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认识上升到素质教育高度,隐性课程因其特殊的教育功能备受重视。创业教育隐性课程应遵循整体化、校本化、人本化、动态化的原则进行开发,着力营造"视觉场"、"知识场"、"活动场"、"人际场"等,构建体系完整的创业教育隐性课程,提高隐性课程开发和利用实效。  相似文献   

2.
STS课程模式是一种以科学教育为主,并将技术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整合在一起的课程模式,是一种综合课程的开发模式,通常采用专题课的教学方法.这对于高校"两课"专题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高校已经在尝试"两课"专题教学方法,实践中的"两课"专题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专题课教师如何在课程开发中体现"两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为一体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在归纳STS课程模式六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借鉴提出了强调动态过程、非线性课程结构、自组织性、综合理念等六个方面的对策,希望能够对高校"两课"专题教学提供有价值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财贸素养教育课程化是以课程开发的方式将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职业素养教育品牌--财贸素养教育进行标准化、校本化的过程。财贸素养教育课程化建设主要包括开发《财贸素养教育》课程和组织课程教学实施两个方面,主要涉及《财贸素养教育》课"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教(教学形式)"和"谁来教(教师队伍)"的问题。推进财贸素养教育课程化建设还须分别处理好《财贸素养教育》课程教学与学校五板块主题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其他专业课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高职衔接是建立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内容。长沙市职业教育基地凭借"城在园中,园在城里"的职业教育与企业聚集的优势,可探索、完善中高职深度衔接的一家人(FAMILY)模式。FAMILY模式是以职业教育学制及课程设置的灵活性(F)为基础,以整合(A)教育资源为手段,以市场(M)对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共享平台(I)为保障,以创新衔接(L)为路径,达到人才培养高效产出(Y)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项目化课程开发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高职会计专业项目化课程的开发需要按照岗位实际来设定教学项目、任务以及情境,辅之以配套的教材、设备和教学队伍。以《出纳核算与管理》课程为例,该课程在项目化开发过程中的主要设想对深化高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能够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对形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合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以《茶道英语》Chapter Six:Teahouse services的Part 5 Serving tea为载体,基于"课堂思政"视阙下高职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7.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论文选题单一,思路狭窄,学生写作功底较差等问题,将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进行对比,基于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化建设需要对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要求及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入手,在高职重点专业技术课程——《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深入的教改探讨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能够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对形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合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以《茶道英语》Chapter Six:Teahouse services的Part 5 Serving tea为载体,基于"课堂思政"视阙下高职英语课堂...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作为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两类课程,担任这两类课程的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非常重要的两支队伍,二者是否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同向同行、形成合力,不仅关乎两类课程自身建设质量、更与高职人才质量稳步提升息息相关,但是囿于二者过去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二者在协同育人方面的效果不明显,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大力倡导的"三全"育人理念,展现合力教育实效,需要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出适合二者协同育人的制度和方法,为新时代的中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高职专业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自身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必然选择。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高职专业课程开发必须注重其在开发过程中的导向性作用,积极谋求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并探索和实践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物业管理高职教育的特点是:承担物业管理高职教育的机构主要是社区学院,以房地产系或房地产专业为依托,通过证书课程方案或学位课程方案进行物业管理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与升学教育有机结合。中美两国的物业管理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和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程度方面有很大的差别。通过比较,借鉴与启示是:我们要理顺物业管理高职教育与四年制大学的物业管理、房地产等专业的衔接关系;适时调整物业管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物业管理高职教育,探索课程设置与开发的内在规律;将实践性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物流课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已为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所接受.把满足就业需要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高职物流专业教学管理的实践,在阐述高职课程的内涵、培养目标和定位的基础上,从职业化的课程体系、横块化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过程化的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该确立以提高学生职业训练能力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由知识本位课程观转向发展本位课程观,由单向传授的教学观转向互动共建的教学观,只有这样,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才具有时代的特征,也才能够真正树立"能力本位"观。  相似文献   

15.
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成败.积极构建人性化"两课"课堂,是当前"两课"教育的迫切要求.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两课"教育的现状,分析高职"两课"教育在人性化课堂构建上的不足,提出对策,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两课"教育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和影响作用,不断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从隐性课程的内涵与目标研究入手,探究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而在明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后,看清楚开发高职院校隐形课程体系的可能路径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内涵、高职院校定位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两个方面指出,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开发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高职院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构建学校特色、弥补分科课程不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独特性原则、综合实践性原则和先进性原则。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渐进式推广策略,循序渐进;同时,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变化性,一般不固化成带共性的稳定的教材;校本课程开发要付出很大的工作量,因此要建立长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建设开发,将VOCSCUM课程理念应用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一次尝试。本文在分析VOCSCUM课程理念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价值的基础上,以《晋南旅游》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进行了课程的开发定位、理论支撑、内容结构、教学目标、教学体系规划及教法实施、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深入探究。高职导游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应以VOCSCUM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职业分析为前提,以专业课程模块设计为策略,以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为路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国学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可以应用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过程。国学教育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设置、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等方面探索国学教育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相融合的德育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问题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当前,学科导向课程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主流,这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偏差。鉴于课程建设与改革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以及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为目标、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必将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与关键。高职院校要想做到这一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是导向,"工学结合"是途径,教学条件建设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