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而文化遗产保护的灵魂——原真性便成为保护开发中的核心问题。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强调旅游主体体验真实性和旅游客体原真性互为建构,与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相契合。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通过对卦台山伏羲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探讨卦台山伏羲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  相似文献   

2.
文化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但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诸多困境,以安徽池州为例,非遗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着规划与资源整合相脱节、资源与品牌构建不协调、利用与创意发展不适应等困境,强化资源整合、注重品牌运营、坚持创意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开发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3.
陈炜  陈能幸 《改革与战略》2008,24(3):97-100
文章引入世界遗产保护本真性理论,通过以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为例,提出了要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其思路。希望通过对这一具体研究对象的剖析,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嘹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以此为鉴,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若干思路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乐在体验民俗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尤为关键。文章选取辽宁省西安镇为研究对象,结合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现状,分析出政府支持资金短缺、传承机制不够完善、开发形式缺乏创新等发展困境,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实景舞台剧、旅游商品等开发对策,以期在乡村旅游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活态传承,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人们视野后,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的角度也逐渐多样化。从长远发展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仅只停留在保护上,更应将保护和开发结合起来,发展活态化保护和生产性保护等。本文以宁波骨木镶嵌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发展历程和传承现状,进而探讨镶嵌类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龙烟铁矿公司创建于1919年3月29日,迄今已有96年的历史,它孕育了今天的首钢和宣钢,是新中国矿山冶金人才的摇篮。目前,以国家矿山公园为主要形式的矿山工业旅游在国内旅游发达地区逐步兴起,但在张家口市矿山工业旅游几乎还是空白。位于张家口市庞家堡镇的龙烟铁矿旧矿遗址保存形态完好,具备了开展矿业遗址工业旅游的优势条件,文章基于龙烟铁矿矿业遗址现状,将对其开发工业旅游的模式与产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宋云飞 《特区经济》2011,(8):134-136
城市文化的冲击和扩张,让以原生态形式表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冲击。本文在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周慧  林宇 《开发研究》2020,(2):95-100
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山东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存在体育申遗导致的文化保护不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等级化、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失衡以及传承主体青黄不接等诸多问题,鉴于此,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治保障、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以及扩大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两种发展趋势和动态循环,分别是加强型动态循环和抑制型动态循环.这两种循环类型并不会单独运行,现实中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是并存的,我们不能单纯研究其积极有效的一面而导致过分乐观,也不能只看到其消极影响而导致过分的排斥.  相似文献   

10.
赫哲族是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赫哲地区有发展特色旅游业得天独厚的地缘位置。赫哲人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却有濒临消亡的趋势。如何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开发给赫哲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足够的发展空间,让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控能力发挥作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旅游开发中得到升华,达到保护与开发共羸。  相似文献   

11.
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城市改建与旅游资源开发中历史地段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对历史地段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在改造利用中求得更好地保护。  相似文献   

12.
唐蕾  章牧 《特区经济》2011,(3):155-156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较为常见,而民俗旅游已经是国内较为成熟的旅游产品。通过分析两者之间差异,认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借助旅游开发方式促进其活态保护,并以广州沙湾飘色为对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开发与保护互动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14.
黄春 《魅力中国》2014,(27):8-9
中国是世界作物四大起源区域之一。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有文化多样性的自身特点,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条件。找到促进生态改善与社区发展的开发模式,这是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行性的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渤海国遗址是牡丹江市以及黑龙江省旅游的珍贵文化资源,充分开发渤海国遗址资源十分迫切。但迄今为止相关研究数量不多。该遗址旅游的SWOT分析表明:优势在于其原生性,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劣势在于历史遗存少,知名度低。要通过市场化运作,保护性开发;增强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区域联动发展等开发策略,推动渤海国遗址旅游开发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保护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考虑其优势及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延续城市记忆的文化空间。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视角审视文化遗产的空间开发、设计和改造过程,探寻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开发模式,有助于缓解文化遗产管理和文化遗产开发之间的矛盾。该文以南京民国文化遗产为例,从文化空间生产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基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间生产、基于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生产和基于创意设计的文化空间生产,并提出与之相应的动态耦合开发模式、双边市场推动模式和J型成长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从大遗址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其功能和价值,挖掘了燕赵遗址体系的独到艺术价值和文化优势,提出适合国内文化遗产保护行情的大遗址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9.
秦春林 《特区经济》2006,213(10):247-249
随着文化旅游市场需求的增加,古镇已成为了重要的旅游集散地,但在古镇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的弊端,景观生态学的引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以2005年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的广西兴安镇秦城水街的开发为例,从项目开发的思路、原则到具体的文化景观单元的开发等方面,对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