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耕农”群体存在承租权、政治参与权、子女受教育权以及社会保障权等权益方面存在严重缺失问题。本文以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代耕农”群体为例,分析我国农业流动人口“代耕农”权益缺失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代耕衣”权益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温涛  张鑫 《农村经济》2022,(11):77-87
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心理层面研究相对贫困对流动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相对贫困状况降低了其在当地的主观融入感。通过使用OLS和PSM模型研究发现不同标准下的相对贫困状态均显著降低了流动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感;异质性分析表明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本地住房拥有情况、户籍性质、流动方向和流动距离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存在以权利贫困为中介的部分中介效应;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正规就业和社会交往对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基于文中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几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我国人口流动趋向家庭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农村》2003,(6):44-44
我国的人口流动正逐渐由分散的、跑单帮式的流动向家庭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以过去的“单身方式”外出,而是以“举家迁移”的形式进行流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迁移问题专家段成荣教授分析说,从世界范围来看,流动人口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先锋阶段;二是家庭化阶段;三是大众化阶段。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显著的结构变化之一就是流动人口中的家庭化过程。这也使得流动人口中儿童的规模越来越大,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在我国超过1亿的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占到19.37%。…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是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从“距离”视角,将宏观社会经济背景和微观个体因素结合,对安徽省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宏观社会经济差异是安徽省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的基本背景因素,微观个体因素也深刻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两者共同对居留意愿产生综合影响;短期居留意愿充分地受到各类“距离”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影响,长期居留意愿受经济因素影响小,更多地受行政距离、城市融入距离、住房等长期发展因素的影响;安徽省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表现出明显的省内和省际差异,应特别关注省内经济发达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较高层级城市。研究结论将有利于各地制定相应的人口居留政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多元线性模型和双重稳健模型展开分析,发现童年迁移经历给农村流动人口成年时期收入带来显著的消极影响。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童年迁移经历会通过对个体的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和原有社会资本产生消极影响降低农村流动人口成年时期收入。同时,童年迁移经历会对个体的新增社会资本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农村流动人口成年时期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童年迁移经历对男性农村流动人口成年时期收入的消极影响大于对女性的影响;6~12岁时迁移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大,6岁以前迁移产生的消极影响次之,13~15岁时迁移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小;市内跨县迁移的消极影响大于省内跨市迁移,而跨省迁移的影响则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为理解迁移对个体经济福利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减轻迁移造成的消极影响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时代扶贫事业的发展,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扶贫对象逐渐从农村向城市拓展,特别是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文章在期望贫困脆弱性(VEP)理论框架下,利用三阶段可行广义最小二乘(3FGLS)法对家庭人均收入进行估计。流动人口相对贫困脆弱性测算结果显示,在常用脆弱线0.5下,若以城镇相对贫困线作为标准,约有25%的家庭存在相对贫困脆弱性;若以全国相对贫困线作为标准,约有12%的家庭存在相对贫困脆弱性。在城镇相对贫困线下获得的结果远高于在全国相对贫困线下的结果,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表明城镇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之间的收入状况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该结果也表明缩小城镇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能够有效降低相对贫困脆弱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土地流转行为的决策逻辑,对于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加速农业现代化、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推拉理论视角,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并综合实证调研,分析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西部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土地流转行为的决策因子及决策逻辑。[结果](1)西部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土地流转比例偏低,仅30.6%的农户发生土地流转行为。未发生土地流转的农户中,将土地闲置或种植林木的比例达21.1%,土地抛荒、非粮化问题较为突出。(2)西部地区农村流动人口兼具“农民”和“市民”双重身份特征,其土地流转行为决策逻辑契合推拉理论,受个人自身特征、流动范围以及流出地、流入地特征“二维四要素”影响。(3)男性、年迈、重视老家风俗习惯、流动空间跨度大、在流出地存在家人照料问题、在流入地面临歧视或存在买房问题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偏低,而在流入地拥有高收入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则较高。[结论]在诸多决策因子的影响下,农户遵循“乡土情怀维系、基本生存保障和流转风险规避”决策逻辑,对于离土离乡卷入城市化浪潮的农户而言,土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14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定量角度考察了城乡医保统筹制度是否能有效促进农业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乡医保统筹能有效提高农业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本地的概率,能提高他们对自己属于本地人的心理认同感。该结论在增加了一系列控制变量以及采用截面倍差法后依旧稳健。其可能的机制在于,城乡医保统筹提高了农业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利用水平,使医疗费报销更方便,从而促进了他们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9.
