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重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山区农村社会的影响是多维度和深刻的。当前的研究多数着眼于林权改革以后农村林业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对于林改对山区农村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政治生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影响缺少应有的关注。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林权改革的社会影响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林权改革既要有利于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也要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治理,更要有助于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赋能型治理”,即通过深入挖掘、灵活应用治理资源,激活治理要素,激发和强化多元治理主体内在活力和能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赋能型治理将重要治理要素赋能相应治理主体,以党建引领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合力;以载体创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协同建构;以技术运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整体效能;以治理革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高效运转,从而有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赋能型治理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力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技术治理,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谢炜  赵烁 《农村经济》2022,(7):54-64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不仅履行了对村域禀赋要素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统筹,更成为村治模式的改良因子,使得治理生态系统的重构与新主体的深度嵌入成为可能。农民合作社嵌入乡域治理蕴含了关系嵌入、功能嵌入和结构嵌入三重路径:关系嵌入以信任为首要前提,以协作为过程表征,以竞争为辅助信号;功能嵌入以组织的价值属性能够满足治理需求为基础,可区分“本源功能嵌入”与“溢出功能嵌入”;结构嵌入具有高阶属性,侧重强调主体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中心性”位置。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民合作社嵌入基层治理的双重显性要素,基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弱程度及其不同组合,既可识别农民合作社“组织脱嵌”的风险,也可区分农民合作社关系嵌入、功能嵌入或结构嵌入的差异性样态。  相似文献   

4.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社会长治久安;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的增加各种和谐因素,以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发展活力.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因其在社会基层组织中地位最重要、网络最健全、资源最丰富且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广泛参与;如何充分发挥创新社会治理视野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激发这一社会组织的活力、有效的预防和化解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建设一个安全的社会公共体系.本文对基层党组织的相关建设方面有几点见解,希望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回应了农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产品的缺失,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契合并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高度耦合,形成嵌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基层社会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近年来,保山市隆阳区青华街道针对社会稳定、社区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因地制宜,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不断深化党建引领,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不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点赞和支持,还形成了青华街道城市党建示范。青华街道辖区社区治理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度趋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变革话语的理论基础在于对宅基地地权实践理解中的权利产权命题。经验显示,农村宅基地地权镶嵌于村庄社会治理场域中,呈现出多种社会产权样态并表现出独特的权属特性。高度财产权化的宅基地制度变革方向不仅误解了现有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合理性,忽视了宅基地地权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且有悖于现代产权发展的内在规律,放大了宅基地制度的变迁需求,低估了宅基地财产权化制度变革的社会风险和不良后果。中国农民可以享有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利,但一味高歌猛进的宅基地财产权化的制度变革可能会导致"产权失灵"的闹剧。  相似文献   

8.
黄慧 《山西农经》2022,(17):60-62
乡村处于国家政策实施见效的最前沿、最末梢和最终着力点,基层乡村治理的效果关系着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满意度,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执行状况。优化基层治理结构,重塑基层治理组成,从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统筹谋划,通过创新治理理念、发动群众参与、加强人员培训、引入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等举措促进资源优势整合、强化治理监督、提高治理综合效能,切实提升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在我看来,基层社会离民主依然十分遥远,基本还处于"他治"阶段。最重要的问题在于,基层公共事务的决策被各种各样的官员和干部控制甚至垄断,普通民众没有机会参与到重大的决策中去,没有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人。换言之,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让普通民众成为公共事务的主要决策者。  相似文献   

10.
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可以发现,学界对此主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体制建立的原因分析、国家与城市基层社会关系模式研究、城市基层社区治理困境研究、城市基层治理转型研究等四个方面。在未来的基层治理研究中,应从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注重制度运行的实际内容,即国家通过公共服务这种制度运行的实质内容的供给,唤起公民的参与意识,强化公民合作愿望,进而增强国家在城市基层的基础性权力,实现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马克思关于中世纪英国地权制度属性、变革的本质和对农村居民土地剥夺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地权制度改革的启示,认为在加快地权流转进程中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推进地权正规化,以防止在地权流转过程中对农户承包权的侵害和集体所有权的漠视;二是在尊重农户个体交易意愿的基础上,重视农户对集体组织强制交易的自愿性接受,加快地权流转。  相似文献   

