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锡林郭勒草地样带食物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以锡林郭勒草地样带上典型草地牧区、浑善达克沙地牧区和农牧交错区为典型区,分析锡林郭勒草地样带农牧户食物消费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开展农牧户入户调查获取问卷数据,开展典型农牧户食物跟踪调查获取农牧区食物消费季节变化数据,结合2015年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居民营养膳食结构宝塔(2016)和锡林郭勒盟经济社会数据,对研究区居民食物消费进行分析。[结果](1)农牧户食物消费以粮食、肉类、蛋奶为主,其中肉类消费以牛肉和羊肉为主。食物支出以蔬果、粮食和肉类为主,肉类消费量和肉类支出呈现倒挂现象; (2)食物消费量呈现季节变化,从夏季到冬季粮食消费量逐渐减少,肉类和蛋奶消费量增加,蔬菜消费量月际波动较大,水果、油类、饮料等消费量月际波动较小,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和能量摄取总量季节变化不明显; (3)区域间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和文化习惯不同使食物消费结构沿样带呈现差异化,食物间互补性和闲暇时间增加引起了食物消费结构季节性变化。[结论]居民食物消费沿锡林郭勒草地样带由北向南呈现梯度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农牧户食物消费呈现季节变化,食物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季节间食物互补性和闲暇时间。  相似文献   

2.
一、食物消费水平和食物结构的现状 1978年以来,我国食物生产获得迅速发展。食物消费和营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国人均食物消费量,1987年同1980年相比:粮食增加17.6%,植物油、水果、奶类、蛋类等都增加一倍以上,食糖增加76.3%,肉类增加51.6%,水产品增加1.5倍(见表1)。  相似文献   

3.
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造成负面影响,改变了居民的膳食偏好,这些变化均对农村家庭食物消费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分析疫情对居民膳食消费影响的理论框架,并结合江苏省2019年与2020年两年农村家庭跟踪调查数据,分别采用Double-hurdle模型和Poisson模型与归并最小绝对离差法(CLAD)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家庭的各类食物消费数量与膳食质量(多样性与膳食偏离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偏好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双重作用下,农户大部分食物消费量(谷类和奶制品除外)均显著提高;但膳食消费量的提高并未改善总体膳食质量,受疫情影响,农户总体膳食多样性水平下降,且食物实际摄入量与推荐摄入量的偏离程度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国居民的食物消费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还关系到如何用最小食物资源获得最大食物安全保障,最终实现国家的食物安全这一重大目标.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平滑预测法和趋势外推法中的各种预测函数,对城乡居民主要食物的人均食物消费量进行趋势预测,并就预测结果与合理膳食进行比较,提出未来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需要改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反映经济发展的各项指中,与增长相反,有一项指标下降幅度越大,越能说明经的发展,这就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个家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通俗解释就是:个家庭收入越少,其用来购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中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对一个国家来讲,国家越,恩格尔系数就越高,国家越富,恩格尔系数就越低。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的为贫困,50%至59%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30%至40%为富裕,低于30%的为最富裕。恩格尔系数下降的过程,就是一个国家从温饱走向富裕的过程。改革开…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7—2013年月度数据,采用有限分布滞后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粮食价格变化对城镇居民生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粮食价格通过传导机制影响肉禽、蛋类、水产品等细分食品价格,纵然影响深度和滞后期各不相同,但粮食价格变动的影响将被放大;政策模拟显示,粮食价格上涨将使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增加、恩格尔系数变大、生活水平下降。研究认为,尽管城镇居民的粮食消费量不断减少、粮食支出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在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下,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时,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政策对城镇居民实施帮扶。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解放后至2006年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的3个不同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利用1992—2006年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人均奶类消费量与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价格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市场条件的完善有助于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的增长;以2006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全年乳制品消费支出、乳制品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人均奶类消费量5个指标对城镇居民奶类消费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划分为4类;最后提出了增加城镇居民奶类消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当前农村政策与改革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农民增收非常困难,而更有实际意义的政策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福利。在减轻负担、稳定农村社会的基础上,应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利。同时,应取消各种对农民的歧视和管制政策,让农民拥有更多的就业和投资机会。这样,农村经济才会呈现活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ELES模型对2004年陕西、山东和江西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了三省分收入等级的农村居民食物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预算份额。结果表明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农村居民对不同类型的食物边际消费倾向,变化的方向基本相同,即主食消费量会随之下降,副食的消费量会随之上升,但不同地区在变化数值上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居民营养需求的中长期水产品供给与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目前国内水产品供给与消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以2035年居民水产品消费量达到"膳食宝塔"推荐摄入量合理水平为基准,在保证中长期水产品供给既满足居民食用和其他途径消费需求,又不给渔业资源和内陆水域环境造成过度压力的基础上,测算得出我国水产品需求总量,提出中长期水产品供求战略。设定2035年居民水产品摄入量达到"膳食宝塔"均值摄入量(38.8kg/人·年),与之相对应的2025、2030和2035年居民食用水产品消费需求总量目标分别为4156.7万吨、4837.2万吨和5629.2万吨。据此建立生产消费平衡模型,经优化测算得出2025、2030和2035年对国内生产的供应总量应分别达到6784.7万吨、7319.9万吨和7995.7万吨。为实现2035年供给与消费目标,从"明确水产品食物战略定位、优化水产品消费结构、增加水产品生产供应"三个方面,并结合实施"国民鱼"培育工程,提出中长期我国水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食物与营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厘清大食物观与国民营养健康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大食物观的理论逻辑,并从大资源观、大消费观、大安全观、大农业观、大科技观、大协作观、大市场观七个方面阐释了其科学内涵。其次,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及营养健康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大食物观对营养来源、营养结构、营养认知、健康保障、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再次,本文从食物系统发展、食物多样性、食物营养性、食物健康性、“食物—生态—农业”耦合性等方面分析了国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的变化如何影响着大食物观的塑造。最后,本文提出以大食物观促进国民营养健康发展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广西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以后,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广西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费量也大幅增长,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能源缺口;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西部大开发前后广西能源消费总量及3种主要的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经济增长对能源,特别是对煤炭的依赖性变化最大;广西应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建立健全节能型能源消费机制,努力开发新能源。  相似文献   

