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时空格局演变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方面,能够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直接的辅助作用。文章以南京市三大主要城区(主城区、高淳区、溧水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长时序夜间灯光影像提取城区范围,综合城市紧凑度、分形维数、重心坐标转移模型和扇形分析法等指标方法研究南京市城区时空演变过程以及城区扩张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夜间灯光能够较好地表征城区空间演变趋势;主城区扩张主要方向为南部、东偏北、北部,溧水区为北部、北偏东,高淳区为东偏北。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以松花江为轴,联合江南、江北两岸著名景点,初步形成了哈尔滨夜游经济主体框架.本文利用SPSS软件将2013-2019年NPP/VIIRS哈尔滨主城区夜间灯光数据及相关哈尔滨旅游数据作为耦合对象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多年来哈尔滨主城区夜间灯光时空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与旅游发展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为制定哈尔滨夜间旅游健康发展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选取2000年、2010年与2020年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家级森林公园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部,数量逐年增加,且重心逐渐向西迁移,范围逐渐扩大,但仍呈现聚集分布的态势;同时,通过地理探测器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发现,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主要受到社会因素与森林资源的影响,且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其分布。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取2001—2020年夜间灯光数据替代传统的宏观经济指标,对北部湾城市群的空间结构进行测度,运用ESDA方法刻画空间差异和空间经济活动的集聚,并且结合GeoDa数据分析软件和GIS软件对计算结果进行空间可视化,得出如下结论: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依然处于变化状态,还未形成稳定特征,城市规模不平衡,首位城市的作用力还不够突出;空间结构整体表现为弱正相关且保持稳定,空间差异不大,主要存在少部分LL型集聚,分布于城市群内广西边缘县区,大部分县区的集聚状态都不显著,北部湾城市群内各县区的经济联系不强。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区位条件和产业架构的调整加快了北部湾城市群空间规模的不平衡分布,以广西地区为主的边缘县区成为制约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加强北部湾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应重点建设核心城市南宁和“南北钦防”发展轴,同时兼顾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基于我国东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我国东、西部197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东、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其产业结构、城市化及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东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其产业结构、城市化及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1)东部的金融发展,不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均能助推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增长,但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带来了通货膨胀的负效应;(2)西部的金融发展在长期能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增长,但短期因果关系不成立;(3)西部金融发展对城市化的边际贡献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环境自净能力指标纳入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基于TOPSIS综合评价原理,测算了2003-2014年中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研究了环境污染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认为,样本考察期内,东部地区环境质量最好,依次为西部和中部地区。分省份看,环境质量最好的省份依次为福建、天津、海南、青海、宁夏、新疆、云南、黑龙江;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环境质量较差的湖南、山东、江西、四川、湖北、广东、辽宁等省份是重点监控省份,中西部的落后地区是重点监控地区。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规制强度,均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外资进入恶化了中国的环境质量,区域层面"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据此提出了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11个地市面板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浙江省11个地市1996年-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从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出发,对浙江各地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区域经济的自发增长性存在明显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区域金融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均衡,影响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相同。本文采用时间跨度为1998-2008年的年度数据,横截面单元为中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建立分析框架和经济模型,对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区域,影响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应采取有区别的政策促进不同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1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以我国31个省级单位的1999年到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实证研究了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关系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长期耦合关系显著,但是短期耦合关系具有明显的差异;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支持作用明显,但是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不明显;中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作用不显著,而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作用明显;不同地区要根据其实际,采取适当的措施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区域层面就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各地区经济性支出都与居民消费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促进居民消费;维持性支出难以对居民消费产生积极影响(中西部),甚至产生了挤出效应(东部);民生性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责任划分不尽合理从而对居民消费较难产生理想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4.
FDI与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总量差异上,而且也表现在速度差异上。这种东中西经济发展速度的递减特征和FDI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相一致,实证数据表明FDI并没有缓解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反而起到了相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使用VAR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定量分析了1989-2006年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冲击对八大经济区域产出和物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表现为货币政策冲击对各地区产出和物价在反应程度和时滞上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特区经济》2015,(7)
基于DMSP夜间灯光数据及灰度密度-人口密度模型,在探讨模型阀值确定方法的基础上,估算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8~2012年常住人口,以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表示净迁移人口,作为人口流动格局研究的基础指标。全省人口净迁移量的Moran’I与GetisOrd Gi*计算结果显示,广东省人口净迁移量呈显著空间正自相关,广东珠三角为人口净迁入热点地区。进一步的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特征聚类分析表明,2008~2012年省内各市人口流动变化模式可归结为5种类型,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地区呈两极化格局。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人口流动研究在时空尺度、数据来源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珠三角地区的非平稳面板数据,运用协整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对珠三角地区的科技投入、资本存量、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上五大经济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且五大经济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各不相同。最后,提出了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整合科技资源、优化资本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8.
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应用江苏省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首先利用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区域1999—2007年间的数据,用索洛余值法得到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并计算分析了各区域历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发现总体上苏南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高于苏中地区,苏中地区又高于苏北地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各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三大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因素不尽相同,并且即使相同的因素对不同区域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影响程度也有较大差异。最后依据分析结果给出了提高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DEA-Tobit两步法对我国2010年的区域产学研合作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综合技术效率水平为0.846,综合技术无效率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无效率;区域产学研合作效率出现东西高、中部低的局面,且技术无效率是中部地区产学研合作无效率的重要原因;地区GDP增长率、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技术市场交易金额占GDP的比重,以及区域内具有R&D活动的企业数与我国区域产学研合作效率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灯光指数不受地理边界和人为因素影响,可以更客观地作为参照值来探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本文利用夜间灯光测度指数估算出西部地区2013—2019年各省份的经济产出水平,通过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阿特金森指数对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估算值进行测度,用固定效用模型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得出:人均实际GDP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呈现一个负二次型关系,其中二三产业占比和高等教育对经济差距具有负效应,提高有利于抑制西部地区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基于不同区域的教育水平测算得出不同的经济背景下,教育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是不同的,应采取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