们两个人,一个没文化,一个没经验,最好一起下岗。”第三个和尚想:“庙里每天来朝拜的人不少,如果到山下搞些植香、蜡烛、供果…  相似文献   

3.
《英才》2014,(1):12-12
阿大阿二同胞兄弟,可惜阿二生来即盲。阿大总想与他分享所有快乐。第一次喝牛奶,阿大便跑过去告诉阿二:“这是世界上最好喝的东西。”阿二问:“为什么?”阿大说:“它是白色的。”阿二不懂白色,阿大便找了只白鸽让他摸。阿二摸后说:“原来白色是软软的。”阿大急了:“白色和软没关系。”阿二又摸,大叫:“我知道了,白色是弯曲的,还会啄人。”真相对于无法接受它的人来讲,永远是弯曲不直的。被误解可能是表达有误,也可能是表白的对象有误。  相似文献   

4.
有一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今,这个观点过时了。现在的观点是“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相似文献   

5.
现在有的官员最时兴讲的一句话是:“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特别在做了一件自以为颇得民心的事情之后尤其爱讲。究竟得不得民心,怕就怕凭的只是官员的自我感觉,尤其在一门心思追求政绩而又踏不下心来的时候。有些话该由谁来讲,需要“资格”,并非“和尚动得,我也动得”。腰缠万贯者才有资格说“钱无所谓”;若是穷光蛋一个,也说“钱无所谓”,谁信呢。诸如“做名人难哪”、“这官儿不好当啊”、“吃饭简直是一种负担啦”等等皆属此类。这不单是一种矫情,更是一种炫耀。衣食无忧,则容易怠惰;有优势依傍,则容易蛮…  相似文献   

6.
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座山,山上有两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住在南山上,一个住在北山上。两山间的山谷中,有一条小溪。每天早晨两个和尚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小溪边挑水,久而久之这也成为他们每天固定的交往时间。见面时相互问候一下,交谈一会,因此他们也成了好朋友。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三年。有一天北山上的和尚来挑水,却没见到南山上的和尚。于是他就等了一会,可还没见他来,心想他大概有事耽搁了,也没在意就回去了。哪知道,以后一连数日也没见南山上的和尚下来挑水。北山上的和尚有点着急了。“他是不是生病了,我得去看看他”。  相似文献   

7.
笑口常开     
不反对一天晚上,美国总统林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上床休息。忽然有人求见,原来是个惯于钻营的人告诉他,有一位关税主管刚刚去世,这人问林肯是否能让他来取代。林肯回答说:“如果殡仪馆没有意见,我当然不反对。秃字一个秀才遇见一个和尚,秀才想出和尚的丑,便问和尚:“师傅,秃驴的‘秃’字怎么写?”和尚说:“就是秀才的‘秀’字,屁股略为弯弯掉转就是了。”学过节要过“逾越节”了,一对新婚夫妇不懂繁琐的节日礼仪,于是丈夫叫妻子去偷看邻居铁匠家是怎么过的。妻子走近窗口,看到铁匠正用煤铲打老婆呢。妻子回家后,丈夫问她看到…  相似文献   

8.
和尚应考     
和尚应考从前有一个和尚,羡慕读书人中进士、中举人、中秀才,决定去考场一试。第一场口试对联,主考官出上联:“孔圣人三千弟子下场上。”和尚忙答道:“如来佛五百罗汉上西天。”主考官又出联:“子曰,克己复礼。”和尚略加思索答道:“佛道;回头是岸。”考官一听火...  相似文献   

9.
故事一:有一个人在路上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喝,他看到远处的浓雾,以为是水,却又不是。后来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河水滔滔不绝地流着,而且很清澈。然而,这个人却只是呆呆地望着,并不去喝水。别人感到很奇怪,就问道:“你口渴找水喝,现在找到了,为什么又不喝呢?”这个人的回答非常奇特,他说:“你喝得完这么多的水吗?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然喝不完,所以我就不去喝。”  相似文献   

10.
找到自己     
《英才》2009,(2):10
大宋宣和年间,皇帝厌僧喜道,下诏天下僧尼都要转成道士道姑,不服从者要被问罪。这日,一差人押一不肯悔改的和尚到了驿站。趁差人酒足饭饱之际,和尚趁机自开枷锁跑了,临走时,他剃了差人的头发。差人酒醒,不见和尚,心惊,四处寻找,忽见水波之中,自己闪亮的光头。他大叫:“和尚在此,我在哪里?”  相似文献   

