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宗盛 《魅力中国》2013,(20):272-272
摘要:诈骗罪、盗窃罪作为常见多发性侵犯财产类犯罪,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这二种罪名在主体、客体、主观方面都相同.客观方面虽然在通常状况下不难区分,但在一些非典型案件中,常常存在交叉重叠,较难以辨别。本文拟通过详细阐述诈骗罪、盗窃罪构成要件,分析说明二罪的不同点,以期为实务中准确定性处理类似争议案件,提供些许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曾照雷  王伟 《魅力中国》2011,(5):152-152
我国刑法第193条规定了贷款诈骗罪。该罪设立之初对打击贷款诈骗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刑法对该罪规定的疏漏之处日益暴露出来。司法实务中出现的新的贷款诈骗行为越来越多,尤其是贷款诈骗罪的竞合犯罪给司法部门认定这类行为造成了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刑法》中,信用卡诈骗罪归属于金融诈骗罪,而诈骗罪归属于侵犯财产罪一章,诈骗罪和信用卡诈骗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二罪的主要区别即表现在所侵害的犯罪客体不同。信用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贷记卡,也就是不必在账户上预先存款就可透支消费,之后在银行规定的期限内还款即可,因此,信用卡诈骗罪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既对国家有关的金融票证管理制度,具体来讲是信用卡的管理制度造成侵害,同时也给银行以及信用卡的相关关系人的公私财物所有权产生损害。  相似文献   

4.
刘亮 《魅力中国》2012,(32):79-79
在我国《刑法修正隶(六)》未颁布之前,对于经济类的犯罪中,对滥用银行贷款的惩治只有《刑法》第一百七十五务的高利转贷罪以及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贷款诈骗罪,显然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势、经济犯罪问题的日益突出的状况,以及现实的复杂的经济生活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国在2006颁布了《刑法修正寨(六)》,增设了骗取贷款罪来完善对经济类犯罪的立法。因而,对高利转贷罪、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之间关系的辨析就显得必要了。本文,笔者以其犯罪的构成,即主体,客体,主、客观方面为基点来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司法实践的适用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万李 《魅力中国》2014,(25):287-287
虽然我国刑法界对合同诈骗罪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条文并未对合同诈骗罪的一些问题予以解答。本文首先厘定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然后对合同诈骗罪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信用卡诈骗是伴随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而滋生的一种犯罪且日益严重,因此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中,信用卡诈骗罪都是重点研究对象.以刑法规定为基本出发点,试从更深程度分析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和司法认定,并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进行简单总结和梳理.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分则将各种具体犯罪分为十大类,每一大类下又以不同的标准区分为许多小类或按一定标准排列,形成一个分门别类的有序体系,但是相信不少学习刑法的人或者司法工作者对分则中一些字面上有混淆的罪名常常难以区分。本文以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金融凭证诈骗罪、票据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和信用卡诈骗罪为论述对象,结合平时学习中的分析和领悟,对这几个罪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总结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马龙仙  黄琳江 《特区经济》2013,(10):155-157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作为一种新型的受贿犯罪,在我国《刑法修正案(七)》的新增法条中已经对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立法同时也是预防和惩治国内腐败的现实需要,这一受贿犯罪设立了我国刑法对权钱交易行为的惩治盲区。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还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该罪的犯罪对象和犯罪数额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发展形式也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转变。但是多样化的经济发展形式使得一些群体和个人的集资过程更加复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集资活动非法敛财,严重侵害别人的合法权益。集资诈骗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欺骗的手段获得他人的资金,进而骗取钱款的行为,由于非法集资诈骗过程相对复杂,对其罪证进行认证的过程有一定的困难性,如何认定集资诈骗成为司法部门最应该考虑的问题。集资诈骗行为严重扰乱了我国的经融市场,破坏社会和谐,危害了人们的财产安全,所以对集资诈骗罪进行司法认定,打击相关犯罪行为,保护人们的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就集资诈骗罪司法认定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集资诈骗罪的行为特征,以及集资诈骗罪与非罪的区别,并提出对集资诈骗罪进行司法认定的方法,为集资诈骗罪的司法认定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宁宁 《魅力中国》2014,(12):322-323
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了交通肇事罪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处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但并有将肇事后逃逸行为罪名化。最高人民法院针对此问题进行了解释,也没有达到统一分歧的效果,使司法实践中准确认定惩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有必要将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在刑法条文中犯罪化,制定独立罪名。  相似文献   