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安全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平 《农村经济》2006,(12):81-83
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与支持,失地农民面临着失业、养老、疾病等诸多风险,极易沦为新的城市贫困群体。鉴于此,本文从政府、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探讨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构建失地农民社会安全网,以期政府作出缓解和消除各种风险对失地农民基本生计安全的威胁之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流动人口在促进城市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越来越突出.广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流动人口十分活跃,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仍存在社会认同度不高、自身排斥融入、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阻碍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因此,加强流动人口社会认同意识,保障流动人口平等享有各项公共服务,提高流动人口参与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机...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外来人口"改称"流动人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农村》2004,(3):14-14
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北京市委宣传部近日要求新闻媒体在新闻报导中将“外来人口”改称“流动人口”,使之更符合实际和顺应民意。社会学博士、中国科技促进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赵延东认为,“外来人口”一词带有主客、内外的区别,好像只有本城市户籍人口是主流,外地流入本城市的人则显得边缘化。改称“流动人口”易于促进政府部门从“管理整治”向“平等、尊重、服务”的方向转变。另外,国际新闻界和学术界一般也不使用“外来人口”这类的称谓,多用“移民、移居者”一词,与“流动人口”的含义比较接近。北京“外来人口”改称“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各种管理体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群不断地向发展较为迅速的区域流动。正是基于此,流动人口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从当前社会现状来看,流动人口社会与公共服务明显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管理体制重的跨区域和跨部门不能获得有效的实施。在此过程中,实现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体化,有助于解决流动人口诸多问题。本文就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一体化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其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3.
户籍歧视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会阻碍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本文结合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2015年和2017年专项调查数据,从户籍性质与户籍属地双重维度,系统考察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的户籍歧视问题。研究表明:首先,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存在户籍歧视,且主要体现为本地与非本地的属地歧视,而非城乡歧视。其次,健康教育层面的属地歧视在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上均有所体现。最后,以广州市样本为例,从2015年到2017年,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继续拉大,属地歧视并未趋于止步。上述结果表明,虽然公共卫生服务“费随人走”的财政支持机制已经建立,但长期流动人口与常住地户籍人口之间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第一批农村留守儿童逐渐成年,进城务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子女极有可能再次面临留守农村的问题,成为"留守二代"。所谓"留守二代"是指正在或曾经重复经历过父辈留守状态的农村儿童,也被称为"留二代"、"第二代留守儿童"等,他们相较于以往的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结合实地调研认为,"留守二代"现象将是未来我国留守儿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5.
2012年7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祖才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流动人口的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接收地)为主予以提供,必须要保证流动人口能够享受到基本公其服务。胡祖才介绍,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当前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不同人群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这次对一些现行公共服务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安排等问题,在《规划》当中也有原则性和方向性的要求。”他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一代与老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两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结果 (1)住房面积、社会保险、个人收入、对所在城市印象以及城市医疗影响两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但是在不同生活满意度分位数水平下,影响因素存在差异;(2)在低生活满意度水平下,务工年限、个人收入显著地影响老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而住房面积、社会保险及对所在城市的印象显著地影响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3)在高生活满意度水平下,社会保险、对所在城市印象显著地影响老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而务工年限显著地影响新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结论 新一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高于老一代流动人口,在不同生活满意度分位数水平下,两代流动人口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制定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政策需要考虑代际差异,还需要考虑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流动人口子代能否摆脱贫困的桎梏,对于我国巩固脱贫成果与衔接乡村振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年、2015年以及2017年的跟踪数据,使用代际收入弹性模型进行测量,为了弥补已有研究仅仅关注到的父代和子代的影响因素,引入家庭整体的视角来探讨代际间贫困的传递,旨在探索贫困代际传递好转的具体实施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贫困代际传递程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子代层与家庭层的影响因素共计对代际收入传递提供了16.79%的贡献率,其中最重要的传播路径为家庭层的发展享受型消费;家庭层的影响因素对男性的影响较大而对女性的影响较小;对城镇流动人口的影响相比农村流动人口更大。基于上述研究,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家庭消费类型、家庭创业、家庭负债等方面的帮助和政策引导,以期实现长久的脱贫和稳定。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国务院通过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以下称条例),旨在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制度,为新形势下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该条例将于2009年10月1目起施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发生了一些变化。目前,国务院通过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以下称条例),旨在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制度,为新形势下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该条例将于2009年10月1目起施行。  相似文献   

20.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影响已被广泛讨论,但少有研究从生命周期视角探讨留守经历与儿童长期发展的关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构建4个维度6个指标的多维测量框架,系统考察了儿童期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贫困率很低,但多维贫困率较高,健康和社会保障维度贫困是其陷入多维贫困的主要原因。(2)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状态和多维贫困指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3)留守经历对女性、“90后”、短期流入、省内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影响更大,父母双方均外出型比父母单方外出型留守经历的作用更明显。(4)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留守经历产生多维贫困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显著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性政策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减轻“拆分型”家庭模式对农村儿童长期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