11.
在封建时代,有的暴发户为了光宗耀祖,捐钱买一个“监生”、“贡生”的称号,显得自己也是书香门第。在西欧的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也有新兴的资产阶级捐钱买一个“子爵”的称号,把自己列入贵族之流。这种行为就像阿Q声称自己也姓赵一样。阿Q告诉别人“今天早上赵太爷跟我说话了”。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走开!”。深圳地产界的阿Q也很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和尚”新一族,他们披袈裟,敲木鱼,嘴上念念有词,整天奔波于乡间农户,念经、做法事,有一副“和尚”的样子,但他们并非志在佛门,潜心修行,而是要吃喝,索钱财,一年收入少则七八千元,多则上万元,成了披着袈裟的“光头”富户。这类富户,大致出于三种“和尚”:一是一本经书的世家“和尚”。这类“和尚”既没到寺院“入门”拜师,更未到佛学院“深造”,仅凭一本经书和自己的小聪明,专靠念经、做法事赚钱,并自称为“和尚”世家,以致远近闻名,谁家有人去世了非请他不可。二是半路“出家”的搭台“和…  相似文献   

13.
误密 《东南置业》2002,(2):14-16
按林总提供的地址,我叩动一扇油漆剥落的门。因为电话总挂不通,也就摸不准门后有没有反应。门开了,蓬乱的头发、缭乱的居屋、零乱的书桌……一一进入视线。这就是李。寒喧几句我就直奔主题。“客观地说,你觉得梅海园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忧郁”。“忧郁?”我差一点叫起来。从来没听说有人这样评价一个高尚住宅小区的。他翻开楼书给我看:“喏,这里也有你写的,我只看到精致、优雅,哪有什么‘忧郁’啊!”扉页一联:“以科学家的精心加工梅海园的点点滴滴/以艺术家的柔情雕琢梅海园的丝丝缕缕”;底页一联:“拥日拥月拥四季梅香/享静享绿享永久湖景”。“其他内容都是广告公司做的。”李说,“制作楼书时我去了广州,不在这儿”。“你是说广告公司做得不好”?李的解释让我大吃一惊,我把他滔滔不绝的议论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你说的也对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与小沙弥呆在房中,门外有甲乙二和尚在争论一个问题,执着不休。一会儿甲和尚气冲冲地跑进来,对老和尚说:“师傅,我说这个道理是这样的……,可乙却说我说的不对,您看我说的对还是不对?”老和尚说:“你说的对!”甲和尚高兴地出去了。  相似文献   

15.
开心一页──幽默与漫画魂上西天某人请3个和尚为刚逝世的父亲诵经。和尚索价一千块,他认为太贵了,说道:"打个八折吧。"和尚同意了,于是开始念经:"请魂上东天,上东天。"不对呀,某人指出极乐世界在西天,应该上西天才是。和尚答道:"上西天得一千块才行,八百...  相似文献   

16.
由于沙尘和沙尘暴的频繁光顾,历代文人自然也少不了对其进行咏叹。较早言及风沙的诗文,当属战国时宋玉所作的《风赋》。其言“大王之风”:“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蹙足伐木,梢杀林莽。”言“庶人之风”:“……冲孔袭门,动沙蜾,吹死灰,骇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所言前者即为大风沙,后言者即为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17.
两千多年前,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面临“舍”与“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一个关于和尚“吃水”的寓言家喻户晓,常常引导我们走入误区 一个单位、一个企业效益不好,甚至连工资、奖全也发不出,不在其他方面找原因,而是简单地归罪于“和尚”多了,于是减员、下岗。一个单位、企业的人员少了,效益就真的上去了,工资、奖金也可以发下去了吗?  相似文献   

19.
都是我的错     
山上有两间寺庙:甲庙里和尚时常吵架,彼此敌视,气氛紧张;乙庙里和尚却一团和气,笑脸迎人,心情愉快。甲庙住持对此感到不解,便前来请教乙庙小和尚:“你们为什么能让庙里保持一种愉快的气氛呢?”“那是因为我们常做错事。”小和尚回答,但住持仍感到疑惑不解。  相似文献   

20.
王蒙 《秘书工作》2013,(10):38-38
有一种理论也极有趣,就是说自己老了,没法学了。一位比我年轻得多的还不足40岁的作家见我也能不无结巴地与说英语的同行用英语瞎白话一气,便叹息道:“老王你的战略部署是正确的,应该学习英语!”我说:“太好了,快快学吧。”他回答:“我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