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的时空演进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雪兵  池若楠 《经济地理》2020,40(10):11-21
文章利用1978—2017年各省人均实际GDP数据,分别采用空间横截面数据模型和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中国经济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全域经济经历了"收敛—发散—收敛"的过程;中国经济区域收敛特征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四大板块间经历了"俱乐部收敛""俱乐部收敛"不显著到"四大板块内部分化"的过程,南北区域间经历了不存在"俱乐部收敛""俱乐部收敛"到"南方经济分化,北方经济收敛"的过程。这意味着我国四大板块间差距逐渐缩小,南北区域间差距逐渐扩大。进一步从创新要素视角讨论南北差距逐渐扩大的原因,认为可能是创新能力差距、人力资本流向、营商环境等因素影响了南北方区域创新能力,从而造成南北区域经济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3.
李立华 《经济前沿》2003,8(9):16-19
从1981年到2000年的20年中,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即从1981年的年人均458元到1995年的3892.9元,到2000年则增加到6316.81元,增加了13.8倍;而农村居民的年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2元,增加了16.7倍。但是随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地区间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逐步扩大,而且差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汪侠  徐晓红 《经济地理》2020,40(3):5-15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基于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技术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和Dagum基尼系数法对经济质量、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距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质量、效率变化、技术变化年均分别增长2.48%、-0.53%、3.03%,技术进步是经济质量优化提升的动力源泉;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质量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阶段性波动特征,下游地区经济质量均值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经济质量高值区空间分布格局由上、下游地区演化为中、下游地区,效率变化高值区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双中心的空间集聚格局,技术变化高值区分布在中、上游地区;经济质量、效率变化、技术变化总体区域差距有扩大趋势,区域间差距是导致总体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胜强  周兵 《经济问题》2008,341(1):53-55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带有国际性的普遍现象,也是经济学重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回顾,并作出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产业结构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制度、历史和区位、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市场意识等诸因素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产生和扩大;适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或不断拉大的势头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遏制,则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要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政府区域管理体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变化的新趋势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杰  赵浩  郭锐 《经济地理》2022,42(1):1-11
区域发展差距是经济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在我国新的发展阶段,把握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和成因,是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我国沿海与内陆区域经济差距有所减缓,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呈现有所扩大的趋势;城市群之间、欠发达区域之间等南北方同类型区域间差距全面拉大;城乡差距普遍缓和,经济发展越落后地区的城乡差距依然越大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边境省份和邻近国家之间,我方超前发展普遍加快。进而讨论了产生区域发展差距新趋势的原因,针对我国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包括:近期,把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和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适应南北差距扩大的规律,激发南方发展的动能,使之为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按照打持久战的部署,在我国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应将扶持相对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区域政策的重点;面对新挑战、适应新形势,以解决新基建"嫌贫爱富"为抓手,扭转区域创新能力在我国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持续扩大的格局,激发创新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作为考察的地域单元,采用相对发展率测量了我国各省的经济发展差距,并通过多层次分解的Theil指数描述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以及贡献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经济的相对发展率差距很大;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差距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经济差距正在逐年拉大;从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上看,东部和中部内部差距对全国整体差距的贡献率持续下降,而西部的贡献率呈波动特征;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从1979年以来对全国整体经济差距的贡献率呈持续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年均9%左右的高速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进人90年代以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明显扩大,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其存在的负效应,已引起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忧虑。为此,正确的认识地区间差异扩大的成因和影响,采取正确的区域经济政策,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政策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区住和历史因素、国家政策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从政策措施方面提出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经济现象。各国的国情不同,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差距的程度和产生原因也有所不同,因此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选择和具体措施也有所不同。我国幅员辽阔,欠发达地区的情况迥异,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巨大的区域差距。总结国外采取的一些有效的经验和措施,对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区域差距形成、扩大到追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演进过程。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 ,本文认为 ,政府应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依据,结合实际情况指出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不同区域的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依据,结合实际情况指出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不同区域的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深入探讨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通过分析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纵横交错的国际关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演变成了经济全球化这个大潮流.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在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机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也促使了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散.一般而言,国际经济包括商品流通、服务贸易和资金流动.前两者可归纳为国际贸易范畴,而后者则属于国际投资领域.鉴于我国这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结果--地区间经济差距日益扩大,文章便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这两个角度出发,来讨论和分析它们与我国地区间经济差距发散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8.
政策结构与人力资本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些年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地区之间在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吸引外资水平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存在的差距也在拉大。本文从政策结构与人力资本的角度对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距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为协调发展我国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省域内经济差距的过分扩大影响了省内各区域以及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要求地方政府从更高更宏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处理区域内的经济问题。陕西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陕西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演化机理及其合理性对该省及全国经济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介绍了主流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及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简要评论。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要走非均衡协调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