11.
李西平 《魅力中国》2010,(32):119-119
近年来,我国查处的领导干部受贿犯罪中。领导干部身边的如配偶、子女和情人等参与犯罪的现象屡有发生。以往的司法实践中,针对此种现象,基于缺少对上述“身边人”进行专门规制的法律条文,司法工作人员往往引用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并结合刑法分则受贿罪的规定以受贿罪的共犯加以惩治。弊端在于,由于受贿罪属于身份犯罪,依照共同犯罪法理,无身份者需加工于有身份者,方才构成身份犯罪。换言之,若有身份者并非身份犯罪的正犯,无身份者断无构成身份犯罪之余地。现实中,有时领导干部的“身边人”利用领导的权威收受贿赂,但领导本人并不知情。此种情形,不能适用共同犯罪之规定,形成了惩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网络游戏的迅猛发展,虚拟财产的纠纷不断出现。由于现行立法不足,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定位以及应不应该给其以法律上的保护,在学界存在着争论。本文通过分析虚拟财产的定义、特点以及法律定位,认为虚拟财产具有我国《刑法》规定的“公私财物”的性质,可以作为犯罪对象,并进一步阐明对虚拟财产进行刑法保护的途径和确定“虚拟财产”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盗窃罪与诈骗罪作为侵犯财产类案件,两者的犯罪主体均为-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要件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客体上表现为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二者所不同的是客观方面存在差异,主要区别在于犯罪手段已即获取财产的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14.
洗钱作为一种严重的犯罪,不仅妨害正常的司法秩序,而且损害金融管理秩序,甚至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我国《刑法》第191条洗钱罪和第312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都是关于洗钱犯罪的规定,两罪在法条内容上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两罪在侵犯法益、犯罪对象、行为方式、主观目的等方面有实质性的区别。明确两罪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刑法规制始于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纳入贪污贿赂罪一章,在第395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人,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职务经济犯罪的漏洞,该罪的精髓"占有不能说明来源的巨额财产的事实即可作为法律上定罪的依据",为司法机关打击国家工作人员日益隐蔽的腐败行为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吉仁同 《魅力中国》2014,(3):350-350
《刑法修正案(八)》生效以来,有关醉驾入刑的话题一直争论不休,同时困扰着我国刑事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其中就包括如何理解我国刑法13条中“但书”条款对危险驾驶罪的适用问题。本文将以此为焦点,力求能够阐述出我国刑法13条“但书”规定在危险驾驶罪中所具有的正确指引机能。  相似文献   

17.
正当程序不仅是审判程序问题,而且已经成为一种防范公权机关对私人财产不合理干涉的保障。我国宪法内含正当程序原则的精神。应当用正当程序原则指导立法、执法、司法,并完善正当程序审查判断机制,防止公共权力对私有财产的侵犯,使公民财产权这项宪法权利真正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8.
李益明 《魅力中国》2009,(36):198-199
关于我国现行刑法对"侵犯商业秘密罪"主观方面的规定存在不足之处,造成在认定该罪时产生分歧。其主要分歧在于:第一,侵犯商业秘密罪是否应该包括过失犯罪的情形。第二,侵犯商业秘密罪是否应该规定为目的犯。笔者在此将针对这两点问题结合法理和实际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立法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9.
现行刑法中关于侵犯著作权罪的规定直接来源于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在司法实践中有许多认定中的疑难之处,需要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刑法二百一十七条表现出滞后性.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著作权法>后,刑法与著作权法之间也出现了不能衔接的情况,这种情况如何解决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陈宇 《中国经贸》2008,(24):59-59
金融犯罪并非一个法定概念,我国刑法中设计金融的犯罪集中表现为刑法分则第四章第四节、第五节规定的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和金融诈骗罪。金融犯罪概念本身没有统一的界定,就是以“金融犯罪”概括我国刑法中有关金融的犯罪是否科学也受到质疑。有的论者称它为“危害金融罪”,也有的称为“扰乱金融秩序罪”等说法。本文采用通说,以“金融犯罪”作为有关金融的犯罪的类罪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