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县城城镇化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县城城镇化是中国式城镇化道路内生演进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在新时代情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应用,是缓解“城市病”“乡村病”和“县城病”以及促进农民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化的重要载体。县城城镇化在实践中衍生为扩张型、稳定型和收缩型三种样态,不同类型的县城城镇化助推共同富裕的潜力也不尽相同。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县城城镇化要以全面富裕为导向,推动县城城镇化“生产—生活—生态”耦合发展;以全民富裕为立场,重点培育和提升农民家庭发展能力;以差别富裕为策略,探索县城城镇化多元化和抱团发展共富路径;以共建富裕为保障,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化的县城城镇化高效能治理体系,从而开创出综合发展、以人为本、多元繁荣和共建共享的县城城镇化道路,使县城城镇化真正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城市化确定为“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2002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34.9%按非农业人口计算,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加速阶段,以建设用地为主的资源消费急剧扩张,未来将有更多的农业用地转变为工业和城镇建设用地。江苏省土地“农转非”的特点目前江苏省土地在“农转非”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土地是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功能载体,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加快发展,建设用地大量增加。1991年1月1日到1996年12月31日,全省实际非农建设用地129.39万宗,面积177.9万亩,年均用地29.65万亩。至2002年底,…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建设与节约用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城镇建设与节约用地的关系应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相对大城市用地而言,小城镇建设多占用了土地。但相对农村村庄用地而言,小城镇建设又会节约用地。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适当提高人口和经济的聚集规模,对正确处理城镇化发展和节省土地、保护耕地的关系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衡水市的城乡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耕地大量被占用;(2)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3)中心城市和县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4)农村居民点超标用地与闲置并存.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的思路:(1)按照“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紧凑发展、小城镇聚集发展”的原则,建立多极、轴线与组团式发展的城镇工矿用地格局;(2)农村居民点布局以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为原则,积极建设中心村.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要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健全土地市场体系,强化土地用途管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挂钩”政策,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  相似文献   

5.
正200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2011年国务院提出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人口协调发展的目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进一步升级,实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但由于缺乏一个能统筹城乡资源、协调城镇化和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地钱”挂钩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深化多年来,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和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低、人均用地规模过大、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有关调查统计表明:1990年~2000年,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71倍;2000年~2010年,这一指标上升到1.85倍。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速度之比值在1.12左右是比较合  相似文献   

7.
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地理、人文条件,我国一部分农村人口正向城镇进行空间转移。然而,在不同地区转移的规模和趋势是不同的。这里试通过县城城镇化水平给予推算。目前,苏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在长江和珠江三角洲、胶东和辽东半岛、京津唐地区,广大沿海地区及大、中城市郊区推广较快。这类地区县城城镇化水平有的目前已达到25%左右,如昆山县为25.3%,武汉市的新洲县为26%,北京市九个远郊县集镇人口比重为18.2~28.7  相似文献   