13.
主食是供应人们一日三餐消费、满足人体基本能量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要食品,是保证国民身体健康的基本食物.现代主食包括传统面米主食和预制菜肴食品.主食加工业一头连农民、一头连市民,一头连农业、一头连服务业,是联结工农城乡关系的特殊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健康路径选择视角设定消费的多元福利效应假设,采用2006—201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以及最新的农民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并根据效用理论、消费决策模型与Grossman模型进行健康消费成本与效益的实证研究,探索健康路径决定的消费结构如何影响我国农民的福利增长。结论认为,从新农合基本医疗转向以预防保健为主体的多元健康选择及其消费结构能有效地降低农民对医疗的过度依赖和健康总成本,对增加农民福利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农业经济问题》2021,(10):32-41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点难题。本文构建包含17个具体指标的城乡发展评价体系,分析中国2010—2019年城乡发展差距,总结国外统筹城乡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步城乡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城乡发展相对差距逐渐减小,但城乡发展绝对差距仍然保持高位,且略有提高。国外通过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乡村综合建设,保证城乡社保福利均等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较好经验,是中国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借鉴。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提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融合,构建以分散化为基本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以中小城镇建设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公平统一导向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正在全面提高食品最低质量标准,有关最低质量标准提高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有待探讨。本文借鉴新古典供需水平位移模型,从理论上来分析最低质量标准提高前后消费者福利的变化,创新性发现可以用消费数量的变化方向来判定消费者福利的变化方向。随后依据《中国住户调查年鉴》中国居民的羊肉消费数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计量模型来判定消费者福利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最低质量标准提高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福利。基于不同收入组城乡消费者肉类消费数量进行个体福利分配研究,结果发现,最低质量标准提高对不同收入组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会增进高收入组消费者福利,但是会减少低收入组消费者福利。建议政府在提高最低质量标准时要充分考虑低收入者福利,以防提高最低质量标准成为高收入者增进自身福利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探索中国特色贫困治理范式的实践。梳理建党百年来贫困治理的历史脉络,经历了战争时期的贫困治理、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制时期的扶贫救济、改革开放后的扶贫开发以及新时期的精准扶贫四个历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建党百年来我国贫困治理的发展成就,建党一百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到需求治理再到情感治理,从救济扶贫到技术扶贫再到精神扶贫,从中找寻现实张力,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高质量发展建立获得感,坚持建立获得感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虚拟水视角的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4—2015年我国各食物产品的虚拟水消费量为基础数据,从虚拟水消费量、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地域差异三方面分析我国的虚拟水消费特征。结果表明:农村居民食物产品的人均虚拟水消费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则相反,且农村居民的动物性食物虚拟水消费量增长幅度大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粮食虚拟水消费量高于城镇居民,动物性食物的虚拟水消费量低于城镇居民,但两者之间差距在减小;城镇居民的虚拟水消费相比农村居民更趋多元化,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各食物产品的人均虚拟水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不同种类的食物虚拟水消费均存在地域性。  相似文献   

19.
《农村工作通讯》2011,(13):6-19
编者的话: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农业部隆重推出《建党以来农村政策回顾展》,系统地介绍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关于“三农”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针、政策,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始终维护农民利益、紧紧依靠农民、和农民休戚与共的历史真实,通过走进历史,感受变迁,有利于我们把握规律,思考未来。本期“伟大历程”专栏特别推出这段光辉的历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农金纵横》2002,(6):80-80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在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那么,总体小康离全面小康还有多远?自邓小平提出二十世纪末我国将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后,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标准。它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据国家统计局介绍,到2000年,这16项指标,除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三项指标外,其他13项指标均完成或者超额完成。国家统计局用综合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