12.
受到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不同时期农村治理有其显明特色。文章通过对河南省G县H村村民理事会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提炼出"协同治理"的模式,该模式是基层政权悬浮和村级自治能力弱化的产物;是应后税费时期乡村发展困境、乡村关系转变而产生的。"协同治理"模式通过多元主体的责任共担、协同治理,分流行政与自治,实现治理对服务的强力支撑,推动村庄公共事务的统筹治理,从而有效降低村庄治理成本,改善村庄社会关联,拓展乡村治理空间,实现村庄治理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日益壮大,合作社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随着农村自治组织功能的弱化,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职能存在严重的缺失,亟需探寻新的乡村治理机制和模式。文章通过建立合作社和基层政府的进化博弈模型,分析和研究合作社与政府的策略选择博弈过程,求出复制动态方程的进化稳定策略,根据合作社是否参与乡村建设得出合作社未来可能会分化为单纯的经济功能的合作组织和综合型合作组织两类,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应该向综合型合作社倾斜,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未来乡村建设中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在“三权”分置背景下,如何通过稳定地权实现耕地质量的有效保护和提升,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方法 文章从地块属性和土地流转契约安排等地权稳定视角,利用2015年和2018年黑龙江、浙江、河南、四川4省两轮粮食规模户生产与测土面板数据,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混合最小二乘法、随机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分析,系统研究土地流转是否对耕地质量存在影响。结果 (1)四省耕地质量稳中向好,但不同地区变化趋势差异明显。(2)稳定的地权有利于改善耕地质量,较长的农地流转期限有利于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3)流转农地缺乏书面合同约束,不约定流转期限和流转期限短现象依然普遍,地权稳定性仍需加强。(4)地权稳定性随着流转农地来源农户数量增加而减弱。结论 基于主粮保供视角,建议持续关注耕地质量变化,促进耕地质量整体得到改善和提升;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引导农地流转期限长期稳定,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稳定预期,更好发挥地权稳定的长效激励作用,为耕保护性型措施的采用提供有利条件,进而达到保护和提升我国耕地质量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对土地调整与农户长期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第二轮承包实施以来,江苏省并没有发生频繁的土地调整。除了2000-2005年的大调整对农家肥的施用强度有显著影响之外,土地调整对农户在土地上的长期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对农户长期投资产生显著影响的是非农收入的比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学科比较的农村地权冲突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了解已有农村地权冲突研究的主要观点、论证逻辑及对策主张,加强对当前农村地权冲突的认识。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经济学、法学、政治社会学与人类学分别运用了不同的分析视角、论证逻辑来研究农村地权冲突,这些研究最后得出的观点与结论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论:经济学认为土地产权的清晰界定是减少地权冲突的关键,法学主张通过修订土地产权性质的法律表述、增进法律条文之间的内在衔接来减少地权冲突,政治社会学研究了社会转型期土地利益群体分化、土地规则不确定性等对于地权冲突的影响,人类学则主要关注地权观念紊乱对于农村地权冲突的冲击。总体来看,经济学与法学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运用了“侵权—反抗”的分析框架;政治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则可以归类为“转型—失范”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贫困尤其是极端贫困一直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移民扶贫被视作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措施,因其移民规模大、涉及人口多和情况较为复杂,这一问题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普遍关注。因此,为了确保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需要针对移民贫困人口进行精准帮扶,借此消除贫困以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8.
创新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促进乡村地区和谐永续发展,建设乡村文化是必然要求。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有助于培育共同体意识,对乡村基层治理有凝聚人心的作用,有效的基层治理也为乡村文化建设创造条件,二者相辅相成。文章梳理了基层治理视阈下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认为文化建设中环境支持不足,农村居民缺乏文化自信。可通过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重塑农村居民价值观念,同时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为文化建设保驾护航,营造繁荣的乡村文化氛围、有效的乡村基层治理模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尊重治理规律并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领导作用和回应功能要适当突破属地管理的既有做法,根据事物内在规律和治理条件的变化进行党建引领下的属性治理,以更好地推动组织资源及发展要素科学聚集并形成治理合力。行政推动和内源发展共同驱动下的“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以基层党建功能化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它超越了行政区划并有效克服属地管理的局限性,是以党建力量重组治理要素,优化组织设置以及增强发展效能的一种集成型治理方式。从属性治理的视野来审视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治理创新和实现路径,今后要更加注重优化治理单元、回应治理需求、再造发展条件、改革创新机制,以此持续推动基层党建组织模式迭代升级,为乡村建设提供新的组织资源,持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0.
在转型场景中,我国传统的线型公共治理结构正面临全球治理变革、社会转型发展、内在基因缺陷以及政府治理失灵等多重因素的巨大挑战。推进治理结构转型是当前我国公共治理改革的主要任务。网络治理结构具有开放、灵活、专业、参与等特质,是公共治理结构转型的目标选择。构建网络治理结构的基本路径是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大力推进改革,规范主体关系,重构制度安排,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