8.
刘璐璐 《山西农经》2023,(9):99-10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明确提出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可见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由城市转向了县城。结合当前周口市各县城城镇化推进的现状特征,通过分析县城在产业结构、创新驱动、公共设施、相关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发展困境,提出新时期周口各市县城城镇化需通过提升支撑力、吸引力、承载力、可持续力、能动力,实现县城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前者空间分布由“点—带”分布转为“T”型格局,后者空间分布由“大分散、小集聚”转为“东高西低”。(2)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特征,网络关系数和网络密度先上升后维持稳定,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渐下降。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具有较高中心度,中西部多数省份中心度有所提高,新疆中心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3)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中心度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突出,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则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并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强土地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安徽省11个地级市为样本,构建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确定建设用地利用集约度等级,分析各地级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空间格局及时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各地级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城市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方面还有不少改进空间;(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各地级市的经济水平、区位、交通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而经济、区位和交通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建设用地集约现状和潜力。为此,要把加强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管控作为国土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改进建设用地供给政策,实现各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旅游作为我国农村扶贫的重要手段,而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用地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典型城郊旅游村庄西庄村的用地格局演变展开研究,识别当前旅游用地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合理划定村级“三生空间”和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Google Earth高精度遥感图像,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ArcGIS空间分析和马尔科夫模型,对1985—2017年西庄村用地格局演变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在旅游业影响下,西庄村旅游用地和其他商服用地持续扩张,耕地、园地和林地持续缩小; 用地功能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居住向旅游用地和其他商服用地的多功能转变,且各阶段转变的主导类型不同; 以旅游用地为主的建设用地扩展强度呈倒“U”型趋势,不同阶段表现为渐进式蔓延扩展、爆炸式多点扩展、填补式内涵挖潜和稳定有序扩展模式; 旅游区位优势、旅游市场需求、先锋农户带动及政府乡村旅游政策是典型城郊旅游乡村用地格局演变的主导因素。[结论]乡村旅游业发展应结合村级“三生空间”划定,科学划定产业用地空间,控制旅游用地无序扩张,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都市圈轨道交通的建设带动大都市和周边城市以及新城市中心的涌现和发展,带动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重塑城乡空间格局,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换,从而加快整个都市圈城乡融合的速度,对城乡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轨道交通发展的视角,分析轨道交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并以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对成都都市圈城乡融合的影响为例,梳理成都市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寻轨道交通建设对成都市都市圈城乡融合的影响,提出轨道交通带动下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城镇化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而其定居地点的选择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方法]文章以安徽省3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6个不同类型的村庄和54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Arcgis三维可视化和SPSS回归分析研究了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的时空路径及定居意愿。[结果](1)安徽省农村人口的流动模式已形成较显著的差异性,皖北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逐步稳定型,空间选择集中于周边大城市,但分散性显著;(2)皖中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稳定型,空间选择形成合肥市和长三角2个中心聚集区;(3)皖南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逐步开拓型,空间选择以省外为主,集中于上海市、浙江等区域,近年人口回流趋势明显。[结论]安徽省农村人口定居意愿选择依次是村庄、县城(城市)、省会城市、乡镇和省外城市,影响农村人口定居意愿的因素为年龄、子女上学地点、村庄产业类型、村庄设施配套、村庄景观风貌。建议加强县城(城市)、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承载农村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需求,县城(城市)、乡镇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目前,煤炭城镇用地形成规律是煤炭城镇规划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代表着煤炭城镇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探讨黑龙江煤炭城镇用地形成规律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寻求引导煤炭城镇空间健康、持续发展的途径。文章论述并分析了黑龙江煤炭城镇周期性规律、空间演化规律、人口增长规律和城镇化规律,为寒地煤炭城镇规划用地发展规律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1999~2015年沈阳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沈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将1999~2015年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不同划分为1999~2003年、2004~2009年和2010~2015年3个时间阶段,并从人口、耕地、产业和宏观经济等4个方面确定10个指标研究其对沈阳市建设用地扩展的影响,深入分析沈阳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驱动力的作用机理及扩张的特点,为沈阳市制定合理的土地调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选取地区生产总值等10个影响因素,分别计算了沈阳市3个尺度上各社会经济因素与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关联程度,分析各因素对3个时间尺度上沈阳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以及各因素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1999年以来人口与城市化、耕地、产业、宏观经济等方面因素都对沈阳市建设用地扩张形成了重要影响.其中,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发展是影响沈阳市建设用地扩张的最主要因素,但2010年以后影响作用明显减弱;产业因素对沈阳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仅次于人口与城市化,并于2010年以后成为首要影响因素;由于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后备资源的日渐匮乏,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占用呈减少趋势;宏观经济对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弱于以上3方面因素.2010年以后,由于城市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以及"后全运时代"的影响,产业因素影响作用明显加强,其他因素不同程度有所减弱,且预计这种趋势未来仍将持续一段时间.[结论]为更好地发挥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土地要素的保障作用,促进新常态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下一步沈阳市要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提高土地城镇化质量;合理优化城市发展空间,科学划定"三线";挖掘存量用地潜力,拓展建设用地扩张新空间;此外还要做好建设用地集约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贵州省织金县在小城镇建设上立足实际,加大投入,制定了以城镇开发为转动轴心的改革发展战略,确立了“强化农业基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运用区位优势,促进旅游开发带动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城镇功能日臻完善。通过采取对中心城镇重点投入和梯次发展一般集镇的战略,完成了县城和八步等15个乡(镇)的建设规划,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贸集镇为重点的建设格局,引来各地客商安家落户。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织金县小城镇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一方针为黑龙江垦区实施小城镇带动战略,建设有特色的城镇化体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人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本文对湖南省人口和土地城镇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评价其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据此评价了湖南省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情况,进而对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城镇化总体发展不协调,主要来源于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二元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分别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宏观发展战略导向对各城镇用地指标分配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为政绩观念因素和投资驱动因素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江苏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从整体角度和区域角度来研究,构建出异速增长模型与协调度模型,分析江苏省2006~2016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增长的相互关系以及协调发展程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2006年到2016年,基于江苏省整体情况来研究,江苏省的城市建设用地与人口关系呈现正异速增长特征,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基于江苏省三大区域来研究,苏南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异速增长系数处于波动徘徊阶段,苏中、苏北两大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异速增长系数呈现先快速增长,然后波动发展,最后稳步发展阶段;苏南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度总体转变为偏向较低协调发展,苏中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度稳中略有波动,苏北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度由较高协调转向低协调。结果证明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规模建设中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调控。  相似文献   

20.
正从理论上讲,城镇化进程应是农村人口转移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城市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过程。然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减少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利用、浪费严重。2013年末,城镇化率达53.7%,然而5亿亩建设用地中村镇建设用地占3.7亿亩,城市建设用地占1.3亿亩,村镇建设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2.85倍。由此可见,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巨大空间是农村建设用地的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